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重点阐述移动智能终端在线应用商店的安全威胁,以及应用商店的国内外现状分析。通过加强对移动智能终端软件行为分析方法的研究,对动态监控技术与静态反汇编技术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分析并提出关于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Android平台是当今最热门的移动终端平台,但其平台开放性特点使得Android恶意软件数量众多,成为移动安全的重灾区。文中针对Android平台的恶意应用的行为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基于动态监控的异常检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应用行为动态监控的检测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恶意软件,标注出其恶意行为。适用于Android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防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赵旺飞 《移动通信》2015,(5):26-30,35
分析了移动智能终端APP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手机恶意软件"云管端"立体防治体系,采用了病毒行为分析法和病毒体扫描法,这2种方法互补,综合运用形成双引擎侦测,给出了部分相关APP恶意应用软件典型的安全应用场景。完善现有移动智能终端上APP恶意软件安全防护手段,促进国家建立APP应用程序发展管理办法,规范APP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软件商店针对APP上架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测体系,有效提升用户对手机APP应用软件的防范意识,最终确保移动智能终端用户信息和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魏薇 《中国新通信》2011,(21):50-51
据披露,由于发现有58个恶意程序被上传至谷歌应用商店,2011年3月4日谷歌批量下架21款存在恶意行为的手机软件,这些软件已被约26万用户下载。由此引发业界对移动智能终端及应用软件安全的进一步关注。智能终端安全问题不断暴露随着iPhone等移动智能终端功能日益强大,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数量激增,移动智能终端用户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的安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典型的手机应用恶意行为。为降低恶意应用给用户带来的安全威胁,着眼整个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行业,提出了一个手机应用安全管控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应用上线前检测和上线后监控2个主要阶段。通过手机安全管控体系可以有效管控手机恶意应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6.
Android系统手机由于其本身的开源性、程序开发门槛低、对恶意行为的检测缺乏等原因,导致了大量恶意程序的出现,给用户安全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因此针对Android系统恶意程序检验方法的研究很有必要。文章利用一个典型恶意程序样本abc.apk,通过apktool、dex2jar等静态检验方法进行研究,搜索查找检验结果中的恶意特征代码、申请的权限等恶意信息,为动态检验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Android系统手机安全涉及到不同的安全环节,在手机ROOT后,如何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防止出现各种信息泄露、恶意扣费、系统破坏等事件。通过对Android现在防御安全方案分析,有动态改变权限和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和控制恶意软件的危害两种方案,经吸收这两种方案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异常行为的动态管理权限方案,用于实时监测手机的异常行为,从而保证手机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8.
针对恶意APK文件泛滥问题,综合静态、动态安全检测和APK重签名技术,设计了一套安全的Android应用审核认证系统,它由基于Web应用的安全审核平台和智能终端APK安全认证模块构成。安全审核平台利用强健的调度子系统完成了批量APK应用的提交、安全检测、重签名、发布及统计查询功能,保证了发布到官方应用商城中APK的安全性;智能终端APK安全认证模块引入了新型的重签名技术,可有效判断APK应用是否由"官方"安全认证。由此可见,该系统从"源"(应用商城)到"端"(智能终端)保障了APK文件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Android智能终端安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Android智能终端安全问题,构建Android智能终端安全分层体系。首先从远程防盗、生物身份验证和硬件安全模块方面阐述了Android设备安全的安全威胁及保护措施,然后从无线安全网络、病毒传播查杀和防钓鱼攻击说明了Android网络安全的隐患及防范,之后从内核安全、本地库运行时环境安全和应用框架安全角度介绍了Android操作系统安全的研究内容,接着从静态检测和应用行为动态检测、应用加固和应用评估方面展示了Android应用安全的研究成果,接下来着眼于数据本身总结了Android数据的追踪、加密和备份等安全保护技术,最后结合实际需求展望了Android安全未来在安全增强框架、智能应用行为分析等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据披露,由于发现有58个恶意程序被上传至谷歌应用商店,2011年3月4日谷歌批量下架21款存在恶意行为的手机软件,这些软件已被约26万用户下载。由此引发业界对移动智能终端及应用软件安全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1.
