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将太阳能加热、地下冷却和空气循环相结合的新型住宅 (简称为SEA住宅 )。该住宅不仅可使室内温度常年维持在比较舒适的水平 ,而且减少了南北侧房间的温度差异 ;运用PSSP计算程序对该住宅的热力性能进行模拟分析 ,结果令人满意 ,并且SEA住宅为被动地利用太阳能 ,可自由地随季节变化进行加热和冷却。  相似文献   

2.
建筑屋面利用含湿多孔材料被动蒸发降温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利用含湿多孔材料被动蒸发冷却外表面的方法。建立了含湿多孔材料利用太阳能被动蒸发的热质传递过程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完整地提示了热过程规律,结果表明,利用太阳能被动蒸发多也材料所含水分降低建筑发面温度的方法是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对房间舒适程度要求的不断提升,新风系统逐渐成为空气调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风系统造成的能耗不容忽视。为了降低新风系统的能耗,提高能量利用率,设计了基于太阳能的新风双级处理模块化节能墙。该设计基于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技术,并加入了蓄电池保障其运行持久性,同时对现在普遍采取的排风热交换新风设备进行了改进,加入热电制冷热泵系统对新风实现双级处理。该装置适用风量范围为60~90 m3/h;夏季为新风降温,送风温度在28~31℃,显热交换效率可达86.7%;冬季为新风升温,送风温度在12~20℃,显热交换效率可达79.0%。对比于只采用一级处理送风,该装置显热交换效率提升了26%~28%,实现了对新风的深度热回收,减少了空调设备耗能,达到住宅空调、供暖节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给出了计算高炉冷却板和耐材温度分布的三维稳态传热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分析耐材材质、冷却板间距、冷却板内水速和炉内煤气温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为冷却板设计和耐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太阳能喷射-压缩复合蓄冷系统热力学计算模型,选取HFC134a作为制冷工质,计算结果表明:蒸发温度在-15℃~-5℃,冷凝温度为35℃和40℃时,太阳能喷射-压缩制冷系统的EER要优于单独喷射和单独电压缩系统;太阳能喷射-压缩制冷系统的EER值随中间冷却温度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并且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其最优温度也会升高.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太阳能喷射—压缩复合蓄冷系统热力学计算模型,选取HFC134a作为制冷工质,计算结果表明:蒸发温度在-15℃~-5℃,冷凝温度为35℃和40℃时,太阳能喷射—压缩制冷系统的EER要优于单独喷射和单独电压缩系统;太阳能喷射—压缩制冷系统的EER值随中间冷却温度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并且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其最优温度也会升高.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作为目前经济和环保的高效清洁能源,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为了促进太阳能与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技术融合,进行了国内外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太阳能热水系统、采暖系统、光伏系统、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技术比较,总结了各系统的技术特点,并研究了在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与太阳能设备的结合方式,提出了太阳能与钢结构住宅建筑的一体化结合技术.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基于热管冷却回收技术的高倍聚光太阳能电/热(CPV/T)复合系统,主要包括第三代Ⅲ-Ⅴ族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实现太阳能高效低成本光电转化和极高导热性能的热管冷却回收技术带走电池废热实现高效热利用;建立了CPV/T系统的理论模型,编写了基于Matlab的模型求解程序,并根据实测的武汉太阳辐照等环境数据,对该系统全天发电量、产热量、系统转换效率、出水温度等性能进行了模拟仿真,对聚光倍数等影响CPV/T系统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内蒙古地区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式及性能参数进行研究,得到适合该地区运行的最佳方式.以包头市住宅建筑为模型,建筑面积为6 451.94 m~2,对该建筑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的辅助模式与补热模式两种模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辅助模式明显优于补热模式.集热器参数在最优条件下,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连续运行5a时,辅助模式下的土壤温度仅下降0.32℃.COP均值为4.82,辅助模式较补热模式的COP值提高24.9%.又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的热泵机组制热量及系统的耗电量,辅助模式较补热模式下热泵机组的年制热量降低49.3%,年耗电量降低了4.26%.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具有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及清洁等特点,在我国农村地区推广、利用该技术有很大的优势.尤其在地处气候环境恶劣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普遍存在能源消耗大、室内环境恶劣等问题,由此可见,对太阳能的利用势在必行.