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油藏进行注水开发过程中,明确注入水推进方向和水驱前缘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以摩尔一库伦理论、断裂力学准则等理论为基础的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可以对注水井进行监测,能够得到该井的水驱前缘展布状况、注入水波及范围及水驱主流方向,从而可以直观的检验注水开发效果,为后期注采井网的调整提供依据。该技术在柳102断块LN 1-5井组的现场应用监测解释结果与井组动静态资料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可以有效的监测和评价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时间推移监测试验通过监测选定区块内注水井不同注水阶段的水驱前缘,了解区块内各注水井的优势注水方向、推进距离等监测参数的变化情况,与地质资料相结合,最终给出随时间推移的水驱前缘展布图。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原理以及时间推移监测试验测试实例,分析此项技术在大庆油田生产中的作用,及时掌握井组的水驱波及动用状况,加强注采井组调控,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以摩尔-库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记录、定位油水井在压裂、注水时因地层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微地震源资料,进而计算出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直观地评价区决水驱状况、水淹方向评价,为油藏下步开发调整,确定注采井距、注水参数、调堵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敖南油田裂缝发育,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性见水矛盾突出实际,应用无源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了敖南油田储层裂缝的分布、走向及层位,通过裂缝发育状况对水驱前缘变化的影响,应用泊松比法结合注水井指示曲线,制定了裂缝性敖南油田合理注水参数,指导下步油田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以摩尔-库伦理论为基础的水驱前缘技术,在新站油田大415区块对注水井实施水驱前缘监测,及时了解、掌握了注水井的水驱主流方向,明确了裂缝的发育方向,为预防油井见水、制定下步的注水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阐述了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的原理,应用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系统,通过微地震信息的现场监测和解释,结合生产动态及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并以秦家屯地区的QK3-5井为例,描述了秦家屯地区注水开发状态下水井水驱前缘位置,研究了地下油水运动规律,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分析与研究油田汽水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罗麟 《辽宁化工》2015,(2):222-224
微地震测试技术广泛应用于油田注水开发中,通过该测试能够确定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面积、优势注水方向等。实例分析表明,微地震测试的结果基本符合实际生产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实际施工和计算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应用微地震技术指导油田注水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合理分析,排除测试产生的误差。  相似文献   

8.
在油田注水生产过程中,地下储层注水前缘空间三维形态的识别监测技术对注水评估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外常用的方法是在压裂井周边的观察井中放置地震检波器串,接受得到注水期间信噪比高的微地震信号,通过每个地下破裂事件的产生震源点到检波器点的微地震波旅行初至时间,确定地下储层产生微地震震源点的空间位置。微破裂向量扫描注水前缘监测技术是在近地表布置多套微地震波三分量信号采集站形成仪器阵列系统,运用多道集(至少360个检波器)共同接受地下岩石破裂所产生的微地震纵波和横波,利用地下空间体地震波速度模型及地震波信号传播路径射线追踪,进行微地震波场的向量叠加和微地震波振幅反演计算,并通过分析微地震波振幅(即能量)属性在时间域和三维空间的相关性,可视化解释注水前缘的空间形态和演变发育过程。从而对注水生产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根据注水油藏各区渗流能力不同这一特点,提出用径向复合模型进行注水井压恢数据试井解释的方法,从而达到准确预测水驱前缘的目的。经数值模拟验证,该方法可靠性高。将该方法应用于涠洲X油田2井区,实践表明该方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10.
油田注水开发中期,油井普遍注水受效,对于分层注采井组,不能明确注水主要见水层段,使开发方案制定增加难度。水驱前缘监测技术以摩尔-库伦理论和断裂力学等为理论依据,以油水井间微地震监测为手段,能够描绘出分层段的裂缝展布状况、水驱主流方向以及水驱前缘波范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以W 13N块日常注水破裂监测为实例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关键技术及其监测过程,描述了W 13N块裂缝分布、水驱前缘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其结果与生产实际比较吻合。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W 13N块的综合调整方案,共实施各类措施18次,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的简单介绍,以摩尔-库伦理论为基础,应用微地震监测与分析技术对车排子井区1#井二级压裂层进行微地震压裂裂缝监测;通过微地震裂缝实时监测,获得车排子井区1#井分段暂堵压裂裂缝的方位、长度、高度等产状信息;结合车排子油田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车排子井区1#井分段暂堵压裂裂缝形成机理及裂缝性质,科学评价该井油层渗流阻力及压裂效果改善状况,以便为今后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沈625潜山自2005年注水以来,油井见到明显增油效果,但随着转注井数的增多,油水井动态关系变得复杂,动态认证困难。常规的示踪剂方法施工复杂、周期长、精度不够,只能粗略判断,而利用微地震监测水驱技术,却可准确得到注水井的水驱前缘状况、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为油藏中后期注水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获取的地震波可用来绘制裂缝的变化。微弱的地震波结合水力压裂作业,可用于监测从致密层中实施的油气增产措施。目前主要通过P波和S波的初至以及P波的极化特性来实现这一目标,油田已经将该技术运用于实际的监测中并开始向商业化应用发展。该技术使勘探技术逐步向开发技术延伸,对于进一步认识水力压裂的裂缝延伸的复杂性,明确压裂裂缝的延伸情况,对井网部署、压裂优化设计、压裂后效果评估等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微地震监测的原理以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新进展,重点分析总结了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水力压裂裂缝监测,稠油热采状况监测,地应力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认识和开发油气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月25日,记者从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了解到,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与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联合成立的攻关项目组,经过一年多的现场试验,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发井中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初步开发了解释软件,项目攻关获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微地震监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震源成像和精细反演等几个关键步骤。笔者以文东油田日常注水破裂监测为实例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关键技术及其监测过程。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化工设计通讯》2020,(1):245-246
以奈曼油田奈1区块注水井组为例,通过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来认识低渗透普通稠油油藏的非均质特征和评价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现状,为进一步提高水驱效率,改善开发效果,下步开展多项综合治理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原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微地震发生机制、定位原理、裂缝空间分布描述原理;对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工艺进行了描述,并对工艺原理进行了分析。微地震压裂裂缝监测技术分别在油田压裂转向、双封分层压裂、压裂效果的判定、水平井多段压裂各个方面进行了应用,有效地优化了压裂施工过程和压裂方案设计,提供了油气藏资源评价、油气藏驱替信息和未来钻井位置图及二次勘探的规划依据,达到了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20.
国内东部老油田开发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性成为挖潜主力油层的主要矛盾。夹层空间上改变液流方向,影响厚砂层内剩余油分布。夹层研究已成为老油田开发的关键性技术。本文依据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资料,从夹层的定义入手,运用砂体叠置等地层层序及地层结构理论,系统研究文东油田沙河街组三角洲前缘夹层成因类型、分布特点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挖潜意向指导老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