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东西方饮食文化不断撞击、整合的过程中,在多元文化不断交流中,东方饮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独步今古。而中国又以其辽阔的幅员,五千年的饮食文化,成为东方饮食文化的代表。作为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食品,也成为东方食品当之无愧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中国饮食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其文明成熟度高于世界其它文明古国。因此,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以饮食为先导,担负了文化传播的使命。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中国美食也将成为北京奥运会上的一大亮点。本文对中国饮食文化如何借助奥运会进行传播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味噌是一种大豆和谷物的发酵制品.其中含有盐.也称作发酵大豆浆。味噌(包括酱油)的发源地在中国.于公元七世纪传入日本。现在味噌流行于日本,随着饮食文化在国际间的交流,味噌已广泛使用于东南亚各国和欧美等国。近年来在我国烹饪行业中也已开始使用味噌这一调味品了,广州、深  相似文献   

4.
现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的朋友圈持续扩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接触对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中的重要一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名片。本文通过列举中国和泰国饮食文化的差异,增进互相了解,推动中泰双方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已超越了维持个体生命的物质手段,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在其起源观念上表现为“礼”、“乐”精神,在其审美观上表现为对“味”与“和”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中华饮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体系。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往往从"吃"开始,数字电视--"中华美食频道"在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同时,向世界各国输出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美食节目。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够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2008年起,数字电视"中华美食频道"与法国媒体合作拍摄大型美食文化记录片《丝绸之路上的美食》。  相似文献   

7.
尚静雅 《食品工业》2021,(1):I0036-I003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谓,也就是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儒家认为民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传统文化注重从饮食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之下,我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国开始传播,但受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对同一菜名的翻译也出现一些差异。王学泰先生的《华夏饮食文化》以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加以探讨:重点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情况,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本文拟根据《华夏饮食文化》的基本思路,刍议中西方菜名翻译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餐饮世界》2015,(1):76
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国家软实力的要素之一。为大力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充分发挥中国优秀餐饮品牌和中华老字号的示范作用,2014年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在全球范围内创建"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示范企业"评选项目,建立了评选标准、评选流程,并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评估。首批"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示范企业"评选活动得到餐饮企业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经过认真评选,最终确定全聚德  相似文献   

9.
王峰 《食品安全导刊》2022,(28):165-167
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人智慧的结晶。中式面点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烹饪技艺的主要代表,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口味多样而著称。而西式面点同样是欧美国家的饮食文化代表。当前中西方文化交融,促使中式面点与西式面点的制作工艺、食材特点融合发展,给世界人们带来更好的饮食体验。为顺应中西方饮食文化交融趋势,促进中西式面点的交流、互相借鉴,本文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推动中西式面点食材互补、加强中西式面点制作工艺借鉴等对策,从而促进我国饮食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成宝德 《食品指南》2009,(11):44-56
饮食的色香味形 色、香、味、形,乃中国烹饪的精义。一个厨师是否合格,就用这4个字检验。而4个字中.满足眼睛的有两个,色与形;香则是为了鼻子,味是为了嘴巴。中国饮食文化推广到东瀛.爱走极端的日本人再一次走向极端,只取色、形.而弃香、味于不顾,以致西方人称赞日餐,常用一个词组“视觉的盛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