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阻止狭长通道内火灾烟气水平蔓延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细水雾型水幕防烟分隔方法,搭建实验台研究细水雾型水幕在狭长通道中阻烟的效果。通过分析烟气蔓延过程,测量温度分布,O2、CO2和CO浓度变化以及通道内照度变化,讨论狭长通道内细水雾型水幕阻烟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细水雾开启后,其下游空间环境得到改善,可以满足安全疏散的环境要求,狭长空间内细水雾型水幕的阻烟性能良好。实验为狭长通道(隧道、长走廊)的防排烟设计提供了思路,对火场救援和人群疏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机械送风对中庭火灾排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建筑中庭底部发生火灾时,不同机械送风方式对热烟气运动规律与排烟效率的影响,从而为中庭防排烟设计提供参考,利用大涡模拟(LES)数值方法对某商场内的中庭式建筑空间4种机械送风方案对火灾产生的热烟气流场作用效果进行了模拟.通过对结果比较分析后得到,单纯采用侧送风方式会扰乱热烟气,并会加剧烟气向周围平台的扩散和烟气层的下沉;底部采用上送风方式时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烟气层高度的降低,但不能防止烟气在中庭上部分向周围平台的扩散;而采用上送风和侧送风相结合、多个送风口分布的方式不仅能够减缓烟气层高度的下降,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烟气向周围平台的扩散,是比较适用于中庭的一种送风方案.  相似文献   

3.
通道建筑结构要求安装防火门进行防火分区以阻止火和烟气的蔓延,在难以安装防火分隔设施的场合提出以水幕代替防火门进行分区。为检测水幕对火灾烟气的阻隔情况,表现在烟气透过水幕后其浓度,温度和火焰辐射热流密度的变化,提出了整套大尺寸度全尺寸实验系统的设计,并构建了实验系统且进行了初步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两套激光装置同时测量水幕两侧烟气可见性的实验系统是可行的;烟气能够透过水幕,但水幕对烟温有明显的阻隔作用。  相似文献   

4.
废气再循环成分对扩散燃烧中碳烟成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量对置射流扩散火焰中开始形成碳核时的临界气动变形率Kp,对空气中加入燃烧废气(CO2和N1)时的乙烯和丙烷的扩散火焰中碳烟成核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适当的火焰温度调节方法,将CO2对碳烟成核过程所起的各种作用进行了分解,并由此得出结论:CO2对扩散火焰具有遏制碳烟成核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剧院舞台的火灾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舞台的火灾负载较大,各种用电设备复杂,所以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较大,而且人员较为密集,疏散速度较慢,故需对烟气的扩散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观众及时、安全地疏散。本文根据火灾时烟气的发生和流动状态,提出利用空气幕作为控制烟气扩散的手段,达到观众安全疏散的目的。本文通过对烟气量及烟气流场分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舞台空气幕风量计算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锥管内流体流动中产生的附壁效应对其流阻系数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平面锥管内部流动附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Re在300~3000,锥管角度在5~40°时,扩散方向流动可以分为3种状态,即稳定状态、附壁状态和射流状态.锥管角度为10~35°时,锥管内流动易于发生附壁效应.Re在300~1 200时,稳定状态扩散流阻系数随着扩散角的增大迅速降低;附壁状态扩散流阻系数随着扩散角的增大缓慢增大;射流状态扩散流阻系数随着扩散角的增大而缓慢降低.Re在1 800~3 000时,附壁状态扩散流阻系数在锥管角度为30°时达到最大值.流阻系数比在稳定状态和射流状态下基本不变,在附壁状态下随着扩散角的增大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7.
地铁站台发生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高温烟气.一旦烟气通过站台与站厅间的楼梯向站厅扩散,将会给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在分析了地铁站台火灾时烟气流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临界通风速度的概念.利用FDS场模拟软件,对不同条件下站台与站厅间所必需的临界通风速度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刈各界通风速度与火灾热释放速率成正比,与站台和站厅间楼梯口处的挡烟垂壁高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8.
利用脉冲水气射流喷嘴在振荡腔内引入空气,与自激脉冲射流掺混形成脉冲水气射流;当泵压为7.5MPa时,进行了2组冲蚀实验,冲蚀抗压强度为6.9MPa的混凝土,第一组实验分析了不同腔长对脉冲水气射流和脉冲射流冲蚀效果的影响,第二组实验分析了不同开孔孔径下脉冲水气射流的冲蚀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泵压一定时,在合适的腔长下,脉冲水气射流比脉冲射流的破岩效果好,且存在一个最佳进气方式使脉冲水气射流的破碎体积最大。  相似文献   

