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仁 《中国水利》1992,(6):19-20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干支流修建水库三峡淤积影响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煜龄  黄悦 《人民长江》1992,23(11):37-41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水库泥沙淤积过程的基本规律,如泥沙粒径的分选现象、库区淤积的基本形态、由淤积初步平衡到达输沙平衡经历的“淤粗悬细”过程,以及三峡水库悬移质淤积过程的特点,如淤积形态为三角洲淤积,初期排沙比大,变动回水区的淤积比值小、达到初步平衡的年限很长等。三峡工程坝区系宽谷河段,包括庙河至伍相庙连续微弯段和三斗坪、乐天溪弯道段,没有急弯和窄浅河段。根据分析计算和长系列泥沙模型试验成果,三峡水库悬移质泥沙淤积达到初步平衡阶段,汛期限制水位运用时,坝上游河势尚较蓄水前平顺,曲溪口至太平溪、太平溪经伍相庙至祠堂包山咀,将不出现蓄水前的连续急弯;坝区主河槽的断面面积应约为30000m~2左右,最小库面宽度约1200m;当流量56700m~3/s 时,最大水面流速应小于3.52m/s;水力要素与长江武汉河段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企业在线     
《中国水利》2004,(14):65-66
三峡水文泥沙信息系统开发已接近尾声郑州沃特信息技术公司承担设计开发的“三峡工程水文泥沙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历时17个月的开发设计,系统开发接近尾声。泥沙问题一直是制约三峡水库蓄水运用的焦点问题,也是关系到三峡工程长期运行与效益发挥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为及时掌握  相似文献   

5.
水文泥沙是影响水库运用和流域调度的关键问题。即时反映水库(河道)泥沙淤积变化历程,准确判定水库库容变化,实时总结水库泥沙淤积和演变规律,是水库运用和流域调度正确决策的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水文泥沙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系统的功能和特点有几个方面:一是采用了GIS技术;二是采用了数据库ORACLE管理技术;三是实现了GIS平台和数据库平台的无缝集成;四是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互为补充,能正确反映水库淤积情况;五是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提高了管理效率;六是该系统的应用将大大提高管理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水库运用和流域调度方案的数字化管理是该领域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朱鉴远 《四川水利》1997,18(3):6-10,5
通过水库泥沙调度控制泥沙淤积部位和高程,解决水电站泥沙问题,这是目前中国控制泥沙淤积的主要手段。采取该措施,要损失水电站短期的较小的经济效益,以换取长期的总体的经济。中国水电部门重视水库泥沙淤积,制定了《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规范》,强制执行水库泥沙调度。  相似文献   

7.
8.
栾春婴  程传国  师哲 《人民长江》2000,31(11):34-36
亭子口水利枢纽是嘉陵江平流开发的控制性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2550km^2,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亭子口水利枢纽库区泥沙模型,干流上起广元市上西乡(29号固定断面),下迄大清沟(15号固定断面),河段长约65km;模型模拟范围为水库常年回水区上段及整个变动回水区。通过亭子口水库常年回水区上段及整个变动回水区的泥沙模型试验,对3种水库调度方案即456m方案、458m(1)方  相似文献   

