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西坳陷J2s储集岩特征与孔隙形成、保存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气工业》2001,21(1):47-51
①通过对川西坳陷中段新场气田及其它地区中深层上沙溪庙组(J2s)气层储集空间类型的研究,提出了原生孔隙是中深层重要的一种储集空间类型;②将岩石学、储层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与川西坳陷油气演化历史、构造发展史相结合,论述了次生溶孔形成的化学机理、发生时期和原生残留粒间孔隙的保存机制;③明确指出原生孔隙是燕山期烃类发生运移聚集的证据,油气具早期富集特征,而次生溶孔是燕山中晚期以来与运移、致密、超压同步形成的产物;④根据成岩改造的次生溶孔与残留原生孔隙在构造上分布的极不均一性和钻探实际资料,确认舷复合圈闭是中深层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⑤根据中深层储集岩特征与成藏史相结合进行的综合分析,提出川西坳陷中深层领域的勘探方向应该是燕山期古构造带上形成的复合圈闭.  相似文献   

2.
川西坳陷J2s储集岩特征与孔隙形成、保存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军  唐艳 《天然气工业》2001,21(1):47-52
①通过对川西坳陷中段新场气田及其它地区中深层上沙溪庙组(J2s)气层储集空间类型的研究,提出了原生孔隙是中深层重要的一种储集空间类型;②将岩石学、储层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与川西坳陷油气演化历史、构造发展史相结合,论述了次生溶孔形成的化学机理、发生时期和原生残留粒间孔隙的保存机制;③明确指出原生孔 燕山 期烃类发生运移聚集的证据,油气具有早期富集特征,而次生溶孔是燕山中晚期以来与运移、致密、超压同步形成的产生;④根据成岩改造的次生溶孔与残留原生孔隙在构造上分布的极不均一性和钻探实际资料,确认复合圈闭是中深层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⑤根据中深层储集岩特性与成藏史相结合进行的综合分析,提出西坳陷中深层领域的勘探方向应该是燕山期古构造带上形成的复合圈闭。  相似文献   

3.
川西坳陷地区自北而南依次分布着:江油—九龙山隆起带、孝泉—丰谷隆起带和邛崃—新津隆起带,这几个隆起带是川西坳陷内主要的古隆起单元,控制着主要构造圈闭与油气的分布。运用地震剖面特征、平衡演化剖面法和地层厚度分析法对川西坳陷中部的孝泉—丰谷古隆起研究发现:孝泉—丰谷古隆起于安县运动期开始具备雏形,印支晚幕运动期得到加强,形成于燕山中幕运动期,喜山运动期全面隆升改造并最终定型。孝泉—丰谷古隆起形成时间早、圈闭与储集条件较周边好,是川西坳陷内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单元。  相似文献   

4.
川西坳陷油气资源现状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21  
川西坳陷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化历史,一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油气在空间的分布不够集中,这些特点决定了川西坳陷的勘探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川西坳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表明:虽然该区油气规模运移聚集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前,但圈闭的形成定型时期较晚,因此,具多源、多期成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决定了该领域立体成群的气藏分布格局。根据川西坳陷资源特点和着眼大目标、立足大发现的勘探方针,近中期勘探工作的重点是:主攻深层,扩大中深层,拓展外围浅层。  相似文献   

5.
塔西南坳陷油气与圈闭控油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塔西南坳陷自下而上共沉积有 5套生油岩系 ,生油—油气运移晚于圈闭形成或基本匹配。海西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对圈闭形成起重要作用 ,圈闭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圈闭与非构造圈闭 2大类 ,前者细分为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 2亚类。圈闭的发育与分布受控于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发育分布 ,构造圈闭是西南坳陷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油气聚集空间分布规律依赖于圈闭的空间展布规律 ,不同时期圈闭有不同的控制油气聚集作用 ,圈闭保存直接影响油气保存  相似文献   

6.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分布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26  
川西坳陷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导致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石物性、构造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压场的多期次变化,油气运移聚集经多次反复而成藏。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富集带环绕彭灌生烃凹陷,在其东、西、北坡呈马蹄形分布,显裂缝系统构成天然气自然渗流的重要通道,天然气藏主要聚集在以早期构造为基础的各种复合圈闭中。综合源岩生排烃期-储层致密化期-流体充注储层时期-圈闭形成期的分析,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原生气藏成藏期为印支中晚期-燕山中晚期。晚白垩世以后,储层整体致密化,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结束,油气被致密化作用所"封存"。喜马拉雅运动使区内产生强烈形变,主要表现为裂缝对早期致密化"封存"油气的活化作用。因此,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藏特征:早期"古构造"是天然气藏聚集的基础;中期"致密化封存"是天然气保存的条件;晚期"裂缝活化"是天然气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川西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川西坳陷广泛发育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为煤成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天然气以低含非烃气为特征,不同气藏天然气干燥系数差别明显,组分运移分馏现象明显。天然气成因类型主要是煤成气,只有中坝气田雷口坡组气藏为油型气,并含有少量H2S气体。川西坳陷经历了多期成藏,但主要成藏期发生在燕山期,后经过喜马拉雅期的逆冲断裂作用,浅层储集层被改造,形成次生气藏。气藏分布明显受古隆起控制,并且在构造强活动带发育浅层次生气藏,隐伏断裂在次生气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上组合,受储集条件控制,气藏形态主要呈透镜体。图6表1参19  相似文献   