9.
以吸烟室为研究对象,基于CFD模拟与步进电机实验相结合,对烟气在吸烟室中的扩散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P IV实验测量烟气速度进行模型验证,相对误差在25%以内.最终,得到了不同送排风方式、不同烟气源量、不同新风速度下的室内烟气速度和CO质量分数分布.结果表明:侧送上排是更加有效的净化室内烟气的送排风方式;吸烟室内不同高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JCY-1型建材烟密度测试仪,对木材、PP-R和PVC等典型室内装饰材料的烟密度及其浸水前后材料的发烟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与研究,得到3种材料的烟密度等级,并对烟气的产生进行了量化,通过计算得到了材料的烟气质量浓度和烟气光学密度。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消防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四分仓回转空气预热器换热特性及抗低温腐蚀性能,建立热力及漏风计算模型,提出低温区域比的概念。先忽略漏风,基于回转空预器控制方程,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热力模型,得到温度分布,根据热力计算结果,求解漏风能量及质量方程组,得到漏风率,再根据进出口参数对两模型进行迭代。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设计值误差在5%以内;与同样面积的三分仓空预器对比,四分仓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显著降低;各通道流体温度分布呈连续性,且与换热元件的温度分布基本一致;进口烟气流量沿转动方向的递减可显著地降低低温区域比,有效减少低温腐蚀。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主同层建筑设置防排烟系统的重要性,讨论了有关正压送风系统的防烟部位,开门门洞的风速,前室送风口的型式及其加压送风量的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原始设计的高速旋转自清洁式空气滤清器采用切向进口和轴向出口 .这种结构的滤清器滤清效率比较低 ,达不到最低滤清效率极限 .通过改进这种滤清器的进出口结构 ,采用蜗壳型式的进口和切向型式的出口 ,对滤清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 ,使滤清器的滤清效率超过了最低极限值 ,使这种新型滤清器可进行进一步实用性开发 .  相似文献   

14.
T型综合管廊空间狭长且有支路连通的特点,提高了火灾烟气控制难度从而加剧了火灾事故的风险。利用PyroSim软件模型模拟不同通风方式对其烟气排放效果,探究了T型综合管廊电缆舱的交叉口发生火灾时,进风口、出风口位置及出风风速对舱内烟气蔓延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进风、左右出风、临界风速为1.75 m/s的一进两回通风方案最利于火灾烟气控制,进风口方向适宜作为应急疏散通道,可为T型综合管廊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地下汽车库通风排烟系统风量计算的特点,指出采用定风量设计不利于系统节能,该系统宜采用变风量设计,同时介绍了变频技术在地下汽车库通风排烟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气动发动机活塞运动轨迹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高转速下动力与经济性能的下降,提出一种新的气动发动机曲轴连杆机构.通过建立气动发动机的进气模型和缸内工作过程模型,以压缩空气的比输出功最大为目标函数,给出优化的活塞运动轨迹曲线.分析了进气阀与活塞运动之间新的匹配关系.设计了复曲轴连杆结构,并得到调节进排气门的开关时刻与持续时间的方法.结果表明,在该机构实现的优化轨迹曲线中,在缸内压力达到进气压力之前,活塞的运动速度应该保持静止;缸内高压建立后,活塞的运动速度应与进气门的截面积保持线性关系;进气门关闭后,活塞速度应保持匀速运动.采用新机构后的压缩空气比输出功比原系统提高了一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确定送风速度对室内气流的影响,找出达到较好的室内舒适度的速度值.方法 使用Airpak2.1软件,选择室内零方程模型,对某一房间三种送风速度下的室内热舒适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 得到了3种送风速度下的温度场、速度场、预测平均评价图以及预测不满意百分比图,通过分析可知,尽管送风速度有所变化,但所得到的温度场、速度场、预测平均评价图以及预测不满意百分比图中的值都变化不大.结论 在上送下回系统中,当送风速度向下时,送风速度的改变对室内气流分布影响不大,但送风口下方区域的热舒适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铁车站站台发生火灾,连接站厅与站台的楼梯口保持一定风速,可阻挡烟气向站厅蔓延并为人员疏散提供诱导气流.为研究楼梯口风速对车站火灾烟气运动的影响,试验对不同排烟模式下楼梯口风速进行测量,建立数值计算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火灾场景下楼梯口风速大于无火源场景下风速,因此常规楼梯口风速校核设计方法由于没考虑真实火灾情况下各种因素的复杂作用,需进一步改进;楼梯口附近起火,烟气易从挡烟垂壁溢出向站厅层蔓延,站台火灾时站厅层为送风状态,存在溢出烟气时站厅层烟浓度可增至大于站台层;站台公共区着火,增开隧道风机,能够增加楼梯口风速,但由于对流场的扰动,破坏了烟气分层,使烟气充填区域增大,因此,防排烟系统设计中科学组织烟气流动、合理控制烟气运动路径与控制排烟量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9.
气浮接触区气泡-颗粒碰撞效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完善气浮接触区现有气泡-颗粒碰撞效率模型,以单个捕集体效率概念为基础,针对气浮接触区气泡-颗粒碰撞过程提出了新的碰撞效率模型,该模型把气泡-颗粒碰撞行为分为气泡作为捕集体和颗粒作为捕集体两种不同类型,分别给出相应碰撞效率表达式.新模型中,首次提出浮升效应是气泡-颗粒碰撞过程的主要碰撞机制之一.此外,结合计算机程序计算结果对上述两类碰撞过程的主要碰撞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