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传统能源的勘探开采相比,非常规能源存在固有的环境强度缺陷。但随着环境监管和新技术在美国和加拿大不断推广,非常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开始弱化。北美的j且速度前所未见,而能否成功遏制其对能源格局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对排放强度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董娟 《中外能源》2014,(10):13-20
目前,德国和美国在能源结构转型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两国选择的是两条不尽相同的典型路径。德国更关注低碳清洁转型,其转型路径主要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淘汰核能、逐步减少煤炭使用;从效果来看,德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比重提高,碳排放量降低。美国则在关注低碳清洁转型的同时,更加关注能源安全,其转型路径既包括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开采,也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前期研发;从效果来看,大大提高了美国的能源安全保障,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下降,并减少了碳排放量。当然,两国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德国和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能源结构转型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前化石能源仍占据主体地位,而技术进步是能源结构转型的根本保障。我国一方面应加强新能源(包括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另外,应充分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处理好能源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能源行业整体健康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能源》2013,(7):36-37
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技术发展将对满足天然气消费有帮助,但不必期待它们改变供应结构甚至带来廉价能源。  相似文献   

4.
《中外能源》2011,(3):104-108
能源战略与政策扫描中国将成为第二个开发页岩气的国家エコノミスト,2010-11-16:38~39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能源资源中单位能源消费量CO2排放量最大的是煤炭,大体相当于天然气的2倍。过去的煤电厂与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厂比较,相同发电量前者的  相似文献   

5.
武魏楠  王晓夏 《能源》2013,(12):70-79
北美日益成为世界油气商最钟意的应许之地。但凡有志于北美、乃至有着更大抱负的中国油企,也正在追逐这个全新挑战。他们的“北美梦”,究竟要走一条怎样的路?  相似文献   

6.
舟丹 《中外能源》2014,(12):21-21
<正>页岩气是一种蕴藏广泛的非常规天然气,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数千米以下的页岩层中,是世界公认的清洁、高效新能源。在常规能源可开采量逐年递减的情况下,实现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开发有利于缓解国内天然气缺口带来的压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环保、能源结构调整以及能源自给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全球页岩气储量大概是456×1012m3,美国页岩气储量可观,技术可采储量达到24.4×1012m3,并且分布广泛,各个盆地的可采效果也非常好。美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是遍地开花,而且都取得了成功。美国有几千家油气公司,85%的页岩气产量  相似文献   

7.
霍丽文 《太阳能》2011,(4):25-26
刚刚过去的2010年,可以说是新兴能源的中国年,没有一个行业可以像新兴能源那么备受关注,朝气蓬勃。在愈加鲜明的政策支持下,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呈现出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势态。新兴能源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重要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政府鼓励政策不断出台,标准逐渐完善,市场逐步健全,表现出积极的发展形势。为使读者全面了解当前我国新兴能源的发展态势,本刊特别刊登2010年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含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资料由CNE(《新能源导刊》)多位同仁提供,特此感谢。  相似文献   

8.
舟丹 《中外能源》2014,(10):36-36
<正>国际能源署署长范德胡芬女士在《世界能源展望2013》发布会上讲,非常规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正在改变全球的能源格局和能源来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1/5,但能源结构还处于煤炭阶段。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总量比例约为66.4%,石油为18.9%。随着全球能源消费重心的东移,尽管我国有较  相似文献   

9.
晓林 《中国能源》2001,(3):11-13
石油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应该引入竞争,将来勘探权、采矿权都要通过公开招标的竞争机制来取得。  相似文献   

10.
<正>北美页岩气的大量开采,使北美从能源进口国逐渐变成了油气出口国,但由此也带来了2大挑战,页岩气的爆炸式增长,使加拿大油气供过于求,油气价格走低,影响生产积极性,页岩气的大量开采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地下水保护、井口密度和燥音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1.
舟丹 《中外能源》2013,(2):92-92
全球能源格局主要发生了三大变化:首先,石油供应多元化,随着北非、拉关等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的增长,以及北关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全球可能形成中东、北美和非洲三个石油输出中心;第二,亚洲大多数国家的石油消费进一步上升,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在非洲和拉美等新兴资源国展开了资源竞争;第三,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使得国家间能源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能源贸易争端加剧。  相似文献   

12.
能源知识     
《中外能源》2011,(8):39+57+64+94+108
页岩气(Shale Gas)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与"煤层气"、"致密气"同属一类。页岩气的形成和富集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与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油气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6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左右。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油气供求缺口还在不断增大,因此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石油工业的现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替代能源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把我国与国外的现状进行了对比,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油气资源的发展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武魏楠 《能源》2013,(6):58-59
◆美国页岩气公司纷纷希望借助GTL技术化解低气价下运营困境,但这一努力究竟是“美丽的资本故事”,还是脱困良药?  相似文献   

15.
武魏楠 《能源》2013,(3):60-61
尽管世界上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大声疾呼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将深刻改变世界,但这一颠覆性的力量却被牢牢禁锢在一道沉重的“出口闸门”之内。  相似文献   

16.
美国能源独立和页岩气革命的深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抗 《中外能源》2012,17(12):1-16
美国能源独立的实质是避免国外某些因素对其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产生强烈影响,增大能源供应的自主性,特别是要减少局势动荡地区的石油进口。为此,长期以来美国采取了综合措施,包括节能节油、发展新能源、增加国内油气产量等,从而使能源消费总量和石油消费量增速降低,为能源独立奠定了基础。随之迎来的页岩气革命,使美国油气产量快速增长,油气进口量、进口依存度大幅下降,同时来自中东等动荡地区的进口份额大减。页岩气革命提高了非常规油气的地位,使之在中长期的未来有可能与常规油气平起平坐,甚至超过它而居主要地位。同时还开拓了传统油气勘探和油气地质学创新发展新途径,改变了世界地缘油气格局和版图,为能源构成改善和环保开拓了新路径。另外还必须看到,更自主、更廉价的能源供应不仅对美国经济恢复做出了现实贡献,有可能促进美率先走出衰退,而且使其在"再工业化"、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居于优势地位。美国能源独立和页岩气革命的进程对我国能源战略有重大启示,我们应更强调节能和需求侧管理,贯彻多元发展和因地制宜的战略思想,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并举且大力推进页岩油气开拓,而经济体制改革是这些目标实现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至今,江西省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无油气工业的省份之一,它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打开找油找气的局面,取得油气勘探的突破,全省上下曾为此而付出了难以估量的艰辛。但是,在认识水平与地下油气分布规律。主观意愿与客观信息反馈、投人与回报等问题上,均由于地质构造及油气聚集特点的复杂而出现了较大的反差。在几度反复、历经挫折之后,人们一次又一次在问:“发展江西油气能源勘探之路,路在何方?”如同我国南方广大地区能源勘探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对此状况,众多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纷纷陈词、…  相似文献   

18.
在2012年9月由山西省政府、商务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大会确定了“绿色能源循环经济转型发展”的主题,集中展示了能源产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新形势。  相似文献   

19.
有了天然气资源可供选择,我们就能更好地实现能源转型。这其中,理顺天然气价格是最核心的环节,只有如此,才能兼顾到企业的生产、居民的消费、环境的保护与人民的健康。  相似文献   

20.
于宏源 《能源》2012,(10):68-69
随着海上油气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已经成为国际冲突的重要导火索。因日本“购岛”闹剧所引发的中日间敌对情绪仍在发酵,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美国国防部长对两国进行了紧急斡旋,但近期双方的立场并未出现真正的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