8.
辽河坳陷洼609井区火山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辽河坳陷洼609 井区火山岩位于中生界和下第三系两套地层中, 中生界以中酸性熔岩为主,新生界以基性熔岩为主。主要岩类有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辉绿岩、自碎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岩等。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的孔隙和裂缝以及次生的溶孔和裂缝。储集空间的形成和演化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火山岩形成时原生孔隙形成阶段;火山岩体遭受风化剥蚀形成次生溶蚀孔、洞、缝阶段;火山岩体遭受埋藏和构造断裂形成构造缝阶段;大气淡水以及地下水对火山岩体的溶蚀和充填作用;生油岩有机质成熟形成的有机酸对火山岩体的溶蚀作用;油气对孔隙的充填阶段;热液作用始终对储集空间起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油气储集系统、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分析基础上,对油气富集规律分析认为,古潜山圈闭油气富集高产必须邻近古近系生油凹陷且位于油气运移通道系统之上、发育构造裂缝及次生孔隙的砂砾岩或火山岩储集系统、具有古近系的区域性披盖层;综合生、储、盖和构造条件分析,对中生界古潜山油藏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对下一步深层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与古构造关系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基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超深、超压、超致密、超晚期构造"的地质条件,通过中坝、合兴场及平落坝3个已知气藏的生烃史、孔隙演化史、构造演化史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从勘探成功与失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古构造在气藏成藏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燕山期古隆起带决定了气藏的展布;早期成藏具有普遍性;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区内重要的含油气圈闭类型。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经历了早期常规圈闭、中期冻结、晚期改造等多个演化阶段。马井-德阳地区存在燕山期隆起,且具有相似的演化过程,应是一个前景良好的区带。  相似文献   

11.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古圈闭类型及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三叠统是川西坳陷的主力烃源岩,其中须家河组二段、四段是主要储层.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生、排烃高峰在晚三叠世和中—晚侏罗世,其生、排烃高峰早,成藏早.储层孔隙演化史表明,燕山期末的致密化"冻结"了早期圈闭的油气,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使得古圈闭向复杂、隐蔽圈闭转化.对已知气藏和勘探区的解剖分析表明,该区有5种古圈闭类型:即古构造-成岩圈闭、古构造-岩性圈闭、古构造圈闭、古今叠合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勘探实践证实,印支晚期—燕山期的古圈闭是有效圈闭.利用构造演化分析,结合地震、测井等识别技术寻找古圈闭,是川西须家河组致密储层气藏切实有效的勘探途径.  相似文献   

