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推进BIM正向设计的有效开展,提升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延续项目各个阶段的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模型上下游间的信息传递性和数据应用有效性,本文基于BIM正向设计,从BIM应用标准化、BIM模型规范化、BIM项目流程化、资产数字化等多维度进行探讨,实现项目BIM正向设计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BIM正向设计是先建立BIM模型再由模型生成图纸的设计方法,可以保证图纸和模型的一致性,可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质量与效率。以一个实际的装配式建筑项目为例,介绍了BIM正向设计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为BIM正向设计的推广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随着BIM技术在国内的深度应用,如何应用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及利用BIM模型的三维直观特点辅助设计人员达成设计愿景是实现其价值落地的主要目标。作为深圳前海的标杆项目,民生互联网大厦项目利用多种软件,完成了精细化、标准化的建筑BIM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二维图纸和文档的设计沟通方式,基于BIM的三维模型可以更加直观地完成多专业沟通和协调,提高设计效率。BIM技术在本项目的主要应用点在Revit出图标准制定、BIM正向设计、BIM辅助设计、4D施工模拟,VRAR等技术应用。通过深度应用BIM技术提高了设计质量,辅助设计人员减少设计错误及帮助业主实现管控目标。  相似文献   

4.
数字孪生,顾名思义,就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另一个个体,是现实世界的实体在数字虚拟世界的再现。建筑行业的数字孪生主要依靠BIM技术来实现。该文通过新冠病毒肺炎应急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项目的BIM技术应用成果,进一步提出数字孪生技术在医疗建筑全生命周期使用的技术路线,通过对医疗建筑特点的解析,分析数字孪生模型在设计、建造和运维阶段的应用对策,对未来医疗建筑项目和应急项目的建设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BIM技术是一种新型建筑信息仿真模型技术,BIM技术的应用价值也在行业内得到普遍认可。设计阶段BIM应用属于项目建设全周期中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实现BIM正向设计有利于专业间协作、提升设计质量以及对项目全过程做到信息化管控[1]。以2023年科特迪瓦非洲杯体育场馆之一的大型海外体育场为例,应用BIM技术手段实现正向设计,主要从项目BIM应用策划、参数化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大型体育场在BIM正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为今后同类型项目BIM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研究EPC项目总承包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传统成本控制方式,并尝试分析当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来寻找EPC项目成本控制的新方法。项目管理团队通过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即BIM技术和BIM正向设计技术运用于某大型医疗项目,通过其在数据化、可视化、模拟化等方面的优势,来验证BIM正向设计技术在EPC项目中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并具体分析其效益,从而探索EPC项目成本控制的新方向,促使BIM技术更加高效地运用于工程建设行业。  相似文献   

