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换书"风波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捐书活动中,我班同学积极响应,捐书踊跃且所捐书籍质量很高.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也随之出现了. "孙老师,咱们班好多同学都让我来跟您商量一下,能不能在把书交到学校之前,先让同学们在班里互换一下?"午休时,班长在办公室找到我. "换书?为什么换?怎么换?"我感到很惊讶,学生们居然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好多同学捐的书都特好,有些同学看到了,想自己留下来,再从家里拿别的书补上."  相似文献   

2.
清晨,迎着灿烂的阳光进入校园,一队队学生,一声声问候,总有一种应接不暇之感:可当伴着落日的余晖,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却又是另一番心情.一群群孩子从身边走过,没有了微笑,没有了问候,甚至连一个会意的眼神都看不到……相信不少教师都遇到过如此的一幕.因此常听到同行们感叹:"教书教得真伤心,在学校里是老师,出了校门学生看你像陌生人,连个招呼也不打,成绩好的学生尤甚."面对这些现象,当我们责问现在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的时候,是否也该追问一下:"我们现实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在刚接手二年级一个班的体育课时,我让学生连续报数,当轮到一个女孩子时,声音稍有停顿,后面的同学就隔过她继续报数,我很奇怪,想等同学们都报完后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可还没等我开口,其他同学就都嚷开了:"老师她叫小莉,从来不说话,"我当时只是冲她笑了一下,想看她在后续活动中的表现,结果她总是在一边观看,却不愿参加.我很奇怪,小莉文静、漂亮,却总是羞涩地低着头,当发现我看她时,她马上略带微笑地低下头.下课时我主动找她谈话,可她却笑着低下了头.其他女孩子跟我左一句右一句地聊了起来,我发现她对我们的谈话也有些好奇,时不时地也会偷偷看一下,然后马上又低下头.看到这一举动我隐约地感觉到她想参与我们的谈话,只是不知如何与我们接触.  相似文献   

4.
这堂课是初一新生上的第一节口风琴课,为了上好这节起始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 上课的时间快到了,我把背景音乐打开,等着学生来上课.按照以往的惯例,学生上课前都得在教室外面排好队才进来,这节课要上课的班级课堂纪律不错,基本不用我操心.可没过一会儿,我就听到了刺耳的声音,我赶紧跑到外面一看,只见两男生坐在地上,胡乱地相互比吹,看谁声音大,周围的同学因受不了如此"噪音",有捂着耳朵的,有跟着一起尖叫的,有大声呵斥的,也有围在他俩身边看热闹的……看到这一幕,我脑子飞快地转动起来,面对这突发状况,我该怎么处理?经过思考,我决定改变我的教学计划,让这节课从"乱"开始.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说法为许多人所认同,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所以一切都要趁早.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因为它尊重了一个事实:孩子的可塑性强.但机械地把这一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会碰壁.尤其是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节作文课.像往常一样,我按部就班地给学生作写作辅导,指导学生审题、构思、列提纲……一切就绪之后,学生便开始埋头"奋笔疾书",教室里只听得一片"沙沙"之声.松了口气的我随手拿起批作业的红笔在手上把玩,红色的笔杆在指间晃悠着上下游走,然后在拇指指端上做着漂亮的回旋,最终似一朵粉色莲花落入掌心--这些都是学生时代无聊时练就的技艺.等我无意中抬头时却吓了一跳:学生们那本来低着的一片黑黝黝的小脑袋不知什么时候全抬起来了,眼光齐刷刷地聚焦我的手上.  相似文献   

7.
一、"语文"别解 "吾、言"为"语"说自己的话→真 "文"为"文采""文饰""文理"把话说好→巧(恰当) 所以,"语文"就是说(写)自己的话,说(写)好自己的话.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我就觉得应该恢复这个本来面目,通过语文的教育,落实和强化两个字:"真"、"巧".从考试作文看,现在学生还就这两个字做得不够好.  相似文献   

8.
一、四年级同学小z的故事 两年多前,有一位小学的德育主任给我打电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在一所小学四年级的班上所发生的.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姑且叫他小Z,他的画非常好,于是其他同学就想问他要画,回家后贴在自己的房间里.他说:"我画画要花时间,还要买材料,直接送给你的话我亏大了,要不你们就跟我买好了,因为你们是我同学,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们.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基本尺度.但一提到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往往是无话可说.我认为原因在于写作的"源头"没有拓宽,既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因为"只有"博览",才有"源"可取,才能在写作时引进"活水";只有"读万卷书",写作时才能"行万里路",才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为此,我在这方面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0.
"我没有从大学毕业.……我在里德大学待了6个月就退学了,但之后仍作为旁听生混了18个月后才最终离开.我为什么要退学?……我愚蠢地选择了一所几乎和斯坦福大学一样贵的学校.我的养父母都是蓝领阶层,他们几乎把所有积蓄都花在了我的学费上面.  相似文献   

