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工之友》2008,(12)
目的观察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AMI临床及近期(病后4周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初发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无缺血预适应(NIP)组(n=66),对比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近期病死率及心梗范围、心肌酶(CK-MB)峰值。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者占40.74%,明显低于NIP组的63.63%(χ2=6.987,P<0.01);近期(4周内)病死率IP组7.41%,低于NIP组的9.09%;IP组梗死范围较大者发生率14.81%,明显低于NIP组的36.36%(χ2=7.052,P<0.01)。IP组心肌酶(CK-MB)峰值低于NIP组(t=2.397,P<0.025)。结论缺血预适应可缩小初发AMI的范围,减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发生率,降低心肌酶峰值,对心肌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与心绞痛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1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比较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对心绞痛的影响。结果该组患者中AP的发生率为29.4%,患者的溶栓、梗死前心绞痛、高血压、心功能、ECG有无异常Q波与AP的发生率有关,P<0.05。结论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AMI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7只随机分为心梗组、心梗用药组、假手术组和假手术用药组,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心梗用药组及假手术用药组饲氟伐他汀10mg·kg-1.d-1,心梗组和假手术组不予处理。5周后测左室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组及心梗用药组大鼠左室收缩压、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及左室压最大下降速率均明显下降(P<0.05),心梗组较心梗用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阻止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与心绞痛(PIA)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1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比较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诱因、时间、梗死部位、梗死前心绞痛、溶栓、心功能、心率失常以及合并症对心绞痛的影响。结果该组患者中PIA的发生率为29.4%(15/51),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率失常的发生与PIA的发生率无关,P>0.05;而溶栓、梗死前心绞痛、高血压、心功能、ECG有无异常Q波与PIA的发生率有关,P<0.05。结论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AMI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愈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IGF-1、PAPP-A水平测定。结果AMI组中IGF-1、PAPP-A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IGF-1明显高于SAP组(P<0.05),SAP组中PAPP-A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F-1与PAPP-A参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术后患者近期心功能指标影响。方法70例AMI患者随机分成BNP治疗组(PCI术后静脉滴入rhBNP,持续48h)和对照组(PCI术后常规治疗)。AMI急性期及术后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功能检查。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左室心功能各项指标分布接近(P均>0.05),6个月后治疗组LVESV和EF测试值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0.01)。结论rhBNP可明显改善AMI患者PCI术后近期各项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使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及近期预后。方法所有临床确定为NSTE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80)和对照组(n=78),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加首次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口服,随后2周每天150mg,之后每天口服75mg,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加氯吡格雷每天口服75mg,比较2组的疗效及近期预后。结果治疗组死亡、再梗死、中风、再发心绞痛、需要血运重建等联合终点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2.5%与4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发生出血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负荷剂量且短期较大剂量使用氯吡格雷治疗NSTEMI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安全,能改善NSTEMI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通心络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冠心病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4粒/次,3次/d,治疗8周。测定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及血栓素B2(TXB2)的水平。结果治疗后通心络组NO和6-Keto-PGF1a分别为(86.20±15.20)μmol/L和(113.78±34.5)8μg/L,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通心络组ET-1和TXB2分别为(64.04±20.24)μg/L和(70.90±11.34)μg/L,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有效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纠正ET/NO、TXA2/PGI2的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Sjcystatin)对小鼠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预后的影响及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MI模型,分别于术后1、3、5、7、14、28 d经腹腔注射PBS及10、25 μg rSjcystatin.术后28 d,记录MI小鼠的生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脂质代谢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脂质代谢、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果丹红注射液组脂质代谢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血清NO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浆ET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脂质代谢,并能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释放NO和ET,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的近期预后。方法48例临床确定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分为药物治疗组和PCI组,治疗组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PCI治疗,比较2组近期预后。结果2组随访30d心血管预后发生率分别为12.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发生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病例。结论在积极抗栓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冠状动脉造影及PCI,能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的浓度与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研究NT-proBNP血浆浓度在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非急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住院后48h内血浆NT-proBNP的浓度,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在发生心梗后显著比对照组升高,并且NT-proBNP血浆浓度越高,住院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机率越大。结论 NT-proBNP的血浆浓度关系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是心梗患者早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在心梗中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判断因素。 相似文献
14.
《化工之友》2008,(22)
目的探讨高血压老年患者心室肥厚(LVH)发生AMI时的并发症和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AMI患者64例,根据临床和实验检查分成LVH(33例)和NLVH(31例),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晚电位检测,观察其AMI并发症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发生AMI的几率,部位和范围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LVM及LVMI与NLVH及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VH组AMI并发症发生率及心室晚电位阳性率与NLVH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LVH患者发生AMI后,VL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LVH患者,提示LVH与AMI后VLP发生有关。VLP阳性可增加自发性和诱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特别是AMI患者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科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认知、饮食、心理及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防止便秘的健康教育等。结果 干预组便秘者有3例(7.1%),心律失常者1例(2.4%);而对照组便秘者有11例(26.3%),心律失常者9例(21.2%),干预组患者便秘及心律失常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属加强防止便秘的健康教育,掌握相关的疾病知识,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有可以降低便秘率、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康复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因AMI入院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时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二组:血红蛋白水平≤100g/L组195例,血红蛋白水平>100g/L组1256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30d死亡率。结果二组患者30d总死亡率为11.7%,血红蛋白水平≤100g/L组有37例死亡(19.0%),其死亡率比血红蛋白水平>100g/L组明显增高(133例死亡,10.6%,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当对其它因素校正后,低血红蛋白水平仍是30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1.86,CI1.12~2.96;P=0.02)。结论低血红蛋白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30d死亡明显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不良的指标,应考虑对这些患者采取特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单倍体缺陷对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ATM单倍体基因缺陷小鼠(ATM+/-)和同窝野生型小鼠(ATM+/+)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同时设立假手术组.术后7 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