3G智能手机采用的开放操作系统,允许各种监听软件的植入,通过监听软件,可随意监听手机通话和短信内容,在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环境监听。在分析Windows Mobile 3G智能手机监听软件安装启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对监听软件的短信内容监听、通话内容监听及环境声音监听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监听防范措施的研究,提出了操作系统加固与通信加密等安全防护措施,并给出了Windows Mobile 3G智能手机终端安全软件架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现有的软件水印技术及其分类进行总结,并着重对动态软件水印技术进行阐述。同时选取了一种基于动态路径的软件水印算法,完成了水印信息的编码与嵌入并分析其静态与动态特征,并对算法的优劣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当前智能手机市场中,Android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又因其他的开源,基于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很容易成为攻击者的首选目标。随着对Android恶意软件的快速增长,Android手机用户迫切需要保护自己手机安全的解决方案。为此,对多款Android恶意软件进行静态分析,得出Android恶意软件中存在危险API列表、危险系统调用列表和权限列表,并将这些列表合并,组成Android应用的混合特征集。应用混合特征集,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支持向量机(SVM),建立Android恶意软件的静态检测模型。利用此模型实现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检测Android应用中恶意软件,且不用运行软件,检测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设计一种可以远程采集和控制温度湿度和控制灯光的智能家居系统,系统可以把通过ARM芯片采集的温湿度数据发送到远程监控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并且用终端反向控制采集端.系统采用C语言和JAVA语言编程,用MDK5和eclipse等软件进行调试.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欺诈类手机恶意软件多维度检测模型,通过静态检测识别和动态运行验证的双重验证法确保恶意软件的精准识别。建立签名信息、权限、分组名等多个维度的应用软件特征识别库,根据特征库将应用软件打上正常软件和恶意软件的标签,最大限度完善现有欺诈类手机恶意软件安全防护手段,支撑第三方应用软件商店规范发展,有效提升用户对欺诈类手机恶意软件防范意识和保护手机使用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基于Android手机的视频门禁系统,具有灵活性好、功能丰富等优点.先从无线局域网通信方式和手机门禁终端两方面提出了系统方案特点,接着设计系统框架,并从视频数据采集与处理,服务器监控软件及Android手机客户端软件设计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对Android客户端软件进行了简单测试.结果证明该方案可行,且运行稳定,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恶意软件吸费引发投诉量增加和客户感知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网络数据的手机病毒主动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网络数据采集、挖掘和整合,提供全量用户分地市、分终端品牌和病毒等的中毒情况统计和病毒发作趋势分析。通过对内置软件吸费的取证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能提供准确有效的核查结果,为降低投诉量、提升客户感知和开展主动客户关怀提供可行的技术手段。该系统和思路可扩展应用于长期演进(LTE)网络的手机病毒分析与监测。  相似文献   

18.
叶子  李若凡 《电子科技》2019,32(6):54-57
随着通信技术以及移动终端的发展,Android系统由于其本身的开源性,滋生了大量的恶意代码。为了满足Android手机用户的安全需求,文中基于Android,采用SVM机器学习思想,构建了恶意代码检测模型,并开发了一套手机恶意代码检测与防护系统,可以对其进行快速检测和深度检测。系统经Android手机测试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检测精度以及较低的恶意代码漏报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实时路况采集与发布系统,由运行于智能手机等终端的数据采集客户端软件、基于因特网的实时路况服务器及运行于智能手机等终端的实时路况查询客户端软件3部分组成。其基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利用GPS、A-GPS和GPS数据保障技术,采集交通参与者的位置、速度和方向等信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GIS地图匹配进行数据处理;然后使用位置服务和动态路径规划等技术发布。利用MI-RTTS系统的数据,可发现城市交通问题,据此提出交通工程专业解决方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节约能源、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