通过对该地区的现状调查,从选址、日照间距、朝向、气象特点、平面功能布局、材料,以及政策等方面挖掘该地区在利用太阳能资源方面的潜在优势,为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在住宅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提高严寒地区太阳能与常规能源联合供暖过程中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方法以沈阳地区某一利用太阳能与常规能源联合供暖的住宅为研究对象,对太阳能平板集热器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当集热管的进口流量和进口温度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太阳能集热器吸收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当流量控制在0.04 kg/s集热器效率为58%;当流量控制在0.08 kg/s集热器效率为61%;当流量控制在0.12 kg/s集热器效率为62%;当集热器进口温度为0℃时效率为85%;当进口温度为30℃时集热器效率为25%.结论集热器涂层,透过率,进口流量以及进口温度的改变都影响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能源,太阳能是最清洁最便捷的能源。要解决农村能耗及环境问题,太阳能发电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介绍了几种不同方式的太阳能在农村住宅上的应用,然后对其进行比较,得出农村住宅的最佳采暖方式,从而为治理挥之不去的雾霾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鲁北乡村住宅设计为例,通过对乡村住宅平面设计、层高选择、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及对太阳能应用设计等四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节能设计方法,以期在减少乡村住宅能耗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82B钢控冷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包钢生产的82B钢种在斯太尔摩冷却线上的冷却制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钢种应实施的吐丝温度及应采用的冷却速度,结果表明,82B合理的吐丝温度为800℃,轧后最佳冷却速度范围为:9.0-12℃/s。  相似文献   

15.
高温后冷却环境对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的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在不同受热温度、不同冷却方式下的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进行了研究.钢筋混凝土黏结试件的受热温度分别为250C,450C和650C,加热方式为黏结面直接受热,冷却方式分为自然冷却和喷水冷却2种.分析了高温后冷却环境对钢筋混凝土极限黏结应力、极限滑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热温度和冷却方式对高温后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有很大影响,随温度的升高,自冷和水冷黏结试件的极限黏结应力都将逐渐减小,且极限滑移逐渐增大,同时,与自冷试件相比,喷水冷却试件的黏结强度不但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且其滑移量也有明显的减少.最后,给出了高温后钢筋混凝土黏结应力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能够用于预估受到不同温度后,在不同冷却方式下钢筋混凝土的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蓄冷型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确定了蓄冷量的设计原则。基于郑州地区一栋200m2的住宅建筑,计算了制冷系统逐时制冷量和空调逐时冷负荷,并进行了蓄冷量的设计。研究表明,当太阳能集热面积为20m2时,该太阳能喷射系统的日设计蓄冷量为21.6kJ;与常规喷射制冷系统相比,年制冷量可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当前我国每年新建的村镇住宅面积不断上升趋势的分析,表明发展和推广太阳能技术在村镇住宅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已经势在必行,介绍了太阳能技术的分类及其应用,并提出了推广太阳能技术在村镇住宅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介绍一种利用太阳能聚光集热进行海水淡化的装置,同时为该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设计控制系统,采用温度、流量等传感器采集信号,PLC作为控制器,电机带动泵控制流量来保持进料海水温度稳定,在控制过程中采用了基于smith预估器的PID算法,改善了以往太阳能海水淡化粗放式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太阳能电池的冷却方式,提高太阳能电池在聚光条件下的工作效率.方法 利用FLUNT大型分析软件模拟出聚光条件下电池板在不同冷却方式下的工作温度,并通过实验验证.结果 有翅片轴流式冷却比不带翅片轴流式冷却温度低35~40℃,功率输出提高了15%;比带翅片的自然风冷却温度低50~60℃,功率输出提高了40%;比元翅片的自然风散热低100℃,输出功率提高了近70%.结论 光伏电池在聚光条件下,带翅片有风扇的轴流式冷却方式效果明显,大幅度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为聚光光伏发电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臭氧产量为1kg/h的高频臭氧发生器的冷却系统进行分析,探讨冷却条件对臭氧浓度、电耗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到了工作气体进口温度、冷却水进口温度、冷却油进口温度与臭氧浓度和电耗间的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工作气体进口温度、冷却水进口温度和冷却油进口温度对臭氧浓度和电耗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