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共沉淀-浸渍法制备了Fe改性的Cu/Zn/Mg O催化剂,研究了其CO加氢制低碳醇的催化性能。采用低温氮气吸附-脱附、XRD、H2-TPR和CO-TPD表征了Fe的添加对催化剂的影响。结果表明,Fe的加入形成了Mg Fe2O4相,有助于Fe、Mg物种的分散。适量Fe增强了催化剂表面对CO吸附强度,有利于C2+醇的合成。当Fe加入量n(Fe)/n(Cu)=0.15时,总醇中C2+醇质量分数w(C2+醇)由未加Fe时的19.6%增加到59.7%,C2+醇时空收率由23.3 g/(kgcat·h)增加到45.3 g/(kgcat·h)。  相似文献   

2.
刘竞舸  闫国春  房克功  李艺  卢卫民 《化学试剂》2021,43(10):1369-1375
将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经合成气转化为混合醇,作为合成气化学重要的研究领域,该技术的突破对于提高煤化工产品品味、实现煤炭清洁利用、降低醇类化学品石油依赖度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国内外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制约合成气制混合醇发展的瓶颈在于高效能催化剂的开发,合成气制混合醇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催化剂、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改性费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国内外开发研究的MAS、IFP、Sygmol及Octamix等四种工艺。Octamix工艺和Sygmol工艺是目前较先进的技术。国内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开发成功,管壳式甲醇合成塔的引进和消化为发展Octamix工艺提供了参考依据。Sygmol工艺因其具有独特的抗硫性能,特别适合于我国以煤或焦为原料制合成气的中小型化肥企业,改变产品单一的局面,适应市场竞争要求。  相似文献   

4.
宗弘元  马宇春  刘仲能 《化工进展》2015,34(5):1269-1276
合成气直接转化制混合燃料醇等清洁燃料是能源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过程涉及醇合成和费托合成步骤,体系非常复杂,而高性能催化剂和高效分离工程的开发是混合燃料醇工艺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合成气制混合燃料醇的典型反应工艺和当前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改性甲醇合成、改性费托合成、硫化物及其他类型催化剂体系的研究现状,指出通过调控活性相结构与组成、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和产物中混合醇的选择性是合成气制混合醇催化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通过多反应、多过程耦合实现合成气定向转化制混合醇及C2+醇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备La-Cu-Fe/SiO2催化剂,考察稀土元素La对Cu-Fe/SiO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CO的程序升温脱附(CO-TBD),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测试技术对La-Cu-Fe/SiO2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利用合成气制备低碳醇反应评价其催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Cu-Fe/SiO2催化剂加入稀土元素La后,有助于改善活性中心的分散程度,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反应物CO的吸附浓度,减小活性中心的还原损失,从而促进C2 醇的生成,有效降低产物的甲醇含量。  相似文献   

