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排气状态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影响,以云南昆明的红粘土和粉土为试验土样,以不排气不排水和排气不排水为控制条件进行三轴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排气条件下的非饱和土强度相较不排气时有所提高,且排气状态对红粘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粉土的影响程度;粘聚力与饱和度的关系呈非规律性,内摩擦角随饱和度的增大而减小;排气不排水条件下,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试验结果证实了排气状态对非饱和土体抗剪强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崩岗区重塑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变形特性,利用双压力室非饱和土三轴仪做了重塑土的控制吸力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研究了干密度、净围压和基质吸力对剪切破坏阶段的体积变形的影响,分析了重塑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在控制吸力条件下剪切过程中的体变性状。试验结果表明,重塑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体变特性不仅取决于干密度和净围压,还与基质吸力密切相关,但净围压比基质吸力对土体体积应变的影响大。研究成果可为崩岗侵蚀区灾害防治及其体积变形、沉降量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测定非饱和土基质吸力计算较难的问题,制作了非饱和土三轴仪测定非饱和土吸力,采用直接与间接法测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以黄河大堤险工段饱和一非饱和土为例,分析了基质吸力、含水率及渗流系数问的关系,获得了基质吸力对非饱和土渗透能力的影响,为堤防渗透稳定性评价及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5.
某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了翘曲变型的情况。本研究利用流固耦合的方法模拟了排气歧管全速全负荷的温度场和热变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方案。优化后的设计方案顺利通过了试验考核。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与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公式,结合Sarma法的思想,推导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和条间基质吸力的非饱和土斜坡稳定性计算公式,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非饱和土斜坡稳定性系数与中间主应力参数b和基质吸力成正相关关系,二者均对斜坡的稳定性产生贡献;与传统方法相比,在基质吸力等于50kPa时,同时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和条间基质吸力方法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增大27.6%,能够更加经济、合理地评价非饱和土斜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非饱和成层土一维降雨入渗水力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分析非饱和成层土的水—力耦合问题,基于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和渗流理论,考虑降雨过程中双层土孔隙特征及渗透性随应力的动态变化特点,建立了非饱和成层土一维降雨入渗水力耦合模型,利用Flex PDE软件编制计算程序,对一典型双层土降雨入渗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雨水入渗过程中,上粗—下细型土的分界面处会出现较大的孔隙水压力变化,且耦合、非耦合情况差异明显;上细—下粗型土可不考虑入渗过程中水力的耦合效应;对于上粗—下细型土,短历时强降雨在土层接触带会产生较大的孔隙水压力突变。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考虑变形效应的重塑黄土持水特性与非饱和渗透特性,以兰州重塑黄土为试验土体,首先测试了不同孔隙比重塑黄土的持水曲线,并用考虑变形效应的持水曲线模型进行拟合;然后测试了浸水饱和试样的饱和体积含水率和饱和渗透系数,获得了孔隙比和饱和体积含水率的关系及孔隙比和饱和渗透系数的关系,进而应用间接法获得了考虑变形效应的非饱和渗...  相似文献   

9.
针对库水位的升降与降雨影响库岸滑坡的稳定性,以大华滑坡为例,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采用SEEPW模拟库水位升降及降雨入渗时滑坡体内瞬时渗流场,将渗流计算获得的孔隙压导入SLOPEW中与极限平衡模型叠加,计算并分析评估了滑坡在各工况下的安全系数和稳定性,研究结果为库岸滑坡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降雨等级下不同雨型对非饱和土边坡渗流及稳定性的影响,基于降雨入渗渗流理论,运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研究非饱和土边坡在中雨、大雨、暴雨降雨等级下分别历经前峰型、均匀型、后峰型、阶梯型4种不同雨型的孔隙水压力及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等级下各雨型对孔隙水压力的变化速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即前峰型呈上凸型,均匀型呈直线型,后峰型呈下凹型,阶梯型呈先凸后凹型,对安全系数的变化速率与之相反;降雨等级相同时,后峰型降雨对坡体孔隙水压力的上升幅度最大,同时对安全系数的下降幅度也最大,对坡体的稳定最不利;在相同降雨雨型、不同降雨等级下,降雨等级越高,坡体孔隙水压力越大,安全系数越小,对坡体的稳定越不利。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型号柴油机在热冲击试验过程中排气歧管出现裂纹的问题,利用软件仿真技术进行了排气歧管的热应力模拟计算,分析了产生裂纹的原因。探讨了缸盖建模方法及缸盖设定温度对排气歧管热应力计算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缸盖限制了排气歧管的自由变形,在排气歧管裂纹出现部位产生较大的应力;在发动机冷热冲击试验时,排气歧管温度的变化造成热应力随之发生变化,导致排气歧管因热疲劳产生裂纹失效;采用简化的缸盖模型与完整缸盖模型所得的排气歧管热应力分布趋势一致,可用于排气歧管的热应力计算。  相似文献   