11.
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陈陈是个性格极其内向的男孩子,平日里极少与同学说话.每当我要与他交流时,他便低着头,身子使劲倚着墙,好像要把自己"塞进"墙里,也好像在拼命找个依靠,你根本听不清他的声音,只能通过嘴唇的动作来判断他的反应.每天放学这孩子收拾东西的时候拖拖拉拉,总是催了一次又一次他才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可每天上学时他总是第一个进教室.  相似文献   

12.
一个叫巴迪的孩子,只有八九岁,写了一首自以为很出色的诗,母亲一看,眼睛发亮,兴奋地赞扬:"精彩极了"!此时,巴迪极为兴奋,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整个下午他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相似文献   

13.
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眼里,我大概是属于那种有"绝活"的老师吧,可是我的"绝活"到底是什么,好像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学生叫我吉他老师,因为我爱弹吉他,甚至直到现在都还在带学生;可是不久又有学生叫我鼓手老师了,因为他们知道我一直在乐队担任鼓手;从1998年开始,我又给学生上音乐鉴赏课,也许因为经常不拘小节,又有人叫我艺术家老师;每到高二的时候,又给学生上电影欣赏课,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叫我导演老师……弄来弄去,仿佛教育已经只是我的副业了,于是索性我自称是最"不务正业"的老师.  相似文献   

14.
前次在教读<七根火柴>一文时,当我范读到"无名战士"把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柴交给战友,用最后的一点气力数着"一、二、三、四……"时,竟有同学掩口而笑!我不禁怒气冲天,课后仔细一想,现在,不少学生伴随着卡通和游戏长大,他们可能非常熟悉电脑程序,可情感世界却相当的荒芜,有时甚至是冷漠.  相似文献   

15.
上中学时,我是一个很纠结的学生,因为我与许多老师的关系特别僵. 语文老师讨厌我. 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看小说.有一次语文老师发现了我看小说,就批评我,还要收走我的小说.我硬扯着小说不松手,说:"小说也是语文,看小说也算是学语文."语文老师收不成我的小说,又遭我抢白,便极为生气,不再理会我,把我当成语文课上的"异类".我则把语文老师当成不讲理的人,同样不理会他.  相似文献   

16.
回眸16载班主任工作历程,发现自己的班主任经历可概括为一句话: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做教育的有"心"人. 这个"心"包括了"爱心、细心、恒心、公心、耐心、齐心、慧心……".我以为:"爱心"是一切班主任行为展开的前提与基础;而"细心、恒心、公心、耐心、齐心"则是一种工作的态度;工作中,我不缺"爱心",缺得是"慧心"--德育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7.
据<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这段话的意思是: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让懂玉的人看了,他说这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若是我收了你的这块玉,我就没宝了,你把玉送给我,你也没宝了,不如你我各自留着自己的宝.玉在传统文化中是重量级的宝物,子罕面对一块宝玉,却丝毫不动心,视"不贪"为"宝",难能可贵.从此不贪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广为传诵.不贪为宝成了一句成语,在历史上时时被提起.  相似文献   

18.
1 第一次见到小可的时候,她把一个与其纤弱体型极其不成比例的大书包往我旁边一丢,发出"砰"的巨大声响,然后一张圆圆的小脸,顶着水汪汪的、拥有小狗般眼神的大眼睛,从那书包后面一闪而出,两根小辫子一颤一颤的,用明显的娃娃音说:"你好,我叫小可." 我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她的表情、动作、神态都让我想起了动漫<魔卡少女樱>里面那个橙黄色的、带着翅膀的、脑袋圆圆的小狮子.  相似文献   

19.
2009年9月,我中途接班担任高二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我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班集体的凝聚力严重缺失.高一的生活经历让许多学生对班级和同学表示出灰心和失望的情绪,认为在集体中没有归属感,感受不到友谊.还有部分因文理分科从其他班转来的同学,认为自己很难融入集体.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想组织一次集体外出活动.然而,让我意想不到是,全班近50位同学,报名表示愿意参加的竟不足10人.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管乐团新年专场演出结束后,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看着儿子吹着小号,缓缓地从幕后走向舞台的正中,领奏<友谊地久天长>,我不禁热泪盈眶,我知道他的心中同样充满着对二小的无限留恋,以及对管乐团的依依不舍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