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油气田基本上是在陆相地层中发现的,并由此首先创建了完整的陆相油气田石油地质理论。在国外的早期勘探活动中,虽然也发现过一些陆相油气田,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中国的成功经验使得国外油气勘探者加强了陆相地层的工作,在以往认为希望不大的地区发现了大油气田。科学研究也随之加紧进行,在总结我国陆相油气田经验的同时,详细调查研究国外陆相油气勘探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所具  相似文献   

2.
关于“石油系统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一文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就《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年第1期刊出的“石油系统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有关含油气系统的层次性,含油气系统在中国陆相盆地中的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本土化等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认为含油气系统是含油气盆地内的勘探地质实体,跨板块、跨盆地划分的超含油气系统或总含油气系统,超出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范围。随着含油气系统在中国陆相盆地的广泛应用,其不适用性逐渐明晰,虽有不少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复杂性作了修改,但其只适用于含油气盆地的初期勘探阶段,对于中、高勘探程度的含油气盆地指导性不强。该文根据中国陆相盆地的特殊性,借鉴国外含油气系统的系统信论研究方法,提出了石油系统本土化的又一方向,即具中国特色的成藏理论体系——成藏组合体。  相似文献   

3.
西藏--我国西部21世纪新的油气资源接替区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根据西藏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从含油气区及其含油气盆地分析着手,论述其含油气性。立足西藏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的特殊性,将西藏地质划分为柴达木(及边缘)、巴颜喀拉、羌塘一昌都、冈底斯、喜马拉雅等5个含油气区,并讨论了构造复杂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提出含油气实体(盆地、残盆、构造残块、沉积残体)的概念,作为西藏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基本单元、油气勘探对象和评价核心。分析了西藏地区主要盆地的生烃量、远景资源量,并结合油气成藏的其他地质因素,特别是油气保存条件,对主要盆地油气远景进行论证,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总石油资源量约90亿吨,展现了地区的美好油气勘探前景。提出羌塘盆地应作为西藏地区油气勘探首选实体,措勤、比如、昌都、岗巴一定日等盆地应作为勘探远景实体。  相似文献   

4.
从含油气系统层次性出发,提出了陆相断陷盆地含油气系统层次分类体系,引进多级模糊评判的数学理论。研究了含油气系统层次定量评价方法。以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为例,阐述了含油气系统的层次分类和定量评价的效果,给出了不同层次单元的优选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特征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提出了中国含油气新区、新盆地及其类型特征,并认为这些新领域是我国“九五”乃至21世纪陆上油气勘探的主要接替地。  相似文献   

6.
含油气盆地成藏组合体理论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从油气聚集带、复式油气聚集带到含油气系统,陆相含油气盆地成藏地质单元划分的演变反映了对成藏规律认识的深化。该文在综述前人成果的的基本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成因分类,以输导体系特点为主要标志的含油气单元——成藏组合体,并对其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阿姆达林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阿姆达林盆地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和烃类特征的研究,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将盆地划分为3个含油气系统: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上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和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和上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分别有3个和4个有效烃源区,并相应划分为3个和4个亚含油气系统。基于对烃源区分布、储集层特征、构造格局的研究和油一岩对比,划定了含油气系统分布范围,认为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最有勘探潜力,上侏罗统含油气系统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勘探程度低亦有一定勘探潜力。图5表3参13  相似文献   

