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行为依赖特征的恶意代码相似性比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轶  苏璞睿  应凌云  冯登国 《软件学报》2011,22(10):2438-2453
恶意代码相似性比较是恶意代码分析和检测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现有方法主要是基于代码结构或行为序列进行比较.但恶意代码编写者常采用代码混淆、程序加壳等手段对恶意代码进行处理,导致传统的相似性比较方法失效.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之间控制依赖关系和数据依赖关系的恶意代码相似性比较方法,该方法利用动态污点传播分析识别恶意行为之间的依赖关系,然后,以此为基础构造控制依赖图和数据依赖图,根据两种依赖关系进行恶意代码的相似性比较.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恶意代码行为之间内在的关联性,提高了比较的准确性,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循环消除、垃圾行为删除等方法对依赖图进行预处理,降低了相似性比较算法的复杂度,加快了比较速度.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抗干扰能力均呈现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Android现有的恶意代码检测机制主要是针对bytecode层代码,这意味着嵌入Native层的恶意代码不能被检测,最新研究表明86%的热门Android应用都包含Native层代码。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Native层的Android恶意代码检测机制,将smali代码和so文件转换为汇编代码,生成控制流图并对其进行优化,通过子图同构方法与恶意软件库进行对比,计算相似度值,并且与给定阈值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待测软件是否包含恶意代码。实验结果表明,跟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检测出Native层恶意代码而且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和检测率。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静态特征码检测方法无法识别迷惑型恶意代码,而动态检测方法则需要消 耗大量资源;当前,大多数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区分木马、蠕虫等恶意软件的子类别。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代码恶意行为特征的分类方法。新方法在提取代码恶意导向指令特征的基础上,学习每种代码类别特有的恶意行为序列模式,进而将代码样本投影到由恶意行为序列模式构成的新空间中。同时基于新特征表示法构造了一种近邻分类器对恶意代码进行 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可以有效地捕捉代码的恶意行为并区分不同类别代码之间的行为差异,从而大幅提高了恶意代码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意代码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大多数反病毒措施都是基于传统的基于特征码的扫描技术,使用“扫描引擎+病毒库”的结构方式虽然对已知病毒的检测相对准确,但对新出现的恶意代码无法准确、及时地做出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亲缘性恶意代码分析方法,使用系统函数集合、行为特征、相似代码特征这三个方面来表征一类恶意代码的特征,以达到缩小特征库规模,快速检测未知恶意代码的目的,特别是变种恶意代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意代码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大多数反病毒措施都是基于传统的基于特征码的扫描技术,使用"扫描引擎+病毒库"的结构方式虽然对已知病毒的检测相对准确,但对新出现的恶意代码无法准确、及时地做出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亲缘性恶意代码分析方法,使用系统函数集合、行为特征、相似代码特征这三个方面来表征一类恶意代码的特征,以达到缩小特征库规模,快速检测未知恶意代码的目的,特别是变种恶意代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代码迷惑可以使恶意代码绕过基于特征匹配的恶意代码检测器的检测.本文利用抽象解释理论,从程序语义的角度对高鹰等人提出的基于语义的恶意代码检测算法处理代码迷惑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在对该算法形式化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与其等价的基于迹语义的检测器,并通过证明基于迹语义的检测器对于保持变体关系的代码迷惑算法的谕示可靠性和谕示完备性,从理论上阐述了高鹰等人的恶意代码检测算法的谕示可靠性和谕示完备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行为特征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总结了恶意代码的行为特征,提出了一种分析API序列来检测恶意代码的方法.该方法在传统攻击树模型中添加了时间、参数调用等语义相关信息,提升了攻击树模型对代码行为的描述能力,并对恶意代码中常见的危险API调用序列进行建模.通过虚拟执行的方法获取代码的API调用序列.并将这些序列与扩展模型进行模式匹配.发现代码中的恶意行为,计算其威胁指数,进而检测代码是否具有恶意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行为的判别已成为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的主流方向,现有方法容易受到拟态攻击或影子攻击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使用谓词时序逻辑描述恶意代码行为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同时刻画一组函数调用之间的逻辑组合、时序、参数依赖和主客体关联等关系,因此能更准确细致地描述恶意代码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恶意行为检测算法,通过实例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恶意代码检测识别技术的研究方向是基于行为特征的分析,当前的研究主要针对孤立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导致较高的漏报和误报率。文中提出一种基于二维行为特征的恶意代码检测识别算法。该算法通过归纳和分析反汇编后的代码的系统调用序列图、调用流图特征,结合代码的语义结构和代码结构特征来表现恶意代码的"行为"特性。通过使用加权多数投票算法,并综合分类器的特征优势,给出判定结果。实验表明,使用该算法进行恶意代码检测识别具有较低的漏报误报率。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人侵检测的过程中,传统方法由于对入侵判断过程的约束性过强,同时入侵数据中存在大量的冗余数据与噪声,导致无法抵御行为层混淆干扰造成的检测精确性过低的问题,不能从网络安全立体、纵深、多层次防御的角度出发对网络入侵进行检测.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半监督聚类算法的恶意代码行为分析的入侵检测方法.提取系统调用流图特征,将其融合于代码的行为结构与特征中,标记后按照类型将其归纳整理,将整理后带有标记的代码行为特性数据的信息范围扩展到所在簇内的全部数据上,实现类型标记,完成对恶意代码行为的分析,实现入侵检测.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半监督聚类算法的恶意代码行为分析的入侵检测方法精准度高,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1.
研究基于行为特征的恶意代码检测模型及其实现方式,并分析实现中的关键技术。使用自定义行为特征编码模板进行恶意代码匹配,将短周期内2次匹配成功作为判定恶意代码的标准,利用最大熵原理分析2次恶意代码行为的信息论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低的病毒检测误报率和漏报率,并且能有效防范未知恶意代码。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针对恶意代码的分析、检测逐渐成为网络安全研究的热点。恶意代码行为分析有助于提取恶意代码特征,是检测恶意代码的前提,但是当前自动化的行为捕获方法存在难以分析内核模块的缺陷,本文针对该缺陷,利用虚拟机的隔离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In-VM"思想的内核模块恶意行为分析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分析内核模块的系统函数调用和内核数据操作行为。  相似文献   

