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不同回火温度(550~640℃)、不同脉冲次数(1,2次)和脉冲持续时间(60~180ms)下对热轧态35CrMo钢分别进行传统淬火+传统回火、电脉冲淬火+传统回火、传统淬火+电脉冲回火处理,对比研究了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电脉冲淬火+550℃传统回火、传统淬火+1次电脉冲回火以及传统淬火+2次电脉冲60ms回火处理后,试验钢的组织与传统淬火+传统回火处理后的相似,均由马氏体和碳化物组成;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电脉冲淬火+传统回火处理后的组织中出现层片状索氏体,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和硬度降低,伸长率增大;电脉冲淬火或回火均能提高试验钢的强塑性,电脉冲淬火+580℃传统回火处理后的强塑性最佳。  相似文献   

2.
中碳钢或中碳低合金钢的机械零件感应淬火后,可以得到56—65HRC的硬度,一般还需进行回火处理。将零件加热至150—250℃,保温1.5~3h的回火处理,空冷,使淬火马氏体析出细小的碳化物,形成回火马氏体。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45钢常见热处理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指出,对于小尺寸零件,为了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宜采用调质处理,并适当降低其淬火温度,以减少淬火变形与开裂的倾向;对于大尺寸零件,宜采用淬火+低温回火或中温回火处理。为提高工件淬火后硬度的均勻性,可采用890~930℃高温奥氏体化,然后进行预冷淬火。  相似文献   

4.
对40Cr13塑料模具钢进行不同温度(960,1020,1080,1140℃)淬火处理,研究了淬火温度对该钢组织与硬度的影响,然后进行200℃的低温回火处理,通过浸泡试验与电化学测试研究了其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淬火后,试验钢组织均为淬火马氏体、碳化物与少量残余奥氏体;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组织变得粗大,碳化物减少,当淬火温度为1140℃时,组织中存在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的网状碳化物;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硬度先增加后减小。当淬火温度由960℃升高到1080℃,经回火后试验钢在FeCl3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减小,试验钢表面点蚀孔直径变小,数量增多,但深度变浅;试验钢在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增大,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腐蚀速率减小,腐蚀倾向降低;最佳淬火温度为1020℃,此时淬火马氏体组织较细小,硬度最大,回火后试验钢的耐腐蚀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对GCr15钢制轴承淬回火后的质量分析中,归纳出淬火后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式:T=200+K(65-HRC)式中 T—回火温度(℃);K—系数(见表);  相似文献   

6.
深冷处理法     
在-100~-196℃(液氮)处理淬火零件的方法,适用于W18Cr4V,在其后回火(550℃×1小时)一次即行,不必要原来的2~3次重复回火操作。因此,这是缩短回火时间节省能量的处理。此法处理比通常处理的零件硬度稍高,耐磨性可提高40%。因回火时,碳化物微粒析出少,基体中固溶的碳量多。深冷处理法不  相似文献   

7.
常规PVD技术因其处理温度在400℃以上,故在机械工业中主要应用对象限于高合金钢和硬质合金等高回火温度材料,而机械工业中大量减摩耐磨表面处理零件都以低合金结构钢制造,经淬火低温回火后使用,若处理温度超过250℃以上,则导致基体软化、强度降低。低温耐磨...  相似文献   

8.
对直径为8 mm的密封螺塞用锻造正火态45钢棒进行(750~880)℃×15 min淬火和550℃×30 min高温回火处理,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下试样的显微组织、断口形貌和硬度,分析淬火温度对开裂的影响,并对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淬火温度为750,780℃时,淬火后试样均未发生开裂,而当淬火温度为800~880℃时均发生了开裂;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组织中铁素体减少,晶粒尺寸增大,硬度先升高后降低;在800~830℃淬火时,淬火开裂的原因为过冷奥氏体在马氏体转变相区冷却速率过大,组织应力在试样外层集中,裂纹以沿晶和穿晶混合方式扩展;在850~880℃淬火时,淬火温度较高,晶界弱化,在组织应力与热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裂纹沿晶界扩展。在830℃淬火前增加3~5 s室温缓冷工序再回火后45钢既可获得最佳的回火索氏体组织与较高的硬度,又可避免淬火开裂。  相似文献   

