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特色学校建设迅速升温,成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2010年12月,<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立了今后10年我国要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建成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纲要>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传统的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往往忽视了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与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建设相左,因此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当需要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产业变革和新工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了探索。结合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育教学理念、跨学科交融新型组织机构、多学科交叉融合跨界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新工科”理念下安全科学与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自控专业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自控专业课实验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营造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我们于2001年申报了"全数字化电力拖动教学及实验系统研制开发"的研究项目,并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通过三年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完成了项目的研究任务,取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学校其他传统优势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第八中学以"以人为本、赢得未来(为未来培养国家栋梁、培育民族精英、造就人类大师,成就学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为宗旨,认真落实国家和北京市<规划纲要>对教育的新要求,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突破"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抓手,启动"高中生科技综合素质培养"特色发展试验项目,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意志坚强、勤于观察探索、乐于合作学习、锐意创新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这就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两项艰巨的任务:一是将高等学校建设成知识创新的基地;二是将高等学校建设成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基地.这两项任务决定了创新在高校的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二是教育创新--教育者自身要不断地创新.  相似文献   

9.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领导层如此作了概括.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则提出,中国要从人才大国走向人才强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在"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在教学中推行以培养学历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双证"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改革试验是我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改革试验以满足学生及家长对课程的需求为核心任务,以促进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2010年10月,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筹划和准备,在自选课程实践的基础上,我校四个校址分别在一年级进行了"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的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调整变革,普通师范院校同非师范院校的竞争日益加剧.面对生存发展空间遭遇挤压,普通师范院校应弘扬传统优势,彰显自身科类特色,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教育师资.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和调整完善,我们提出的"两全一双"(全科教育+全程实践+双向互动)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师范生专业成长,引领带动了属地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普通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建设的互促双赢.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基础类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根据行业、专业特点,积极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按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发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助推力."朝阳区教师心理健康导航项目"是北京市朝阳区自2008年开始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探索的导航性工作.项目以提升教师工作品质为出发点,完成了提升教师生活品质,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提出"三个面向"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即"面向前沿科学研究"的拔尖科研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大工程应用"的拔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面向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满足国家及行业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中美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培养出的人才素质的高低.教育学研究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的过程控制.这里仅就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一下对比研究,旨在为中国研究生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财政部获悉,为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央财政已下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补助资金13.73亿元,用于支持评审通过的第一批276所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新工科"推进驱动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革新。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对机械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全方位、全过程引导,为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娃娃开始,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幼教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而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一个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关键就在于他的创新能力如何.从人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幼儿的创新潜质是与生俱来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什么都想试一试,爱问为什么,而正是有了这种执著的探索精神,尽管他们的创新在成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种经常的创新实践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微弱的,但他们从事创新的潜质确十分巨大,我们有责任加以保护和挖掘.这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努力培养本世纪创新人才.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特殊教育独立成章,这在建国以来历次国家有关教育发展战略中是绝无仅有的.<纲要>对全国特殊教育发展进程、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目标、根本任务都作了明确规定,并把特殊教育列为教育事业的十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这表明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