13.
王乾  舒辉  李洋  黄荷洁 《计算机工程》2011,37(18):139-141
提出一种基于动态二进制分析的恶意代码行为分析方法,以动态二进制分析平台DynamoRIO为基础设计实现恶意代码行为分析的原型系统.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能够全面地获取恶意代码的API调用序列和参数信息,通过对API调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准确得到恶意代码在文件、注册表、服务及进程线程操作等方面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one kind of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 extraction and detection method of malicious code based on semantic; it extracts the key behavior and dependence relations among behaviors by combining with stain spread analysis in command layer and semantic analysis in behavior layer. And then it uses anti-confusion engine identification semantic irrelevance and semantic equivalence behavior to obtain malicious cod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with certain capacity of resisting disturbance, as well as realize characteristic extraction and detection on prototype system. It completes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n this system through analysis and detection on plenty of malicious code samples. The test result indicates that extraction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the above methods has characteristic such as stronger capacity of resisting disturbance etc., detection based on this characteristic has better identification ability for malicious code.  相似文献   

15.
恶意代码的快速发展严重影响到网络信息安全,传统恶意代码检测方法对网络行为特征划分不明确,导致恶意代码检测的结果不够精准,研究基于PSO-KM聚类分析的通信网络恶意攻击代码检测方法。分析通信网络中恶意攻击代码的具体内容,从网络层流动轨迹入手提取网络行为,在MFAB-NB框架内确定行为特征。通过归一化算法选择初始处理中心,将分类的通信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判断攻击速度和位置。实时跟进通信网络数据传输全过程,应用适应度函数寻求恶意代码更新最优解。基于PSO-KM聚类分析技术构建恶意代码数据特征集合,利用小批量计算方式分配特征聚类权重,以加权平均值作为分配依据检测恶意攻击代码,实现检测方法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文方法应用下对恶意攻击代码检测的正确识别率可以达到99%以上,误报率可以控制在0.5%之内,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恶意行为检测是通过观察分析智能体一系列行为过程中的动作和行为识别其行为目的的方法.为了排除智能体行为的复杂性、误导性带来的影响,以隐马尔可夫为基础构造规划识别方法,综合分析多个智能体行为之间的关联关系推测行为目的性.文章提出恶意行为检测模型的整体框架,简述了复杂数据下的特征抽象方法,进而提出基于隐马尔可夫实现的规划识别...  相似文献   

17.
恶意代码在网络中传播时不会表现出恶意行为,难以通过基于行为的检测方法检测出.采用基于特征的方法可以将其检测出,但需要进行网络包还原,这在大流量时对网络数据包进行还原不仅存在时空开销问题,且传统的特征提取方法提取的特征往往过长,容易被分割到多个网络数据包中,导致检测失效.本文提出非包还原恶意代码特征提取,采用自动化与人工分析相结合、基于片段的特征码提取,以及基于覆盖范围的特征码筛选等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对恶意软件片段具有一定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恶意代码出现频繁且抗识别性加强,现有基于签名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无法识别未知与隐藏的恶意代码。提出一种结合动态行为和机器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搭建自动化分析Cuckoo沙箱记录恶意代码的行为信息和网络流量,结合Cuckoo沙箱与改进DynamoRIO系统作为虚拟环境,提取并融合恶意代码样本API调用序列及网络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双向门循环单元(BGRU)建立恶意代码检测模型,并在含有12 170个恶意代码样本和5 983个良性应用程序样本的数据集上对模型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全面获得恶意代码的行为信息,其所用BGRU模型的检测效果较LSTM、BLSTM等模型更好,精确率和F1值分别达到97.84%和98.07%,训练速度为BLSTM模型的1.26倍。  相似文献   

19.
针对Android恶意代码的混淆、隐藏、加密情况以及现有方法的检测能力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恶意应用行为特征值序列的动态检测方法。首先利用远程注入技术将动态检测的模块注入到Android系统的Zygote进程中,执行内联挂钩来监测应用中的重要函数。然后,通过函数监听得到Android应用的重要行为;进而,按照行为的特征将其量化为特征值,再按照时间顺序将行为特征值排为序列,得到行为特征值序列。通过利用支持向量机来训练5 560个恶意样本,得到恶意应用家族的行为特征值序列;最后利用此序列与被检测应用的序列进行相似度比较,判断应用是否为恶意应用。在恶意应用动态检测方面的正确率可达到95.1%,以及只增加被检测的应用21.9 KB内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正常检测经过代码混淆、代码加密、代码隐藏的恶意应用,提高了恶意应用检测的正确率,所占内存空间减少,有效提升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20.
提出基于未知恶意代码样本空间关系特征的自动检测技术.针对量化的恶意代码样本字符空间的向量特征,基于区域生长的智能分块算法,划分恶意代码样本空间关系区域;根据区域分别计算恶意代码样本的字符矩、信息熵和相关系数等空间关系特征,分别提取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处理;通过分析恶意代码样本特征的共性,建立空间关系特征向量索引;采用综合多特征的相似优先匹配方法检测未知恶意代码,多个空间关系距离加权作为判别依据,提高检测的准确率.实验表明,提出的自动检测方法能够自动快速地匹配出未知恶意代码的样本,准确程度高,而且能够确定未知恶意代码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