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引洪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颗粒组成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公乌素引洪灌区风沙地、新淤地、淤后耕地的0~100 cm剖面分层取样,进行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粒径组成的测定,建立了淤地后土壤养分含量与颗粒组成之间的逐步多元回归教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能够通过土壤颗粒快速预测土壤养分含量,且有一定精度,可以判定土壤养分丰缺程度.  相似文献   

2.
流动沙丘通过围封治理和栽植固沙植物.促进自然植被恢复,沙丘迅速稳定,流动风沙土部面出现明显层次,有机质与其他养分含量显著提高.人工固定沙丘,土壤腐殖质层厚度达0.3-4.5cm.固定5-6年的沙丘,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221%,全P提高0.004%.全K提高0.255%,全N变化不明显.固定10年以上的沙丘有机质提高0.397%,全N提高0.029%,全P提高0.004%,全K提高0.270%.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甘肃天水吕二沟流域,选择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进行试验,分析和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刺槐林地、草地、梯田耕地、梯田果园和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情况,为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2002年和2003年夏季在江苏大丰潮滩上采集了表层底质和悬沙样品,分析了潮滩不同部位的底质与悬沙的粒径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潮滩表层底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带性,底质泥沙的来源和堆积方式(悬沙沉降和推移质输运)以及植被覆盖状况是影响底质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悬沙粒径组成在潮周期内的变化有两种模式,一是稳定型,悬沙级配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很小;二是双峰型,悬沙级配的时空变化显著,粗细峰强度不断转换.再悬浮、沉降、涨潮时输入潮滩的悬沙和底质级配是影响悬沙粒径组成的主要因子.悬沙与底质在粒径组成上差异明显,再悬浮和沉降是联系二者粒径组成关系的纽带.悬沙沉降对底质的泥沙贡献率从潮滩下部向上部不断增加,在互花米草滩上至少为79%.  相似文献   

5.
6.
土壤养分与泥沙流失的初步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松 《人民黄河》1990,(2):64-67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分养分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与实测土壤含盐量、总氮、总磷含量为数据基础,引入植被和土壤相关指数,构建反演模型并定量反演新生湿地土壤含盐量、总氮、总磷含量,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回归模型中,由6个波段地表反射率(B1~B6)和6个光谱指数(RVI、SMI、GVSB、GRABS、ARVI、EVI)共12个因子建立的反演模型最优;总氮含量回归模型中,以B5、B6、SMI、NDVI、MSAVI、GVSB、GRABS、ARVI、EVI、RVI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精度最高;总磷含量回归模型中,以7个波段地表反射率(B1~B7)和1个光谱指数(SBI)共8个因子建立的反演模型最优。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减,高值区多集中于河道两侧,低值区多为近海滩涂地区;土壤含盐量呈现出由海向陆递减、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的趋势,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总磷整体上呈现由海向陆递增、由河道向外递减的趋势,1976—1996年形成的湿地的土壤含盐量和总磷含量整体上明显高于1996年后新生湿地的。河水、地下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8.
滨海湿地原生灌草群落土壤养分与盐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灌草群丛划分、土壤采样以及室内测定、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灌草群落土壤的养分、盐分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发现原生灌草群落土壤可溶性盐的垂直分布变异性较大,其中,碱蓬群丛与柽柳群丛土壤可溶性盐分布具有较强的表聚性,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芦苇群丛>柽柳群丛>碱蓬群丛,且灌草群落中土壤C/N值都大于5,表明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而土壤全盐与有机质、全氮之间存在明显的倒数关系,表明全盐对二者的制约作用,其中15~20g/kg的土壤盐分范围对应的是土壤全氮、有机质由迅速减少向缓慢减少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以为盐碱土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用粒径的数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张季如  朱瑞赓  祝文化 《水利学报》2004,35(4):0067-0071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6个典型土样测定土壤颗粒的等效直径和分布规律,给出用粒径的数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具有一定的统计分形特征,分维数的数值反映了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均匀程度。分维数愈大,土壤颗粒的粒径愈小,细粒含量愈高,质地愈不均匀;土壤颗粒在单一粒级分布的集中程度对分维数的数值有重要影响,单一粒级的颗粒含量愈高,分维数愈大。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为土壤的分形研究提供了一种精确、简便的实验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沙漠沙的筛分粒径与粒径计粒径的比较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分法与粒径计法是两种重要的颗粒分析方法。本文通过较为系统的实验发现采用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采用粒径计法测得的样品粒径较之用筛分法所得的结果明显偏大 ,说明用这两种原理不同的颗分方法所测出的粒径数据不能不加换算地直接采用。由于目前有关筛分粒径与粒径计粒径转换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所以文中比较了几家代表性研究成果之间的差异 ,重点讨论了采用不同沉降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所得粒径计粒径之间的差异 ,探讨了各家结果不同的原因 ,对与颗粒粒径相关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隋毓俭 《山西水利》2011,27(9):33-34,36
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在造成水土流失的同时也会造成表层土壤养分随水分流失。系统介绍了降雨、地形条件、植被、土壤特性对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规律,旨在为控制坡面养分流失和揭示坡面养分流失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泥沙筛析与沉降粒径关系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准确测定泥沙的沉降粒径并确定筛析粒径与D沉的关系,试验中采用天然沙的筛析分组沙作为试样,逐颗测定沉积,得出D沉以及D筛与D沉的关系。经分析论证并与国际上的试验塑料比较后认为,试验所得D筛与D沉关系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3.
基于汛期土壤养分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降雨相对集中的农业地区,汛期土壤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与流域出口处的污染负荷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土壤对氨氮和磷有强烈吸附作用的特点,建立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与汛期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以及累计流量与泥沙输出量的关系.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陡河水库非点源污染的模拟,有关参数通过水量水质监测和有关试验确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洛惠渠灌区盐池洼西北部4hm^2的淤灌棉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粒径、棉花生长情况及产量、淤层厚度、土壤盐分和养分含量等方面对其在淤灌后一年与淤灌后六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土壤淤灌后的效果不是永久的,必须建立健全排水系统,以防止土壤再次返盐。  相似文献   

