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干皂液中不皂化物含量高低,是影响粗脂肪酸质量的重要指标。降低不皂化物含量的有效办法是强化I级不皂化物的分离,喷射皂化就是强化I级不皂化物分离的皂化方式。我厂十年来一直采用普通皂化的方式,其主要弊病是:蜡氧化物经过皂化后,乳化于皂液中的不皂化物难以分离,形成了中间层,使I级不皂化物中含皂多,造成恶性循环。粗皂液中含I级不皂化物多,造成分离  相似文献   

2.
利用竖直流动皂膜装置,使用纹影光学方法观察了由于丙酮从皂液中解吸,在微米级厚度皂膜上出现的滚筒状Marangoni对流结构;通过建立皂膜传质数学模型及求解,分析了丙酮从皂膜解吸过程中浓度及表面张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微米级的皂膜厚度,在皂膜平面法向方向皂膜内皂液丙酮浓度变化很小,但浓度梯度较大,对应的表面张力梯度较大,此较大表面张力梯度是丙酮从皂膜解吸过程中出现Marangoni对流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3.
皂用酸中的不皂化物主要是烃类和酮、醇等含氧物的混合物。皂用酸中只要含有百分之几的不皂化物,制得合脂皂的去污能力和发泡性能就会明显降低,这也是合脂皂臭  相似文献   

4.
在合成脂肪酸生产过程中,粗皂液经过管式炉热处理分去不皂化物后得到的皂胶称为干皂。由于粗皂液中的脂肪酸钠在管式炉  相似文献   

5.
提出普通肥皂由天然油脂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皂化而成,呈碱性,在硬水中易于形成不溶于水的钙皂或镁皂,降低洗涤力,沾污织物,附着在皮肤上,容易引发皮肤疾病。中性皂不仅洗涤能力良好,泡沫丰富,且具保湿、护肤等功能,是发展的趋势。中性皂(复合皂与合成皂)由表面活性剂改变肥皂的结构和特性,文章阐明了表面活性剂组成和配方,综合中性皂的特性、检测评估及标准要求。推荐了中性皂的工艺流程、成型工艺和设备,汇集了中性皂的发展实例、经典品牌中性皂的配方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19世纪以前的皂类产品主要为生活用皂,1900年Divine提出了制备皂类产品的方法,基于Hillyer在1903年研究了皂类产品的溶解性能,之后开始出现美容用皂和洗衣皂。20世纪4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固体皂的研究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具有护肤功能的香皂;到20个世纪80年代,出现了具有杀菌、保湿和护肤等多种功能的香皂。肥皂的出现经历了生活用皂、洗衣皂、普通香  相似文献   

7.
选用椰子油、棕榈油、橄榄油、山茶油、乳木果油、甜杏仁油、美藤果油和霍霍巴油8种植物油脂为原料,采用冷制工艺制作成3组不同含油量的植物油脂手工皂,研究了不同植物油脂对冷制皂入皂特性的影响,并对植物油脂复配制作的冷制皂进行肤感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植物油脂的种类和含量对冷制皂的p H值影响不大,对其他入皂特性均有影响。椰子油冷制皂硬度高、起泡性强且泡沫丰富、Trace time短,与不饱和植物油脂复配入皂有助于缩短制作冷制皂的Trace time,提高冷制皂的硬度和起泡能力;山茶油、甜杏仁油和橄榄油入皂有助于起泡;橄榄油入皂有助于提高冷制皂的泡沫稳定性;乳木果油和霍霍巴油入皂起泡能力较差;美藤果油入皂滋润度高、泡沫细腻、洗感舒适、肤感评价最佳。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在皂类产品中的应用现状,包括中药抑菌皂、中药美容皂(美白祛斑皂、祛痘皂、润肤保湿皂)及中药洗发皂等。介绍了每款中药药皂的组成、制备方法及功能用途,通过词频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中药配方特点。对中药在皂类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中药在皂类产品等日化产品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和分析了普通香皂、透明皂、酸性皂和多功能皂的性能、特点和发展趋势。各种香皂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以酸性皂、多功能皂性能最佳,指出酸性皂、多功能皂是香皂今后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我所进行的石蜡氧化法制取合成脂肪酸的分离新技术研究中,用分级皂化方法分出一部分低碳混合酸和I级不皂化物后,得到粗皂液。这是一种热熔性胶体物质,温度低于40℃时会凝固而失去流动性,温度降低硬度增大。这种粗皂液,约含水分48%,Ⅱ级不皂化物和高碳酸16%,干皂胶(即100%的皂用酸钠皂)36%。其中Ⅱ级不皂化物和干皂胶都是粘度很大的物质,随着温度升高粘度降低,温度降低粘度增高。温度接近凝固点时,粗皂液异常稠厚和粘滞,无法流动。所以操作时,温度要在80℃左右。  相似文献   

