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游 《中华民居》2012,(3):63-69
歌舞曲艺是文明的一缕曙光,是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是感性生活的寄托与情感的沉醉之所……它们沉淀着人们的根和魂,记录着乡土的形和影。千年来,台儿庄就是一个大大的舞台。在这里,传统的乡土文化得到了最全面、最形象、最精美的体现。竹马戏——戏曲的"活化石""竹马戏"又叫马艺、马灯、竹马灯,以竹制马为道具,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舞"逐步发展起来的,自  相似文献   

2.
土桥香火龙     
汝城位于湘粤赣3省交界处,是我省的南大门.这里既有民间的山歌小调、歌舞、戏曲,又有龙灯花鼓,而尤以土桥镇的民间舞“香火龙”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
<正>一、板腔体戏曲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我国的戏曲与古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上发展演变而成,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我国的戏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公社的歌舞艺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舞、百戏等,以及隋唐时期的歌舞戏、参军戏,都是戏曲的雏形,宋代出现了最早的两种戏曲形式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元明时期戏曲迅速的发展,到了清时期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
<正>前言: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古典舞诞生以来,由简单模仿戏曲舞蹈动作,到摸索、探寻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直到慢慢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它在古代的民间歌舞已有相当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民间的歌舞素材,而逐渐演变形成了一种歌、舞、剧综合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戏曲舞蹈中保存了中国舞蹈的丰富底蕴和优良传统。而后,由历代优秀艺人整理、加工和创造,提炼成了舞台舞蹈艺术。所以说,戏曲舞蹈和我国古代的现代的民间舞化了的。古典舞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整理研究。之所以去其糟粕是因为戏曲也有局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福建古代的戏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戏曲的发展始自唐代。到宋代 ,中原杂剧传入。元初 ,南戏又开始传入 ,从剧目、表演和音乐上促进了地方戏和兴化戏、梨园戏和竹马戏的发展。明清更是福建戏曲的繁荣兴盛 ,剧种辈出。作为戏曲主要表演场所的戏台建筑 ,在福建各地都有留存 ,虽然大都建于明清时期 ,但数量可观 ,种类也多 ,形制颇具地方特色。庙宇戏台庙宇戏台是福建地区保留最多的戏台类型之一。庙宇戏台 (包括祠堂 )的构成方式多为戏台 (多与大门结合 )伸向天井或庭院 ,两侧厢楼 ,对面为庙宇的大殿 ,共同构成一个演出和观赏环境 ,这也是中国南方如江、浙等地区庙宇戏台的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3):147-157
老司城联合村灯戏是当地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过去又叫"转转戏",是老司城及周边土家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作和传承的一种民间小戏。演出剧目只有13个,表演具有浓郁的草根特色和娱乐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灯戏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1)
<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源于民间的歌舞、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戏曲的"地方性"尤为突出,不同地方戏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中都离不开地域文化的熏陶,凝结着当地的民风民俗,从而彰显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表演风格。然而,任何一种地方戏曲的表演都不可能脱离空间支撑,"戏台"不仅是戏曲表演的重要道具,同时也是戏曲艺术形式的载体、符号,被深深地烙上地域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香港农历七月系列临时竹戏棚的建造,涉及空间组织类型与变体,以及盂兰胜会的策划及活动安排;指出建筑、需求、场地以及精神层级极为紧凑、合理的关联是该类型的民间轻质结构自然美妙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邓新华 《建材城》2014,(6):86-86
京津冀经济圈规划提出后,地方官员盯着的是北京往外转移功能,而不是盯着市场化改革,这其实还是指望行政配置资源难以形成分工细密、协作紧密的真正的经济圈。"乾隆下江南"是民间戏曲中常见的戏码。乾隆、江南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让人感觉自然而然就能出戏。民间戏曲这样安排,还有一层心理,就是认为即便是富有四海的皇帝,对江南也是羡慕、向往的。江南是独立自发的江南,而不是皇帝搞出来的经济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0)
傩戏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它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又名"咚咚",也称跳戏,因模拟牛步形态得名。表演者戴神鬼面具,手持师刀、牛角、蛇杖、木鱼等道具,傩戏综合了演仪、对白、舞蹈等艺术,有钵、包锣、傩呐、鼓四种乐器节奏,它一般只在农历七月"牛元"和春节元宵的"上元"两个节气时间才集体表演。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36):288-289
根据当前我国安徽戏曲艺术的发展情况来看,黄梅戏作为安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的综合艺术,不断涌现的经典黄梅戏作品《天仙配》、《牛郎织女》等,使得黄梅戏这一戏曲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但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有关黄梅戏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本文主要以栏目《相约花戏楼》为例,分析研究了当前黄梅戏戏曲借助电视媒体的创新发展对策,希望能对我国黄梅戏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1)
<正>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戏曲的剧本创作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戏曲舞台上人物的脸谱、化妆、服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2,(2):53-62
清中叶以后花部戏曲的兴起是戏曲史上的重要一环,在此之后,地方戏曲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有着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研究其发展过程时可以发现,花部戏与民众有着鱼水般亲密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戏曲演出的生活化、观戏行为的平民化、观演双方的戏曲接受三个层面对花部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而这正是花部戏的草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6)
本文就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歌舞为例,阐述民间歌舞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不仅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更具有研究人文现状、历史文化和探讨未来生存空间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嘉杰 《石材》2004,(8):46-50
“世界之窗”位于深圳市城区西部,深南大道和侨城西街的北侧,占地48万m2,是一个大型的文化旅游景区,于2001年9月落成。她集世界奇观、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民间歌舞和著名古典建筑于一  相似文献   