12.
渡口河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气藏是四川盆地近年来钻探发现的重要气藏之一,也是目前川东地区在飞仙关组内发现的储层品质最佳、资源量最丰富的气藏,预测含气面积逾100 km2 ,天然气资源量达数百亿立方米。气藏的储集岩以白云石化改造形成的残余鲕粒云岩为主,辅以鲕粒灰岩;储层孔、洞、缝发育,有效厚度大;储层的空隙类型多,储集空间主要是残余粒间、粒内溶蚀孔、洞;裂缝和孔隙喉道为渗滤通道;气藏的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属常压、高含硫化氢的气藏。紧邻的五宝场地区地震预测存在5 个岩性圈闭,天然气资源量达数百亿立方米,可作为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浅析川西坳陷燕山中、晚期构造圈闭的有效性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坳陷致密砂岩领域,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勘探表明:K1-T3x2有16套含气组合的40个气层,埋深200~4500m.气层错落叠置,连片成带,其空间展布显示出了燕山中、晚期构造的关键作用。究其原因是燕山中、晚期为川西坳陷主力烃源岩的生气高峰期,大多数砂岩储层尚未致密仍处于有效聚集孔隙阶段,致使当时的正向构造带成为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因此,川西坳陷勘探进程中,应加强燕山中、晚期构造圈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川东石炭系天然气储层孔隙成因与古岩溶和埋藏溶解作用关系密切。海西期古岩溶斜坡带和古岩溶高地是岩溶空隙发育的有利区。岩溶空隙系统虽然在形成后又被充填,但为埋藏溶解孔隙的发育提供了条件。石炭系储层中的埋藏溶解孔隙是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其形成过程与志留系烃源岩的成熟过程及烃类在储层中的演化、运聚等有关。石炭系印支期的古构造高部位是埋藏溶解孔发育的有利地区。石炭系的沉积相、白云石化作用和去云化作用、晚期方解石的充填作用等对储层孔隙的发育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古—今构造复合圈闭和不整合一构造复合圈闭与石炭系天然气储层的形成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5.
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分析与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测试分析数据,结合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明确了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类型,建立了川西坳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不同类型储集层成岩演化序列。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储集层的储集特征和成岩演化具有一定差异:远物源富长石类储集层孔隙破坏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储集空间以长石溶解的次生孔隙为主,储集层致密化时间较晚;近物源富岩屑类储集层孔隙破坏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储集空间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储集层致密化时间较早。通过包裹体相态、产状及均一温度分析,认为中侏罗统气藏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点。不同类型储集层致密化与成藏时空耦合配置关系反映,远物源富长石类储集层整体具有成储成藏同时进行的特征,近物源富岩屑类储集层具有先致密化后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的聚集是以储集空间为基础的,对于川西坳陷的碎屑岩储层来说,油气聚集的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裂缝次之.孔隙空间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严格受沉积成岩作用的控制,而油气的聚集则取决于有利孔隙、裂隙发育的深度及部位.从川西坳陷洛带构造(J2s)所发现的气藏来看,皆具有三高一低即高致密度、高含水饱和度、高异常流体压力及低孔渗的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被分隔成孤立的、独具压力系统的"储集体".研究表明,有利的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的展布,而差异成岩作用则控制着储层储集性能的优劣,也是形成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储层在纵向上、横向上油气丰度的差异性.文中以洛带构造上沙溪庙组(J2s)为例,阐明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性,进一步查明该区有利的沉积成岩相带的展布,为预测油气的潜在分布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邛西、平落坝及白马庙气田上三叠统原生气藏和侏罗系次生气藏储集层有机包裹体以气相、气液两相为主,形态多不规则,大小以3~6μm为主,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裂隙及充填裂缝的方解石脉中。须家河组二段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60~170℃,主峰在90~130℃;侏罗系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在70~130℃,主峰为80~100℃。根据均一温度测试结果,结合三叠系烃源岩演化史分析,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经历了印支晚期少量油气充注,燕山期的大量油气充注及喜马拉雅期的调整、少量充注的全过程,其主要充注时期为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侏罗系气藏为次生气藏,主要充注时期为喜马拉雅期。通过恢复不同时期包裹体的古流体势,认为川西前陆盆地南部须家河组二段气藏流体势呈无序性。天然气运移以源、储之间的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ƽ���������س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平落坝气田是川西龙门山前缘发现的又一个中型气田。文章从沉积构过发展、孔隙演化、油气运聚史、圈闭类型和特征、储层地质模型、封盖性能、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剖析了平落坝香二气藏的成藏机制。该构造紧邻上三叠统生烃凹陷,本身也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早期聚气条件好,晚第三纪以来有丰富的“晚成气”补给;属短轴高丘状背斜构造类型,褶皱适中、圈闭完整,无破坏性大断层切割;香二段气层上覆香三段泥质岩厚度大,宏观特征和微观结构研究认为属封盖能力强的优良盖层;香二段储层发育6种类型次生储集空间,孔隙结构较好,选择性溶蚀导致信层的非均质,具较高的有效储集概率;张开、半充填低角度裂缝发育,与次生溶蚀孔形成有机的配置,裂缝是重要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是气并产能的重要控制因素;天然气的保存条件优越。  相似文献   

19.
川中广安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复杂,相邻的两口井所表现的生产特征差异较大。明确该油气藏主要成藏控制因素,对于指导下一步勘探和开发工作意义重大。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形成等条件出发,详细分析了该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并对其成藏控制因素和成藏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广安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为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砂、泥岩互层发育,深湖黑色泥岩可作为烃源岩;其中发育数层超致密泥质岩类、泥质粉砂岩类,为储层提供了直接盖层,为油气藏提供了良好的盖层及侧向遮挡条件。由于上覆地层的快速沉积,导致研究区压实作用强烈,原生孔隙很少,次生孔隙不发育,仅有一定的黏土矿物微孔存在,为低孔低渗储层;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对油气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关键因素还是断层和裂缝。实践证明,只有在裂缝发育带才能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藏,故建议对该区作裂缝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再议四川盆地西部坳陷深盆气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军 《石油实验地质》2008,30(2):109-114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简称川西坳陷),在盆地类型、烃源岩性质、源—储组合关系、储层致密等方面具备深盆气成藏条件。但川西坳陷是一个多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叠合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大量排烃作用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前,天然气主要在水动力和浮力作用下运聚成藏,在成藏机理上与深盆气有本质差异。上三叠统同一套储层在区域上不具气水倒置关系,天然气聚集带特征明显,主要受燕山期和印支期古隆起控制,气水分布规律与深盆气大面积饱含气不同,其最高单井日水产量可达1000m3以上。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现今气藏类型主要以复合圈闭为主,含气丰度和地层水分布受圈闭内的裂缝及成岩储渗体控制,没有统一的气水界面。须4气藏可能是动态散失破坏的残余气藏,储量损失部分被地层水占据,含水丰度普遍较高。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常规机理成藏,经过了多期构造运动作用的叠加—调整—改造后,成为具有非常规气水分布特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不属于深盆气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