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先过技能人才培养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五"、"十五"期间,中国的制造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贴着"中国制造"牌子的产品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目前,如果从工业产品生产和出口的总额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制造业的强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中国还远非制造强国,除了核心技术缺位的原因之外,缺乏制造业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培养和利用的结构不合理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制造业所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活力以及增长势头,已经足以引起全球相关产业和行业的瞩目.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中国制造企业将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逾越的发展鸿沟,而要实现这第二次的飞跃,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开发能力.2006年10月的最后一天,记者从PTC公司中国用户大会获悉:PTC公司将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统一完整的整套产品开发体系.统一是发展的趋势,同时统一的产品开发体系也将为应用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3.
智能制造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制造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重塑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产业生态,进而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针对某民企实施中国制造2025存在自动化程度偏弱、智能制造数据量缺乏等问题,以及德国汽...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智能工业生产作为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包括机械工程、控制科技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专业,当下亟需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而当前与未来阶段的主要任务,便是为我国现代新型智能制造行业提供“顶梁柱”型的技能人才。智能化生产机械作为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入融合的重要产品,现已成为世界领先制造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2015年,我国组织部署了深入推进的制造业生产强国计划,全方位启动工业升级转型之路。面对高创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亟需培育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文章分析了工程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当前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人才规格匹配度需要提高,提出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以智能制造背景下《数控技术》课程的构建为契机,紧抓制造业发展“新需求”和人才培养“新质量”,从多方位、多元化、多角度构建《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本文立足于《数控技术》课程面临的综合素质要求和潜在问题,从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期培养达到“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卓越工程人才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2015 年5 月8 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实施我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纲领,同样也是"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指导文件.《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所谓质量为先,就是要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的同时,确保产品的最终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是从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还是从增加就业来讲,制造业目前仍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制造业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战略并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8.
<正>数字化企业平台、资源效率、人才培养三管齐下,助力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在2013年11月5日开幕的"201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上,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业务领域发布了面向"未来制造"的三大战略定位:数字化企业平台、资源效率和全方位人才培养,旨在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新的  相似文献   

9.
一、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的中国制造业,面对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更为开放的国际市场,因此迫切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才有可能从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制造强国.目前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急需的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出一种侧重于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将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建设的4个专业构建成一个信息化人才培养专业群,通过构建不同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专业群共性知识的联合教学和特色化专业知识的分布教学。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预示着“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制造业的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发展政策进入了加速实施期。同一时期,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在冲击中国制造业的同时,显著强化了中国企业调整、转型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建立强大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成为了中国制造业最主流的呼声。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预示着“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制造业的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发展政策进入了加速实施期。同一时期,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在冲击中国制造业的同时,显著强化了中国企业调整、转型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建立强大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成为了中国制造业最主流的呼声。  相似文献   

13.
“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流建设专业“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服务于该专业的核心职业岗位。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单元,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担。构建该课程的创新创业体系、培养高素质产品检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以“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教学活动为载体,提出了“课程架构项目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应用化、教学手段信息化、课程教学双语化”的“五化”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高职院校国际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张原  刘婧  何颖 《机器人产业》2021,(2):82-1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根本要求.本文以发达国家制造业创新政策发展动态研判及应对策略为研究主体,围绕完善创新顶层设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管理制度、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等方面,提出我国应对典型发达国家制造业创新政策的对策建议,为提升我国制造...  相似文献   

15.
《自动化博览》2013,(12):22-22
在“201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上,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业务领域发布了面向“未来制造”的三大战略定位:数字化企业平台、资源效率和全方位人才培养,旨在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新的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助力中国制造业抓住机遇进行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管理人才是制约基于体系作战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瓶颈.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是当前军队基于体系作战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该文从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规划、培养体系和培养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基于体系作战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16年3月27日,西门子与东莞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本着"互利协作、务实推进"的原则,在智能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产、人才培养、创新等领域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方面开展长期和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东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转变。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数字化工厂集团总经理王海滨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发布及实施,智能制造已成为各国争夺制造业新制高点的核心,而智能物流是连接供应和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石.本文从智能物流发展趋势及核心,国内智能物流及军工行业物流问题出发,结合物联网、CPS、物流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军工企业智能物流系统及建设提出了完整的体系架构及实施路线,以全面支撑军工企业智能制造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微型机与应用》2007,26(12):104-105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制造业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基地正在向中国转移.有关专家表示,虽然我国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在这种局势下,制造业信息化成为中国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创新、制造模式创新和经营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并成为打造优势产业链、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工具,以及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人才是关键,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将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走向。随着中国大学生供需矛盾的日臻突出,企业的用人要求与相关院校培养的工科类毕业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经常被提及。以从事工程开发的工程师需求为例,大学毕业生常常被用人企业诟病的问题就是缺乏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优势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显然,完成基础的设计或者绘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