16.
戏曲·魂     
《Planning》2014,(4)
<正>纵观中国历史,戏曲的发展是历史的缩影,它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吸收中国古代智慧、融合时代背景的艺术结晶。中国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而成的。我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京剧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享誉国内外,是当之无愧的国粹。有着"国粹"之称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以"同光十三绝"为代表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和不同流派的宗师,把中国戏曲推到新的高度,更好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及社会  相似文献   

17.
浙江戏曲舞台的衍变和建构探微(上)谢涌涛浙江城乡至今还残存或保留着不少古戏台,在水乡大都称为“万年台”,它应该是值得重视并研究的一宗戏曲建筑文化遗产。这种建筑与一般古建筑之不同在于它不能不与民间戏曲紧密联系,在通常情况下,它是庙宇建筑、宗祠建筑、会馆...  相似文献   

18.
夕佳山民居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的江安县城东南21公里的夕佳山镇,素有“巴蜀民间建筑活化石”的美誉,为民间建筑艺术之瑰宝,又是天然而又神奇的鹭鸟公园,有其古朴浓郁的人文风格和幽美清新的自然景观。1988年,建成民俗博物馆;1991年,夕佳山民居经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9.
正戏画,又称"戏曲画",是以戏曲舞台人物为表现题材的人物画。戏画在为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提供了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拓展了人物画的表现范围与传播媒介。戏画的创作,不能游离于剧情逻辑和人物的个性,画家要善于将戏曲人物的写实性与戏曲场景的虚拟性,真实性与夸张性相结合,要求戏与画之间维持一种共生关系,因此,创作时要"意在笔先"和"心中有戏"。若求画中有韵味,必须使画中有戏、有趣。在当今  相似文献   

20.
滑冰是利用滑冰鞋在冰上进行行走或竞速等项目的运动。在中国,滑冰活动是一项盛行于北方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宋史·礼志》中有记载:“幸后苑观花作冰嬉”,“冰嬉”亦称“冰戏”,就是我国古代在滑冰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各类冰上竞技和游戏的总称,除了滑冰,还包括冰上蹴鞠、打滑挞、冰床和冰上杂戏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