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城老字号     
上海的饭店面馆中,有不少带有“老”字的市招,著名的就有“老人和饭店”、“老半斋面馆”、“老正兴饭店”等。这些饭店面馆市招中的“老”字,大多是近代商业竞争中为标榜正统而加上去的,让笔者细细说来。 “老人和”原名“人和馆”,是上海创办最早的本帮餐馆之一。这个店名取得相当得体,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总结战争和竞争决胜的三要素为: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可以释作天的赐福,即命运,地利可以释为地理位置上的优越,人和即是人民的齐心协力。古人还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文人与豆腐     
张玥 《烹调知识》2010,(7):58-59
以前老北京有一家饭店叫“厚德福”,老板是河南人,制河南莱很讲究。那个馆儿有一道名菜叫“铁锅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铁板烧。后来有人吃出花样来,在里面加上奶酪,味道还挺香,从此我一到那去,就和朋友们吃这个。  相似文献   

3.
话说上海的本帮饭店数哪家最“老”,座落在卢湾区瑞金二路、肇嘉浜路的老人和饭店,是上海现有本帮饭店中最老的一家。老人和饭店创业于约1800年清嘉庆年间,原名叫“人和馆”,开设在“东门内馆驿桥”,即今南市馆驿街方浜中路口。 老板崇尚“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馆”创业时是由几个老板合伙的。为起店名几个老板煞费苦心,老板中有个老板诸古文,又是一个“三国迷”。记得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有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  相似文献   

4.
熘肝尖     
《中外食品工业》2009,(2):48-49
老话说“吃肝养肝”,最常吃的就是熘肝尖,可为什么饭店大厨料理的猪肝鲜嫩美味,自己在家做出的熘肝尖却像铁板一块?  相似文献   

5.
家宴飨客     
我经常“吃请”——朋友聚会,往往会叫上我。这帮哥们都是美食家,有事没事,总爱找些有特色的饭店聚会,然后褒贬一番。上海的特色知名新老饭店,几乎吃遍。每次买单,都轮不到我,早有人捷足先登抢先付账,这使我有些郁闷,俺几近蹭饭食客矣!  相似文献   

6.
连我家小孙女都知道,有电话来:“爷爷去哪了?”她一律答:“饭店吃饭。”如再追问:“饭店没见他呀?”她就再答:“那么就在去饭店的路上。”这不,人在路上走,电话从天降:“老师快来吃饭!”没看显示,问一声:“哪位?”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掌柜小王呀!”  相似文献   

7.
在沈阳市小津桥附近,有一家叫“宝发园”的饭店。该店的熘腰花、熘肝尖、煎丸子、熘黄菜这四款菜,被誉为是:“四绝名菜”。说起这“四绝菜”,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清宣统二年(1910年),河北省北塘村人国喜玉在沈阳内治门(小东门)开了一家叫“宝发园”的饭店。因国喜玉善烹调,会经营,故饭店的生意日渐兴隆。特别是国师傅创制的熘腰花、熘肝尖、煎丸子、熘黄菜深受广大食客的欢迎,很快名声便渐渐传了出去。有一天将近中午时分,饭店来了一位年纪20多岁,身穿乳白色西服的青年人。他刚找个空位子坐下,跑堂的就忙上前问道:“先…  相似文献   

8.
淮扬菜里边的“三头”久负盛名,分别是“清炖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和“扒烧整猪头”。因为鲢鱼头拆骨的技术难度比较高,所以现在多数饭店都不做“拆烩鲢鱼头”了,另外,因为猪头出骨及去除其异味的工序较烦琐,故如今做“扒烧整猪头”的人也很少了。不过在扬州,大大小小的饭店常年都在做“狮子头”。  相似文献   

9.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不仅西餐品种丰富,国内各帮佳肴也琳琅满目。其中,历久弥新的上海西湖饭店的杭帮菜更令人印象深刻。 西湖饭店的历史沿革 开设在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横浜桥附近的西湖饭店,是一家风味纯正的杭州特色菜馆。20世纪40年代末,杭州人张频甫在士庆路97号(今海伦西路)开了一家名为"孟尝君食府"的饭店,特从杭州聘来两位高手掌勺,经营杭州西湖风味菜肴。由于大厨技艺高超,“西湖醋鱼”、“杭州酱鸭”和“清汤鱼圆”等杭帮菜颇具特色,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品尝,使西湖饭店在短时间内成为虹口区的人气饭店。  相似文献   

10.
吃脚 北京人把“下水” 分为软硬两种,软的指五脏、硬的指头尾及蹄。欧美人多不吃“下水”,不论软硬。有位挪威人叫里兹,他从事造纸业,有一次丹东一造纸厂请他吃饭,席上有红烧猪脚。他不吃,但菜香诱人,他切下一块尝尝,竟味道好极。欧洲人中的德国人倒是吃猪脚的,老上海能记得解放前南京西路有来喜饭店,是德人所开的西菜社,招牌菜为“咸猪脚”。三十年代,诗人邵洵美吃  相似文献   

