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地分析评价炼油过程用能状况是节能工作的基础.以某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为例,利用PRO/Ⅱ软件模拟加氢裂化装置,运用过程系统三环节能量结构理论,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了装置的能量平衡和(火用)平衡计算及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指出了装置的节能方向.  相似文献   

2.
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必然伴随其"质"--(火用)的传递和转换.能量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其量守恒,而炯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其量不守恒,因此(火用)必有其独特的传递和转换规律.常规(火用)平衡分析综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以(火用)效率为评价指标,属于静态热力学研究.参照工程(火用)传递评价准则,提出了堋传递系数、(火用)流密...  相似文献   

3.
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必然伴随其"质"--(火用)的传递和转换.能量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其量守恒,而炯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其量不守恒,因此(火用)必有其独特的传递和转换规律.常规(火用)平衡分析综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以(火用)效率为评价指标,属于静态热力学研究.参照工程(火用)传递评价准则,提出了堋传递系数、(火用)流密度、(火用)损率等评价指标,并针对某台锅炉机组进行了(火用)传递分析,通过与常规的传热及(火用)平衡分析比较,提供了一些新的技术评价信息.  相似文献   

4.
第一讲 能级平衡分析简解 关于能量平衡,迄今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就是传统的热平衡。另一种是新近兴起的(火用)平衡。根据热平衡,可以获得一个称为热效率η_t的判据。热效率也可称为第一定律效率。因为热平衡就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量守恒观点展开的过程热力学分析。换言之,热平衡分析实质上只是简单地从能量守恒的数量关系上去考察能量利用和节约。但是,一份给定的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堆的热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运行温度、气体分压和阳极流量等工作参数对燃料电池堆能量效率和火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气体加压,能提高热力学能效率和火用效率;温度升高时,系统性能无明显变化;阳极流量增加时,系统的热力学能效率和火用效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直接膨胀式太阳能热泵系统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直接膨胀式太阳能热泵的基本工作原理,从热力学理论出发,对直接膨胀式太阳能热泵的循环进行了理论热力分析,提出了系统各主要部件的能量平衡和火用平衡方程,分析了系统的性能系数COP和火用效率Eη。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能量平衡分析法和(火用)分析法,并将余热发电系统分为AQC锅炉、SP锅炉和汽轮机发电系统3个单元,分别建立了热平衡分析和(火用)平衡分析模型,推导了一套余热发电系统热力学分析的计算方法.根据某水泥厂2 500 t/d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的5MW纯低温单压余热发电系统的现场运数据,计算了余热回收热效率和(火...  相似文献   

8.
增压直喷汽油机热平衡和平衡试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内燃机能量利用效率,针对增压直喷汽油机联合开展了万有特性下热平衡和平衡试验.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建立内燃机热力学分析模型,结合试验数据得出该机的热平衡图和平衡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内燃机工作参数对各种形式能量流和流的分布影响,并对热平衡和平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热平衡分析来看,燃料能量主要损失在废热中,各种形式能量流分数大小呈明显的波动变化;从平衡分析来看,不可逆损所占比例最大,是限制内燃机效率的主要因素;热效率和排气能量分数分别与效率和排气流分数的等值线形态相似;排气分数峰值出现在高速高负荷区,传热分数峰值出现在低速低负荷区.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改善汽油机能量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通过实例,从(火用)平衡的角度分析了冷凝式燃气热水锅炉的能量转换利用过程,计算了(火用)效率和热效率,比较了(火用)平衡和热平衡的各项损失.同时指出了冷凝式燃气热水锅炉节能的实质和再次节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 一、热能利用评价的基本理论目前对热能利用的评价依据是:对某一系统或某一设备进行能量平衡。能量平衡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能量数量分析法,称热平衡分析法;另一类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的能量质量分析法,称(火用)平衡分析法。 1.热平衡分析法中的技术指标热力学第一定律阐述;各种形式的能量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总量守恒。对热能而言: 输入的热能=有效利用热能+损失热能热效率=有效利用热能/输入的热能×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