6.
7.
介绍了低碳混合醇的性质及主要用途,对可用于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的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改性F-T合成催化剂及Mo系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现有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宪文 《上海化工》1998,23(1):22-26
由合成气制得的低碳混合醇是汽油的一种替代燃料,具有保潜力。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的工艺概况2,并从经济性和能源结构角度分析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在"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新型催化剂及配套工艺技术"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完成超过1200h的中试稳定运转。他们在该技术中采用新型铜铁基催化剂,在温度200~260℃,压力4.0~6.0MPa,空速2000~4000h-1的温和反应条件下,CO转化率>80%,高级醇选择性>50%,各项工艺性能指标达到很高水平。本项目中的催化剂替代了贵金属,具有成本低廉、原子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在"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新型催化剂及配套工艺技术"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完成超过1200h的中试稳定运转。他们在该技术中采用新型铜铁基催化剂,在温度200-260℃,压力4.0~6.0MPa,空速2000~4000h-1的温和反应条件下,CO转化率>80%,C2+高级醇选择性>50%,低碳混合醇时空产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Cu-Ce/Mg O催化剂,考察焙烧温度对其催化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反应性能的影响,并借助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N2-adsorption)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中Ce O2晶粒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减小;在CO加氢反应中,焙烧温度的适当升高明显增加了催化剂活性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催化剂活性及低碳醇选择性明显升高;450℃的焙烧温度下,CO的转化率为54.51%,醇的选择性达到38.40%。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Cu:(Mg+Zn)及Mg:Zn摩尔比的铜基催化剂Cu/MgO/ZnO,用于低温液相甲醇的合成,并对比了Cu/ZnO及Cu/MgO催化剂,分析了催化剂中载体MgO的作用. 结果表明,MgO的引入有利于催化剂中Cu+的生成并均匀分散在载体中,可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以合成气CO+H2为原料,在443 K和5.0 MPa条件下,采用液体石蜡作溶剂,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Cu/MgO/ZnO催化剂的活性优于Cu/ZnO和Cu/MgO催化剂,且当Cu:Mg:Zn=2:1:1时催化性能最好,此时合成气中CO的转化率为63.56%,甲醇的选择性为99.09%,时空收率为5.413 mol/(kg×h). 分析了Cu/MgO催化剂在高温反应条件下的失活现象,认为铜烧结是其失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不同Mg和Sr含量的15%Co-x%M/AC催化剂,考察其CO加氢制高碳混合醇的性能。结果表明,添加适量Mg,使催化剂的CO转化率由39.8%提高至47.4%,甲烷选择性由26.2%降至16.9%,同时醇中高碳混合醇由42.6%提高至53.5%;添加Sr明显抑制高碳混合醇的生成。通过CO化学吸附、XRD和TPR等表征发现,少量Mg能提高Co分散度,促进Co2C生成,使催化剂CO转化率增加,高碳混合醇选择性增加,甲烷选择性减少。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碱金属(Li、Na、K、Cs)对CO加氢制备低碳醇Cu-Fe-Co基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碱金属的添加能明显降低甲烷化反应,提高催化剂活性,使醇分布向碳链增长方向转移;碱金属Na的添加对催化剂活性的提高影响最大,与未添加碱金属的催化剂相比,液体产物中总醇质量分数提高45.98%,其中C2+醇和C5+醇在总醇中的摩尔分数分别提高了21.88%和22.89%,尾气中CH4摩尔分数下降42.83%.XRD结果表明,碱金属的加入使Cu、Fe、Co三种组分在载体上分散性加强,增加了CO与活性组分的接触位点从而使碳链增长;FE-SEM结果表明,碱金属Na的添加提高了催化剂孔隙结构和活性组分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同时减轻了催化剂积炭现象,提高了醇收率.  相似文献   

15.
《云南化工》2018,(12):77-78
采用并流加料法制备改性前后的K-Cu/CeO_2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在DCS控制煤气化合成低碳醇实验装置中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Fe的加入促进了CuO分散,在Cu-Fe物质的量比为7∶1.5时,具有更高的总醇选择性(45.97%)。  相似文献   

16.
以肉桂醛选择性加氢制肉桂醇为探针反应,通过反应筛选出对催化作用有利的载体,并确定催化剂的最佳负载量。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酸性载体较碱性载体好,在酸性载体中硅藻土具有更好的助催化作用,钴负载在硅藻土上的最佳负载质量分数为12%,载体存在颗粒效应及催化剂金属与载体存在强相互作用,载体影响催化剂的分布、晶体的形状及活性中心的多少。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超细Cu/Ni混合催化剂,并用于糠醛液相加氢制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反应。考察了Cu/Ni摩尔比、Na2CO3溶液浓度等对催化剂制备的影响,及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糠醛转化率和2-MeTHF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催化剂制备条件为n(Cu)∶n(Ni)=1∶1,Na2CO3溶液浓度为1.0mol/L;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压力8 MPa,反应时间3.5 h,反应温度180℃;产品经气相色谱检测分析,糠醛的转化率为100%,2-MeTHF的选择性为64.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