12.
苏蔚  陈群  王琛  周成 《水电能源科学》2019,37(4):136-139
为研究掺砾膨胀土作为填筑材料的湿化变形特性,采用常规固结仪对掺砾膨胀土进行了侧限压缩条件下的增湿试验,研究初始含水率和应力水平对增湿膨胀率及增湿后压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湿膨胀率随应力水平的增加而减小,存在从增湿膨胀转化为增湿体缩的分界应力。增湿后的压缩性受制样含水率及应力水平的影响显著,初始含水率越低,在加压的初始阶段,膨胀率随压力的增加降低得越快,且分级加压结束后的膨胀率越低;增湿时所处的应力水平越低,增湿稳定后分级加载时,试样的压缩变形量越大。研究成果为掺砾膨胀土作为填筑材料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内燃机排气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某款480型柴油车配装的排气系统存在怠速状态下排气尾管振动强烈的现象,将模态试验分析技术和有限元模态分析相结合,建立了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基于ANSYS软件和试验设备进行模态试验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得出排气系统6阶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图.通过对仿真结果分析得知柴油机排气系统在2阶时发生了共振,采用优化悬挂住置点的方法对排气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经实车验证,改进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的降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了一个用于发动机气体交换过程模拟计算的排气消声器模型。对于国产车用发动机广泛采用的双膨胀腔式抗性消声器(如EQ6100发动机用排气消声器),用专门设计的研究气体波动边界条件的气体单波实验台验证表明,其计算结果明显优于已存在的单腔容积模型,并在计算前无需对消声器做任何预先实验。用此模型对实际发动机换气过程进行计算,其结果表明,排气消声器对排气系内压力波动的影响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
点燃式发动机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并分析了C498QAl型电控燃油喷射发动机在稳定运转工况和过渡工况(常温起动、热起动、加速、减速等工况)排气中的有害排放物CO、NO、HC的排放量及C02、02和过量空气系数随测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试验用发动机在闭环反馈控制的稳定工况,其过量空气系数非常接近1,其CO、HC都处于较低排放水平。在全负荷开环控制的稳定工况,CO和HC的排放出现明显增大。(2)常温起动及热起动后,CO的排放量存在一个峰值,该峰值通常为起动后怠速运转时的数倍。  相似文献   

16.
对某型柴油机强化后的排气管的主要特征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分析了排气管特征参数总管直径、喉口收缩率以及入流角对总体性能及换气损失的影响,其中,排气总管直径对性能影响较大,喉口收缩率次之,排气入流角的影响甚微;并得出满足总体性能指标的排气管特征参数的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17.
柴油机排气微粒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在空气、氧气两种气氛下对柴油机排气微粒进行燃烧特性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分析了微粒的失重曲线、燃烧特性曲线、着火温度、燃烧特性参数,计算了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柴油机排气微粒的燃烧分为两阶段,低温段即挥发分的燃烧用的时间比较长,高温段即固定碳的燃烧用的时间比较短。当微粒在氧气下燃烧时,这个现象更明显。在低温段,反应气氛中的含氧量对挥发分的燃烧影响不大。加大反应气氛中的含氧量可以降低微粒的着火温度和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8.
蒸汽轮机抽汽口几何特性及工况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回热和供热抽汽口的相对抽汽量、抽汽缝面积与汽室横截面积之比、汽室横截面积与抽汽口前透平级通流面积之比、抽汽缝面积与抽汽口前透平级通流面积之比、抽汽汽室高度与宽度之比、抽汽缝在汽室中的相对位置、抽汽口后级叶高与抽汽口前级叶高之比等工况与几何参数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柴油机排气微粒捕捉器再生条件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柴油机排气微粒捕捉器的关键技术是捕捉器的再生。文章提出了平衡微粒沉积量的概念,并根据Arrhenius方程,从平衡微粒沉积量的角度对微粒捕捉器的再生条件,再生的影响因素及再生的技术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能量平衡方程对微粒捕捉器强制热再生时的能量消耗以及可以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为柴油机排气微粒捕捉器再生技术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