11.
锌皂与其它金属皂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刚果红法、热烘法及耐侯性实验研究了几种无毒硬脂酸皂与特种脂肪酸皂的耐热性、耐侯性以及锌皂与其它金属皂间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特种脂肪酸皂的热稳定性能优于相对应的硬脂酸皂;硬脂酸锌与其它硬脂酸皂复合,能改善初期着色,但长期稳定性差,耐侯性也不好;特种脂肪酸锌与其它特种脂肪酸皂复合,能改善初期着色,长期稳定性好,同时制品的耐候性也得到显著的改善,表现较好的协同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型金属皂类热稳定剂在PVC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聚氯乙烯用各种无毒硬脂酸金属皂及新型脂肪酸金属皂,研究了其热稳定性能,力学性能及透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脂肪酸皂的稳定时间均比相应的硬脂酸皂延长了1-2倍,热烘变电性也相应有所改善,表明新型脂肪酸皂具有较高的热性;硬脂酸稀土皂及锰皂透明性最高,新型脂肪酸皂透明性大多也都较高。  相似文献   

13.
赵晓  胡学一  方云  叶信谷 《精细化工》2013,30(9):1003-1007
以天然亚油酸为原料,经氧化水解制备得到9,10,12,13-四羟基硬脂酸(THSA),采用FTIR、ESI-MS和1HNMR表征了THSA的结构。测定了THSA的钠皂9,10,12,13-四羟基硬脂酸钠(STHS)的克拉夫特点、钙离子稳定性、钙皂分散剂消耗量、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和泡沫性能,并与对照物亚油酸、油酸及硬脂酸的钠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THS具有其他脂肪酸钠皂不具备的优秀钙皂分散性能和钙离子稳定性,并在低温和中性条件下显示出更好的水溶性。STHS不仅克服了普通脂肪酸钠皂不耐硬水和中性条件下溶解性差两大共同缺陷,也克服了饱和脂肪酸钠皂低温溶解性差以及不饱和脂肪酸钠皂易氧化酸败的缺点,因此,STHS具有在中性皂、低温皂和抗硬水皂配方中用作新皂基表面活性剂的潜质。  相似文献   

14.
杨卫国 《化工物资》1996,(5):29-32,38
肥皂按商品形式可分为硬皂、软皂(皂膏)、液体皂三类。硬皂又分为洗衣皂、香皂、药皂等品种。根据应用情况来看,无机添加物中只有水玻璃是通用性的,几乎各种硬皂都有必要或多或少的添加之;其它无机添加物不通用,只适用于某些应用场合,亦不能同时使用。要更好地制皂添加物,就有必要了解其性状。在制皂添加物的应用问题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应用场合、功用、用量这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由于管式炉炉温不稳定等原因,致使干皂液不皂化物含量偏高。为此,去年初我们对管式炉进行了查定工作,摸到一些规律,采取一些措施,使干皂液中不皂化物含量显著下降,到目前为止,皂用酸中不皂化物含量基本稳定在4%以下。现就查定情况作一介绍。一、出料口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厂和无锡轻工业学院共同研制的(强力复合皂、复合丝光皂、复合海水皂等新产品通过检测和使用,证明杭硬水性能显著,在硬水中洗涤比一般肥皂去污力强。其中复合海水皂适用于高硬度水(6300ppm,即海水)中洗涤,强力复合皂适用于硬度小于500ppm(即山水、井水)水中洗涤,复合丝光皂用于丝绸印染工业,优于一般丝光皂。而普通肥皂只适用于低硬度水(100ppm,即自来水)中洗涤。  相似文献   

17.
无毒金属皂间协同热稳定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美娟 《中国塑料》2000,14(10):67-71
通过静态刚果红法、热烘法来研究锌皂与各种不同金属皂间的协同热稳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初期型锌皂与其它长期型金属皂复合能显著改善初期热烘变色,表现良好协同稳定作用;新型锌的热稳定时间是硬脂酸锌的两倍,采用新型锌的复合皂的热稳定性能均比采用硬脂酯锌的复合皂明显提高,其中新型锌与硬脂酸钙的复合皂热稳定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8.
合成皂用酸的不皂化物含量是一项重要指标。现行工艺的不皂化物含量一般在3%左右。不皂化物的组成十分复杂。石蜡烃在氧化过程中所生成的一切非羧基化合物,均属于不皂化物。它包括未反应蜡、醇、酮及其它多官能团化合物。对于不皂化物含量的测定,目前国内都用加碱皂化后以石油醚萃取的方法。此法既繁琐又费时,而且由于脂肪酸皂本身是乳化剂,因而萃取时容易乳化。如果加大量乙醇破乳,则会产生萃取液中带皂的问题。虽然  相似文献   

19.
肥皂是最古老的乳化剂,它是天然脂肪酸的钠盐(或钾盐),属长碳链脂肪酸的盐类。常用硬脂酸皂或油酸皂。此外,月桂酸皂、棕榈酸皂以及亚油酸皂也被用作乳化剂。制造水包油(O/W)型乳化产品时用钠皂或钾皂,而制造油包水(W/O)型乳化产品时,则用钙  相似文献   

20.
孙培冬  张琳  叶蔷  李果  杨敏 《应用化工》2010,39(5):630-632,636
以脂肪酰氧乙基磺酸钠、CAB-35、皂粒、脂肪酸为主要原料,确定了中性皂的一个优化配方,即70 g脂肪酰氧乙基磺酸钠,10 g皂粒,8 mL CAB-35,2 g十八酸,5 g十四酸,7 g十二酸,1 g羟乙基磺酸钠。与多芬牛奶皂相比,该配方的中性皂泡沫性能良好,pH值更接近人体皮肤;微观结构与多芬牛奶皂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