7.
为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暖通设计,以海南省海口市某超高层办公楼项目为例,简要介绍了BIM设计过程中暖通空调专业正向设计的步骤,包括排烟、放烟和空调系统的设计步骤,并对BIM模型成图后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最后对BIM模型设计过程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成果可供BIM模型设计的应用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扩建工程为依托,结合医疗建筑项目建筑复杂、施工难度大的特点,针对国内大中型公共建筑项目及医疗卫生项目设计和管理中的难题,利用BIM技术,进行参数化建模,开发医疗设备专用族库。结合首都机场急救中心项目,研究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具体应用,包括施工场地布置、施工进度模拟、管综碰撞深化等,开发项目级专项管理平台,研究BIM技术的可升级性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向设计的关键在于对设计信息高效的识别、无障碍传递和准确表达。在试点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中,研究采用BIM正向设计的理念和技术路线,建立BIM结构模型,结合3D模型轻量化引擎和实时剖切技术,在结构专业内部探索实现整体参数化3D设计和自动出图,得到项目全生命周期传递的正向设计信息流,为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BIM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将军澳海水化淡厂BIM正向设计流程的具体介绍,详细地阐述了项目BIM正向设计工作流程、BIM应用点以及项目CDE的创建和使用等。并通过对BIM正向参数化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对比,突出了BIM正向设计可实现设计建造一体化、设计信息传递高效完整、项目设计直观及图纸更新方便快捷等优势,也暴露了传统设计虽然使用BIM技术,却不改变传统设计本质,只是一味的使用BIM技术的单一功能辅助传统设计,并且使设计与施工脱节的弊端。同时,本文借助BIM正向设计的优势,介绍了建筑信息由设计阶段高效完整传递至建造与运营阶段,在各个阶段建筑信息不断修正与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解析BIM技术与BIM正向设计的相关概念,分析BIM正向设计的实践策略,探讨BIM正向设计在某幼儿园项目中的建模研究,旨在以实际建模过程寻求BIM正向设计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从正向的角度去思考BIM技术与设计的结合,即从BIM正向设计去寻求设计本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丁晨 《四川建材》2021,(4):46-47
在过去的十年里,建设行业各方对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认识和使用程度从非常有限到几乎普及。BIM技术的正向设计即在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有许多的模型逐渐被创建,用以实现项目在各个阶段的目标。本文对推进基于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在正向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基于目前我国应用BIM技术的岩土工程勘察BIM应用不成熟的现状,本文利用库伦(EVS)系列BIM软件结合工程勘察技术,对深圳市恒大中心项目进行模型参数化、可视化、施工模拟、统计工程量、三维信息集成模型等的工程勘察BIM应用。通过一系列实践肯定了BIM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帮助项目正向设计的实施,提高了信息存储、传递和信息集的效率,降低了项目工程造价等。本项研究也对后期BIM技术在勘察工作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国内的BIM技术比较偏重基础应用,一般工作内容为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模型构建、碰撞检测、净空分析、管线综合优化、工程量统计等,涉及性能化分析的BIM应用较少。为此,多数项目业主采用聘请绿色顾问的服务方式,重新建模进行性能化分析。随着BIM技术的深度应用,越来越多的项目业主要求采用三维正向设计。建筑性能化分析作为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利用BIM模型转换成相关数据格式,并导入分析软件来完成相关性能化分析,使设计优化更为同步,力求BIM应用价值最大化,成为首当其冲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杨廷光 《广东建材》2024,(3):142-145
BIM正向设计一经提出,便获得了行业的广泛认同,证明了建筑行业对BIM技术回归本源的强烈期盼,然而BIM正向设计的推进工作并不理想。文章首先对BIM正向设计的意义及特点做出简单的概述,再结合传统二维设计模式分析了BIM正向设计的优势,分析了BIM正向设计推进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对BIM正向设计做出简单总结,同时对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未来展望,希望对推动BIM正向设计以及行业数字化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BIM技术是更高形式地表现设计意图、描述建筑的手段,但结构BIM模型和力学计算分析一直是整个信息链中脱节的一环。结合工程实例,釆用YJK-Revit软件解决了结构专业在BIM应用中的难题,并实现了BIM正向设计。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目前我国设计院正向设计的落地应用情况,立足设计院视角,以三个不同功能的超高层建筑工程案例建筑专业三维模型的正向设计过程为基础,探讨建筑专业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运用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时,模型建立的标准问题、精度问题、模型质量的把控问题以及建筑专业涉及内容较多,应用BIM技术时的应用要点等问题,并归纳总结出建筑专业BI...  相似文献   

18.
建筑信息模型,又称为BIM,是在项目建造之前以数字化方式对其关键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进行探索的综合过程,可以帮助提高项目交付速度、减少成本,并降低环境影响。在查阅大量有关BIM应用的文献基础上,结合新建金牛区人民医院项目的具体应用情况,针对BIM技术在医院工程的应用提出实施建议,为BIM技术在医院工程中更深入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设计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了BIM技术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及特殊医疗用房装修工程设计中的具体运用,同时结合建筑项目特点提出构建相应的BIM项目级管理平台,可以为今后具体的应用并结合BIM标准形成新的设计理论、过程、方法及技术手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发展,BIM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设计。于此同时由于能源的过度消耗,绿色医院建筑设计成医院建筑的放向。本文基于这种现状,对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BIM技术结合医院建筑绿色设计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摩洛哥某医院的建筑设计过程为例探讨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结合相关能量分析软件在绿色医院设计上实施的可行性。总结并对未来BIM技术在绿色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