9.
正1.状态说明(1)金杆农装公司的大型拖拉机用CCTB甩刀,工件的热处理状态为锻造后调质处理,材质为65Mn弹簧钢。调质处理工艺:采用箱式多用护加热保温淬火,加热温度820℃,加热时间2h。淬火冷却介质为等温淬火油,出淬火油后立即进低温箱式回火炉,进行回火处理,回火温度为380℃,回火时间3h。  相似文献   

10.
将4Cr5Mo2V钢在1 000~1 090℃下淬火,并通过不同温度2次回火处理将相同淬火温度下试验钢的回火硬度分别调整至55,52 HRC,研究了淬火温度和回火工艺对显微组织、冲击韧性和高温(350℃)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硬度相同时,淬火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试验钢的韧性而加剧磨损表面材料剥落,从而降低耐磨性能;相同回火硬度下,1 030℃淬火条件下试验钢的韧性和高温耐磨性能最好,1 090℃淬火条件下最差;淬火温度相同时,较低温度回火试验钢因具有较高回火硬度,能够起到支撑表面氧化层的作用,其耐磨性能比较高温度回火时好;4Cr5Mo2V钢的推荐热处理工艺为1 030℃×30 min油淬+560℃×2 h×2次回火。  相似文献   

11.
对工程机械用1 000MPa级高强钢进行不同温度的淬火和回火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其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并得到了试验钢较佳的淬火和回火温度。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升高,试验钢的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并在900℃时达到最大;830℃以下淬火后,组织中存在未溶铁素体,组织为铁素体和板条马氏体;900℃以上淬火后,组织为板条马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强度下降,塑、韧性提高,当回火温度达到450℃以上时,组织转变为回火索氏体,冲击韧性大幅提高;较优的热处理工艺为900℃淬火后在500℃回火。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前言18Cr2Ni4WA 钢是国防工业及民用工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低碳合金钢。过去较多地是进行渗碳淬火和低温回火处理来制造承受重负荷、要求耐磨的零件。近年来也作整体淬火后进行不同温度回火处理后使用。其优良的强韧特性是合金结耕钢无法与之相比的。本文对淬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后的18Cr2Ni4WA 钢进行单向拉伸测定其发生颈缩前的形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金相观察、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在(360~560)℃温度范围内对冶金锯片用钢65Mn进行了连续回火处理。结果显示: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合金由淬火马氏体逐渐转化为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索氏体及回火索氏体;试样的强度及硬度连续下降。在(400~420)℃之间,发现了回火脆性,冲击值、断面收缩率和延伸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GDL-7钢在830℃淬火和系列回火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830℃淬火和系列回火后,GDL-7钢的洛氏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回火温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回火温度为350C时出现了不可逆回火脆性,回火温度为500℃时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  相似文献   

15.
《轴承》1966,(4)
文中研究了GCr15电渣重熔钢的淬火方法、冷处理方法、回火温度及磨削过程中的附加回火工艺对工序间变形、尺寸稳定性和耐磨性的影响。热处理设备:淬火加热——C-25和H-45;冷处理—干冰—酒精溶液,冷冻机,液体氧;回火—油炉。残留奥氏体量用差示磁性法和X光法。尺寸精度用0.2u的光学扭簧表测量。耐磨性在ZYS-5型接触疲劳试验机上进行。通过一系列试验认为:1.淬火到深冷的停留时间、深冷方式(干冰—酒精、冷冻机、液态氧)、时间、次数对残留奥氏体量有影响,在不回火的情况下对残留奥氏体稳定性有相应的影响,但经过160℃ 3小时的回火后,上述因素对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便没有什么影响了。5小 时与100小时β加回火的试样,其残留奥氏 体的稳定性差大。2.回火对残留奥氏体 的稳定性有很向,160℃3小时的回火 可使不深冷试样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与经 过-78℃ 2小时深冷的相近似,200℃ 3 小时回火,可使之完全一样。但残留奥氏体 量并不一样。3.分级淬火能大大减少淬回火 和磨削过程中的变形;初磨套圈外圆后进行 一次附加回火(141一150℃ 5小时)能显著减少磨沟道过程中小圆椭圆度的变化。4. 150—160℃ 3分钟分级淬火,-78℃ 2小时深冷,160—170℃ 3小时回火,三次附加回火(140—150℃(5、5、10小时)处理的 B 236207 E  相似文献   