11.
有140多年历史,跨时三个世纪,素有“饭店之王”美誉的老正兴菜馆,起源于上海的饭摊邦。清同治元年(即1862年)在九江路大陆商场有一个小饭摊,摊主为宁波人祝正本和蔡仁兴,主要供应大众饭菜咸肉豆腐、炒肉百页(即百页结红烧肉)、鱼头粉皮、肠汤线粉条。那时上海消费者主要是商店职员、贩夫走卒,这个人群肚子里油水少,体力劳动出汗多比较喜欢油水足、偏咸一点下饭的菜肴,因此,“浓油赤酱”就成了上海本邦的特色。祝蔡二人深谙经营之道,充分发挥本地水多鱼多特色,烧菜价廉物美,因此饭摊生意兴隆,于是就改摊为店,取二人名字中一字…  相似文献   

12.
沙笛 《中国食品》2003,(6):6-37
日餐在中国,被称为“小巧贵妇”。“小巧”,是说它们规模、门脸儿虽不很大,却精致至极;“贵妇”,则是说她价格昂贵,身处大饭店,仿佛“养于深闺”的“贵妇”。如今的北京出现了不少价格适中的日本精理店,日本料理这一曾被很多人认为高攀不起的菜肴逐渐大众化起来,日餐被更多的中国人所认知和接受。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与生活》2011,(2):10-10
年夜饭半成品美味温馨 年夜饭去哪里吃呢?知名的饭店年夜饭早已订满。既然是“宅”人,那就在家里陪着家人过个温馨祥和的除夕夜吧!要想这顿饭吃得美味又省心,各大知名饭店推出的年夜饭半成品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怪俗一:板凳比桌子高 在重庆俗语当中,有“老板凳”一说,意思接近于老资格;而有时。也会把老者、有经验者通称为老板凳。说来,这“老板凳”还起源于昔日毛肚火锅店.因为旧时的凳子多为长条形——坐双人.一人离座时就须提醒另一人:“哥子坐好啊!”其状甚亲热。这么说来,那长条凳便是“老板凳”了。否!老板凳其实是在指高板凳——高过餐桌。这是啥原因呢?这又得不提及抗战陪都年间,渝城毛肚火锅风行,只不过那时桌面上都搁置红泥火炉,炉上置锅,  相似文献   

15.
《上海调味品》2008,(6):11-11
翁联辉老板是我敬佩的由文转商的成功者。当年,他作为高校的老师、毕业的研究生,和张彪、左兵两位大学生,领了静安区工商局颁发的“一元钱做老板”的No.1号执照,开创了“吉祥馄饨”连锁店,老馋还以为他们三人都是下岗工人呢!后来,连锁店一下扩出100多家,方知错了。及至和礼明弟前去品尝一碗5元钱的馄饨,始知老馋竟然大错特错了。于是,和翁老板成了好朋友,又目睹并身受他接连开出“托斯那亚意大利餐厅”,和别人合伙开出“老洋房花园饭店”,以及“咖喱工房”,才发现此人的毅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6.
人所熟知,苏州木渎有个石家饭店,以卖鱼鲜出名,尤其以鲃肺汤闻名于世。都道是当今绝品,不食此不知人间美味。 这石家饭店是家老店,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店不在大,有文化则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青娥 《餐饮世界》2008,(6):40-41
“同学好!”这是台湾放牛班饭店招呼客人的第一句话。无论客人是四五岁的小孩童,或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只要走进放牛班饭店,马上就可以听到这有别于一般市面上“您好”“欢迎光临”的招呼声。  相似文献   

18.
宋兴文 《中国烹饪》2014,(10):132-133
光影百年,岁月留痕 哈尔滨的照相业始于清末,开始被称为“写真”、“照像”、“影画”等,后来才固定叫做“照相”。最早的照相馆是1909年由俄侨马达拉也夫在道里安心街开设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的照相馆不仅拍摄人物写真和风光照,还可以拍摄数十人的大型集体合影,如结婚合影。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哈尔滨开始流行照结婚合影的时期。当时,哈尔滨人多把婚礼婚宴设在大、中型饭店,仪式后婚宴前则要请照相馆摄影留念,拍摄地点多选在举办婚宴的饭店门前或礼堂内,新郎、新娘站在中间,四周都是参加婚宴的亲朋好友。  相似文献   

19.
见语 《中国食品》2004,(10):0-41
黄山西海饭店座落于海拨1600公尺的黄山风景区内。是一家四星级高山涉外旅游饭店,于1988年12月19日开门营业,西海饭店开业伊始,备受关注,被人称之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高山涉外旅游饭店”。  相似文献   

20.
说起“莫家菜”,老上海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它是扬帮菜的带头人,原来叫“莫有财”厨房,由扬州名厨莫德峻、莫有庚、莫有财、莫有源父子四人主持。莫家父子四人继承扬帮菜的传统特色,精益求精,经数年努力独创“五味腰片”、“松仁玉米”、“三色鱼丝”等菜肴,还改良了“拆烩鱼头”、“蜜汁火方”等传统菜,被人们誉为“莫家菜”,轰动上海滩。想来这些都是老上海美食家至今津津乐道的谈资,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梅兰芳、俞振飞、周信芳等经常是这家的座上客呢。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莫老光耀“莫家菜”的几十年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