9.
韩其为 《中国水利》2011,(12):11-12
到现在为止,我认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应该说解决得比较好。三峡泥沙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当时论证时提出来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库容淤积,二是淤积引起的回水抬高。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6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庆燊 《人民长江》2017,48(21):18-22
对60 a来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的历程、主要研究结论作了简要综述。三峡水库初期蓄水运用以来的泥沙实测资料与预测对比分析表明:三峡水库上游来沙减少的趋势与初步设计阶段预测基本一致,但减少的进程有所提前;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量远小于预测值;坝下游河床冲刷量与预测值基本一致,河床冲刷范围则大于预测;坝下游河床冲刷对防洪与航运的影响与预测基本一致;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总体上未超出论证与初步设计阶段的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峡工程正常运行期泥沙问题研究的建议,其中关于排沙调度方面,应按控制水库防洪库容年损失率小于1 000万m~3/a,以及变动回水区上、中段无累积性泥沙淤积的要求制定排沙调度方案,以长期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三峡工程泥沙科学和技术的大量资料和文献非结构化特征 ,设计文档数据库来维护和查询这些数据 .首先根据需求分析建立了实体关系模型 ,再将其转化成在Oracle环境下DBMS支持的关系模型 .在文档数据库前端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 ,运用了VB数据库最核心的对象群ADO2 6与Oracle8i对接 ,实现了用户通过友好的应用程序界面对Oracle数据库中各类文档资料的维护和查询 .在多用户C/S系统中测试表明 ,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并发性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都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提出的要求 .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是遗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准则,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核心,实行招投标制,建议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的责任不但要组织建设及控制造价,而且要对生产运营及偿还责任负责;招标发包的标准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资信,价格和技术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工程监理单位其性质是社会性的高智能的中介服务组织,它必须遵循客观、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合同管理采用了“分类别按项目管理、分部门实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监理单位构建安全管理责任 体系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水电工程监理单位安全管理法律责任和施工安全管理现状,以三峡监理为例,对三峡工程的监理活动安全管理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构建监理单位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方法和具体措施。研究内容可供工程监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建设是在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展开的,三峡工程本身又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巨大工程,这就使得它的建设管理带有许多新的特点。为了尽快形成一个完善的建设管理体系,本文根据现有情况谈谈它的特点和组织实施,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承军  刘汉中 《水力发电》2000,(6):31-33,42
三峡工程实现一流的工程质量目标,是工程本身的重要性决定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和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对工程质量提出的必然要求。按照“一流的工程质量”的目标,三峡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已建立并趋于完善,组织机构和规章基本健全,质量5 效落实,已建工程质量良好,满足设计要求,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泥沙问题是关系到三峡工程长期利用和发挥最大综合效益的关键技术问题,从三峡工程开始论证至今,对三峡的泥沙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全面的研究。近年来,三峡水库上游的来沙量大幅减少,水库泥沙问题好于预期。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以来入库水沙及库区淤积的变化,根据10月份来水形势,提出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的必要性;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及2010年三峡水库汛期中小洪水调度实践的基础上,从泥沙角度探讨了三峡水库优化运行的可行性,提出在三峡水库试验蓄水期,可将汛期运行水位提升至150 m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中小洪水调度,为今后的运行调度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运行后,大量泥沙将在水库内淤积,下游河床将发生冲刷,其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开展泥沙问题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水文泥沙原型观测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水位、流量、悬移质泥沙、推移质泥沙、水库淤积、坝下游冲刷和重点河段河道演变原型观测资料,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并且推动了对长江水文泥沙规律的认识和泥沙研究的发展.介绍了长达70 a的工程论证过程以及建设过程中的三峡工程水文泥沙原型观测及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是工程项目成功与否的制度保证.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正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其建设管理模式对于国内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工程建设管理实践,介绍了三峡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特点,及对现阶段水电开发体制和建设管理模式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公共工程是三峡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水、电、讯、交通、房屋及砂石料等,在三峡工程的第一阶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公共工程的基本情况如何?能否保证三峡工程第二、三阶段工程建设的需要?结论是:公共工程安全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要求,更好地为主体工程服务。  相似文献   

20.
陈济生 《人民长江》2002,33(Z1):22-27
Water projects' sediment deposition problems always cause widespread concerns. The gravity of them varies in accordance not only with reservoirs'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with their modes of operatio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configuration and mode of operation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reservoir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several existing large reservoirs in this paper. As many reservoirs are troubling environment by gradually extending coarse sediment deposition at the uppermost end of fluctuating backwater region toward upstream, Gezhouba reservoir on Yangtze and Danjiangkou reservoir on Hanjiang have shown no trace of such upstream extension of sediment deposition in relevant prototype observation data for the past 20 and more years. TGP reservoir's in-coming flow sediment conditions and configuration in plane are almost the same as those of Gezhouba reservoir, and TGP reservoir's mode of operation(usually keeping a very low pool level for flood control in flood season and storing up in-coming flow only thenceafter) is similar to that of Danjiangkou reservoir. New findings of sediment research and prototype flow sediment investigations as well as new agenda of large hydro projects' construction on Jinshajiang in nearest future assure the prospects of TGP sediment hand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