16.
特小零件淬火时,当加热后尚未进入冷却介质前,温度就降低到临界点以下,常出现硬度不足的现象,需要返工重淬。重新淬火时,需进行正火或高温回火处理,使特小零件淬火费用增大。 后来,我们将需淬火的特小零件附着在材质相同的一般零件上,利用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热处理工艺对轧机牌坊耐磨复合衬板工作层低合金耐磨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原热处理工艺处理后工作层材料耐磨性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使用70天失效.研究结果发现淬火温度低于900℃时,低合金耐磨钢硬度随淬火温度升高而升高,淬火温度高于900℃时,硬度反而下降.淬火温度高于930℃时,冲击韧性有所下降.回火温度高于460℃时,硬度明显降低.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提高.回火温度高于410℃时,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大幅度提高.350℃回火后耐磨性最佳.低合金耐磨钢采用以下热处理工艺最佳:900~920℃喷雾淬火后350~370℃回火.  相似文献   

18.
对N-Mo合金化Cr13型耐蚀塑料模具钢进行925~1 150℃保温0.5 h的油淬处理,再分别进行150~300℃保温2 h或者350~600℃保温1 h的回火处理,研究了淬回火工艺对该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淬火后的组织主要为淬火马氏体,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晶粒长大,第二相逐渐固溶进基体,试验钢的硬度先增大后降低,当淬火温度为1 050℃时,硬度达到峰值,为57.7 HRC,此时第二相基本固溶进基体,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仅为8.49%。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组织由回火马氏体向索氏体转变,第二相逐渐析出并长大;硬度呈先降低后升高再迅速降低的趋势,冲击吸收能量随回火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回火硬度的变化规律相反,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与硬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屈服强度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回火温度为480℃时达到最大值,为1 445 MPa;在200℃以上温度回火后试验钢的塑性均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试验钢获得优异综合性能的热处理工艺为1 050℃×0.5 h淬火+200~300℃×2 h回火,此时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硬度为48~53 HRC,抗拉强度为1 752~2 050 MP...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超超临界高中压转子钢1Cr12W2NiMoVNbN在1000~1250℃之间不同温度淬火,再经590℃ 700℃两次回火后的组织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钢在1000~1100℃淬火、回火后得到马氏体组织;淬火温度超过1150℃时,开始有δ铁素体析出,且其分布形态和数量在回火后保持不变;1200℃以上淬火,则出现大量淬火裂纹.不同淬火温度对材料强度、塑性影响不大,但是严重影响其冲击性能.在1050℃左右淬火、回火时的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锉板锻造和热处理的多种工艺方案后认为,作为锉板材料的GCr15钢是白点敏感性的钢种之一?采用钢锭锻造后的毛坯厚度在38毫米以上时,须要采用专门的锻造热规范。此外还得出如下结论:1.在采用H-75作淬火加热设备时,950℃是最合适的加热炉温,加热时间可按0.7分/毫米左右计算;2.淬火冷却时间,20—30℃水中冷却120秒完全足够,但应及时进行油冷;3.减少大型零件破裂危险性的基本措施是a.降温淬火;b.及时回火,减少淬火和回火的间隔时间;c.采用二次回火的工艺;4.返修的锉板一定要进行高温回火,对于大型零件,在300℃以下,加热速度不宜大于150℃/小时。附图15幅,表1个,参考文献5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