15.
土壤颗粒组成分级标准的换算,通常可以在半对数纸上进行。通过一系列的典型剖面值,求出三次样条函数曲线,利用此曲线进行计算机插值,从而计算出SWAT模型中土壤粒径的表示值。在计算过程中简单的三次样条函数插值结果存在着偏差,须检测此函数模型中存在的凹陷和隆起的个别现象,加以拟合,以保证插值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不同地貌单元组成土壤对流域产沙的影响,选择西柳沟为典型流域,针对地表物质分布开展现场调研取样,分析西柳沟丘陵区坡面土壤组成以及不同土壤产沙对流域输沙的影响。运用泥沙动力学理论,利用河道断面资料和泥沙参数,结合流域的洪水输沙特性,求出相应条件下西柳沟流域出口段河流悬沙上限粒径值为0.12 mm。在一般洪水条件下,西柳沟丘陵地区粗骨土、栗钙土进入黄河的比例分别为18%、20%。  相似文献   

17.
砒砂岩物质组成及其对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颜色(紫色、白色、粉色和灰色)的35个砒砂岩样品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砒砂岩物化特性对其肥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砒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蒙脱石、方解石,含量分别为13%~55%、23%~56%、5%~28%、1%~25%,石英含量相对较低,说明岩石发育不够成熟,长石易风化,蒙脱石遇水膨胀,方解石易分解,导致砒砂岩抗蚀能力较弱,养分易流失;2砒砂岩化学成分中不稳定组分Na_2O、K_2O、CaO性质活泼但含量低,三组分含量总和为3.4%~15.0%,组分流失严重,砒砂岩持水保肥能力低;3受砒砂岩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及当地降雨条件影响,砒砂岩总体养分含量非常低,按全国统一划分的六级制土壤养分含量分级表,砒砂岩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磷含量为六级,速效氮含量为五级,速效钾含量为四级。  相似文献   

18.
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土壤养分条件对文冠果和樟子松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经实验分析得出结论:随着速效K含量的增加,文冠果和樟子松成活率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对比采样分析方法,研究了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湖水消退期高滩地火烧后土壤养分短期内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在火烧后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减少;土壤有机碳、总磷和有效磷在火烧后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比值在火烧后明显减少.火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缺少物理转换参数的情况下,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土壤相对湿度与土壤体积含水量的转换模型,并将中国区域土壤相对湿度观测资料转换成土壤体积含水量。结果表明:35个重合站点中33个站点同一时间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相对湿度观测值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整体平均相关系数为0.819 1。转换值与观测值的误差很小,绝大部分站点及土壤层间的平均相对误差(MRE)均在±5%以内,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5.0。将1991—2013年中国区域土壤相对湿度观测资料转换为土壤体积含水量,使中国区域土壤体积含水量观测资料的时间范围由1981—1999年扩展为1981—201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