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许多油田,尤其是长庆等低渗、特低渗油田水平井开发油藏已成为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薛岔油区长6储层展开水平井渗流场与产能影响因素分析,主要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生产压差、地层渗透率及水平井段长度对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2.
臧研  白二林  王靖茹  袁海莉  刘涛 《辽宁化工》2012,41(2):165-167,171
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的主力油层是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分析,并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区以内陆淡水湖泊河控三角洲沉积为主,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有长石砂岩、岩屑主要为变质岩岩屑,成分成熟度普遍较低,结构成熟度好;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次生溶孔为主.优质的储层多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均对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剩余油研究,作为中后期提高油田产能的可靠途径,备受研究者关注。简要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两个因素: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同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简单探讨。最后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以提升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结合构造带的储层特征和实际生产经验,通过分析对比地质特征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揭示储层地质特征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胡七南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具有油层多,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由于强注强采,含水上升幅度大,剩余油认识难度较大。本文应用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方法对胡七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胡七南油田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指导该块的治理和挖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块长6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储层非均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6储层为低孔低渗、特低渗透率型砂岩储层。  相似文献   

7.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开发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藏一经投入开发,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因素便应运而生。目前世界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3%左右,67%的石油储量仍然剩余在地下油藏中,也就是说,能够采出的石油只占总储量的极小部分这种现状,客观上是由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它是影响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这在很多文章中论述较多,本文不在详述,而主要探讨了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开发条件,为寻找和开发剩余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开发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复杂,同时还存在严重的无效循环注水,为此,本文分析归纳了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规律,针对层内、层间不同形式的剩余油分布,依据水驱精细开发研究成果,从而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油田的开发中后期,"认识剩余油,挖潜剩余油"现已成为调整与提高采收率的核心内容之一。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总体来说可分为两种,即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开发因素属于外因,地质因素则属于内因。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复杂化。在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两种主要因素中,地质因素在开发过程中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定的,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或变化甚微。因此,研究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是研究中较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地位越来越重要。低渗透油藏在探明储量的比重较大,并且在原油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因而开发潜力大。东辛采油厂营某区块沙三段油藏含油面积10.2km2,地质储量1248×104t,占东辛采油厂低渗透储量的63.3%,是东辛采油厂最大的低渗透开发管理单元,其各区不同的网井距、储层物性、井开发方式具有代表性,因此选择该区块低渗透油藏开展精确剩余油分布和挖潜分析,对于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喇嘛甸油田的进一步开发,二类油层已经成为重要的挖潜对象.在二类油层的水驱、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对储层的孔渗结构认识不足、注水无效循环、注聚见效不明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喇嘛甸二类油层开展微观剩余油室内实验研究.通过恒速压汞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采用冷冻磨片荧光分析技术对天然岩心薄片...  相似文献   

12.
石家河注水区开采注水时间长,层内及层间油水关系复杂,油水运移情况复杂,运移规律难以预测。油藏动态分析法研究剩余油是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中具有较广应用前景的一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动静态资料和监测测试资料,相对准确预测对高含水时期剩余油分布,较为清楚认识油水的运移规律,明确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云南化工》2020,(2):122-123
以子长油田单井控制地质储量分布为基础,充分利用研究区现有开发动态资料,运用水驱曲线法对子长油田中山川油区主力层长6进行了采收率标定,确定单井控制可采储量,通过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明确其中富集量和规模大的有长612,较大的有长611、长613,较小的有、长621、长622,为该区长6油层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储层物性是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而且储层物性参数与油气藏地质储量的可靠性、油气藏地质的认识都紧密相关。同时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是影响储量计算结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储层评价的一个难点问题,直接关系到勘探开发决策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甘谷驿唐157井区长4+5、长6油层岩心、压汞、物性等资料,结合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评价了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储层和制定开发对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高含水期油田稳产的关键在于对剩余油分布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本文总结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介绍了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及国内外对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薛宝庆  邹剑  吕鹏  李彦阅  宋鑫 《当代化工》2022,51(3):571-575
利用微观仿真模型驱油装置,通过直井和水平井两类层内非均质仿真模型,开展关于泡沫/凝胶堵水可视化微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堵剂类型相较于井型对采收率增幅的影响更大,泡沫堵水较凝胶堵水具有更强的增油效果;层内非均质油藏泡沫/凝胶堵水过程中,连片状剩余油主要出现在一次采油阶段,分散型剩余油主要出现在二三次采油阶段;各开发阶段剩余油的主要形成机理包括:毛管力作用、黏滞力作用、惯性力作用、剪切力作用、微观指进和绕流等。  相似文献   

17.
程小春  刘波  许勇 《辽宁化工》2012,41(11):1210-1213
为进一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长6储层特征,文中利用大量岩心样品进行分析,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曲线观察,并结合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测定等,对盐池地区长6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和敏感性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有利储层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地区长6储层岩石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型和加大-孔隙型为主;分选较好;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属低孔隙度,特低渗-超低渗透率储层.  相似文献   

18.
吴建彪  付波 《辽宁化工》2012,41(5):522-525
敏感性评价是研究储层伤害机理、减小储层损害的依据,是油田高效开发的基础.安塞油田属于开发难度较大的低孔特低渗油田,其主力开发层长6油层孔隙度低,渗透性差,非均质性较强.结合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储层特征,对安塞油田长6储层进行敏感性室内评价实验,室内评价实验表明:安塞油田长6储层具有中偏强速敏、弱水敏、弱盐敏、中等酸敏和弱~中等碱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粘土矿物分析资料,研究了子长采油厂安定地区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长6储层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有原生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微裂隙;原生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共同构成该储层的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20.
利用铸体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粘土矿物等分析资料,研究了安塞地区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长6储层以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溶蚀粒间孔、原生粒间孔和溶蚀粒内孔是工区内最主要的孔隙类型,三者共同构成孔隙-溶孔-微孔的孔隙结构;长6毛管压力曲线特征总体表现为中等排驱压力,略细歪度,孔喉分选性较差,连通性差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