8.
含油气系统在束鹿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有关含油气系统的地质新概念,介绍了美法等国近期应用的并已成为一种油气调查与勘探研究方法的含油气系统理论。应用含油气系统对束鹿凹陷的主要勘探目的层-沙河街组三段油气藏时空展布作了分析,并对关地刻,持续时间和保存时间以及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空上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从而指出了寻找油气藏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含油气系统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赵文智  何登发 《勘探家》1996,1(2):12-19
含油气系统与方法在油气勘探中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在介绍含油气系统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含油气系统的描述与模拟,提出了新的含油气系统成因分类,讨论了复杂型含油气系统时空组合的八种基本关系。实例分析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吐哈盆地八道湾组-三间房组含油气系统为例,介绍了含油气系统分析与应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合油气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比了“含油气系统”和我国学者提出的“成油系统”概念的区别。并针对我国广泛发育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的特点,系统介绍“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含油气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含油气系统理论在中国盆地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概念提出后的20多年里,世界油气勘探业走过了一条搏奕—理性、随机—系统、盲从—高效之路,它的诞生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勘探工具"。我国的石油地质家和勘探家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和提出了"成油系统"的思想,并在此后的20年间又相继发展和提出了"源控论"、"定凹选带"等几乎和含油气系统"等效"的认识和理论体系,在指导我国东部相对简单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石油人在对西部和南方多旋回叠合或改造盆地的"求知"中,在中国盆地的"土壤"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式含油气系统"、"油气保存单元"等更贴近"中国型"盆地风格和特点的含油气系统概念,并取得了在这一领域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中国的几辈石油人在"接力棒"式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沉淀和积累,促进了含油气系统思想和中国盆地的"融合",在含油气系统理论体系中添上了浓浓的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12.
南海万安盆地油气充载系统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安盆地位于我国南沙海域西南部,是一个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盆地沉积层为上始新统一第四系,其最大厚度达1200m,勘探成果证实该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研究和油气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盆地含油气系统,并应用盆地模拟成果研究了盆地充载系统的特征及其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地处名的“特提斯”含油气构造域的中段,是我国目前尚未进行过全面石油勘探但又寄予希望的油气新区。其中,羌塘盆地是中国特提斯域最大和最具有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该盆地勘探程度较低。章依据该盆地大量野外油气地质调查的实测资料和露头样品的地球化学与盆地模拟研究成果,根据盆地内油气显示与油源对比,中生代三套主力生油岩分布和背斜带发育特征及油气运移指向等,初步在羌塘盆地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中划分出了三个含油气系统。并对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形成与演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油气勘探方向。这不仅对该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还将对中国特提斯域其它地区油气地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万安盆地位于我国南沙海域西南部 ,是一个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盆地沉积层为上始新统—第四系 ,其最大厚度达 12 0 0 0 m。勘探成果证实该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研究和油气源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了盆地含油气系统 ,并应用盆地模拟成果研究了盆地充载系统的特征及其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陆上油气勘探的一个新区,面积大,勘察程度低。最新勘探表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自海西期四大板块碰撞形成大陆后在其板内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中生代拉裂盆地群。该盆地群由单一的、彼此分隔的北东或北东东向箕状断陷组成。形成于株罗纪和早白垩世两个时期,相应形成了两套含油气系统。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分别介绍了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和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的地质基本要素特征及要素特征及地质作用过程,分析了二者各自的含油气远景,指出了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2005,26(5):467-471
甘青藏含油气区面积约269.5×104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含油气区.在9个沉降带中分布着32个含油气盆地,总面积达159×104km2.它们都是长期发展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叠合着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多套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油建造,并具备了多期非生物油气源的地质-构造条件.因本区自然地理条件非常恶劣,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以致目前其勘探程度很低,勘探效果也不理想.从四个方面对其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旨在引起同志们的争论和思考,以利于本区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南部海相烃源含油气系统和北部陆相烃源含油气系统。两种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油气藏圈闭类型及发育层位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处于海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塔河地区主要勘探层位集中在侏罗纪以下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早奥陶世地层不整合-岩溶缝洞型圈闭、石炭纪披覆背斜圈闭、三叠纪背斜-断块圈闭、盐边低幅度背斜圈闭及早石炭世内部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等;处于陆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雅克拉—轮台地区的主要勘探层位是侏罗纪以上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晚第三纪、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的构造圈闭、侏罗纪和早白垩世地层圈闭。在亚南断裂与轮台断裂间应重视对下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披覆背斜圈闭的勘探。   相似文献   

18.
南方陆相盆地油气地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包含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及陆盆下伏中、古生代海相地层两个领域。从生储盖组合关系、盆地叠置类型、储集相体及控制含油气盆地形成与发展之深大断裂带等诸方面论述了这些盆地的油气地质特点。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占这些盆地总面积的57.5%,且都在区域负向构造中,其中包含了可供油气勘探的多种油气(包括油页岩)资源,并已找到一定数量的控制和探明储量,目前已找到的油资源仅占预测资源量的约2.3%,  相似文献   

19.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1995,16(3):187-195
根据板块构造旋回和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的多套油气源叠合、富集理论,对中国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分类和油气资源经济效益评价:第一类为渤海湾型含油气盆地,其特点是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的多套油气源长期叠合、富集、其油气资源经济效益评价最好;第二类为准尔噶尔型含油气盆地,其特点是盆地早期有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的多套油气源叠合、富集,后期仅叠合有陆相生物成因的油气源,其油气资源经济效益较次;第三类为沁水型含油气盆  相似文献   

20.
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发景  汪新文 《勘探家》1996,1(1):25-28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与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改造密切相关,因此在油气区域勘探中必须对盆地进行整体的动态分析;盆地构造分析主要包括含油气盆地分类,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盆地形成,演化及改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