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个“历史文化”的郡府级城市,约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因曾经辉煌而名闻世界,也曾因人文荟萃而被誉为“海滨邹鲁”;并因此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的“泉州传统民居”。“府第”,是泉州传统时期一类非严格意义的“民居”,但却在泉州传统时期占有一定的份量,故仍在习惯的“传统民居”称谓的讨论范畴中论之。  相似文献   

2.
土楼以中国传统民居中一类比较特殊的建筑而为世界所瞩目。2008年7月,以“福建土楼”为名被“世界遗产名录”收入,以现存的分布状况看,其主要是存在于闽西南山区的南靖、永定和华安等地区的客家山村;而闽东南沿海的非客家地区的泉州,也有不少土楼的存在。但泉州土楼与闽西南的“客家土楼”又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是,泉州土楼已形成为一种带有非常浓郁的典型的闽南传统民居韵味,这就是“传统民居式”的泉州土楼。  相似文献   

3.
官式大厝是泉州众多传统民居类型的原型,是福建“红砖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在传统民居研究中深受学界的关注。由于闽南方言与汉语普通话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得许多学者在深入研究这种地域性极强的民居类型时困难重重。本文以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具有同源的特点为依据,对泉州官式大厝中的“厝”的读音释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泉州官式大厝的渊源及其各个室内空间的名称、读音、释义与属性义音准确地展示出来,纠正长期以来学界与民间对官式大厝的误读与曲解。  相似文献   

4.
铺宅建设是一类特殊的泉州传统居住建筑,是泉州传统居住建筑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特别是在泉州城的鼎盛时期,更是泉州城普遍存在一类居住建筑,并形成了泉州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的铺宅建筑形式——“手巾寮”,而沿袭至近现代。这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是罕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但却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一种生活或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5.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其传统的佛教建筑具有以泉州木建筑为代表的闽南建筑特色。本文从佛教教义理论与行为规则、中原官式建筑、本地民居建筑、海外建筑文化四方面入手浅谈其对泉州传统佛教建筑型制特征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促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泉州传统民居的砖石构筑工艺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实地调研为依据,简要介绍泉州传统民居的砖石构筑工艺特点,初步分析这些特点的产生原因。作者认为合理地使用材料并真实展现其构筑工艺特点是泉州传统民居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一点与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泉州古民居建筑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玉水 《福建建筑》1995,(1):11-13,12
<正> 泉州的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既保持汉民族建筑传统的共同特征,又注意因地制宜,为了适应本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条件,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建筑风格,在我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泉州古民居建筑特点世代沿承着。还随着泉人移居台湾,这种建筑风格也移植到台湾地区。可以认为泉州的古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有些建造形式如平面布局、造型体系、院落组合、空间处理、细部装修、木构承重体系、飞檐翘脊,以及大型住宅的中轴线对称、柱高梁粗、墙厚宅深等营建方法,在近代新建住宅时,仍被承袭运用着。  相似文献   

8.
金门,共有大小岛屿50多个,但主要是由大金门和小金门东西两岛组成。大金门的东北与泉州的晋江、南安仅“围头澳”一水之隔,小金门西侧与厦门岛也仅有一“水道”之间距。金门就像是从古泉州(包括现在的厦门、同安等)“围头澳”口里掉下的一颗大门牙——原本就是泉州的一部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金门才设县建制(现辖有金城、宁、金沙、金湖、烈屿等5个乡或镇,35个村或里),但仍属泉州辖区。直到上个世纪中叶以后,才因客观原因出现了较大区别的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英法侵入东南亚,且大量招募华工。于是,土地不足、人口过剩的金门,出现了…  相似文献   

9.
张泉 《城市开发》2003,(8):64-64
大理古城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发达,素有“文献名邦”的美称。先秦时期,比北方丝绸之路还古老的“蜀身毒(印度)道”,就经四川至西南边境,这里是交通枢纽。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这里设置“叶榆县”。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置“云南郡”,当时这里已是“土地肥美,宜五谷蚕桑”的丰饶之地。公元8至13世纪,在中原王朝的扶植下,这里又崛起了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地方政权,这就是唐、宋时期的“南诏国”和“大理国”。南诏国都城原在苍山佛顶峰下“太和城”(今大理市太和村一带),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又迁都至“羊苴咩城”(今大…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通海论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筑》2006,(4):26-35
朱良文(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座谈会主持人):这次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与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昆明本土建筑设计研究所共同组织《滇中南民居研讨会》,几天来考察了元阳、建水、石屏、通海等地的民居及其传统村落、街区、名镇、名城。在考察即将结束的今天,我们在通海举行这个座谈会,主题是“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这是一个长期被关注的话题。对这个问题多有争论。  相似文献   

11.
王保国  赵凯 《中州建设》2010,(23):71-72
地坑院(当地人也称“天井院”、“地阴坑”、“地窑”)作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生土建筑的独特类型,是河南民居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泉州传统民居原生的生态观念入手 ,在剖析“灰”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的基础上 ,结合实例对传统民居“灰”空间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并将其提炼成为现代人居环境建设值得借鉴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泉州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一脉,亦是中华人民精神内涵的文化载体,民居中的建筑装饰则是表达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该文基于对泉州现存民居的调研,以泉州民居中建筑装饰极具代表性的蒋报企故居为例,将故居类比成叙事文本,通过空间体验的两种方式解读建筑装饰的逻辑性与深刻内涵。粗读搭建民居建筑的语义背景系统,划定叙事情节;精读通过构建虚拟图像,从空间位置、材料技艺、题材内容三个方面解构建筑装饰作为叙事词汇所展现的叙事性质。探究故居主人作为叙事者如何通过建筑装饰向接收者传达其精神内涵,以期为传统建筑装饰提供可参考的解读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在该地区自然条件作用下和历史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回顾福建和台湾学术界对传统民居研究的概况,本文从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历史文化的相关性出发,提出了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的可比性。并以传统合院式民居泉州的杨阿苗故居和台北的林安泰古厝作为典例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建筑造型和空间形态上的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传统居民有两类,一类是台湾的传统中国民宅,一类是台湾的传统原住族群民宅①。而台湾传统中国民宅又可分为闽式与粤式,其中闽式影响最大,数量最多。 闽式(主要指闽南)居民建筑对台湾民居建筑的影响,是随着闽人向台迁移而秘然产生的。正如《台闽地区的古迹与历史建筑》一书中“台湾古建筑与闽粤建筑之关系”所指出:“随着移民潮的来临,福建南部闽南  相似文献   

16.
陆琦  郭焕宇 《华中建筑》2009,27(1):256-258
2008年11月21日至11月25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民居会议二十周年庆祝活动是一次交流的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居建筑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传统街村、民居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传统民居特征在新民居新建筑上的运用”,“民居建筑研究和学术活动二十年的成就和经验”等主题展开交流,提出了一些富有创建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7.
泉州传统民居“中西合壁”建筑装饰艺术不仅具有皇室威仪和贵族气派,且融合有海派的动感变化和洋风的繁饰点染,魅力独有。本文就此进行解读,说明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血缘关系是其形成的基础:海外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的影响是其形成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颗印”是昆明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是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从建筑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一颗印”作为住宅空间给人带来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在总结“一颗印”民居建筑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处境的基础上,探讨了“一颗印”传统居住模式与现代昆明生活的适应性,以及“一颗印”式民居的保护继承问题和更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1978年至今,中国地域性建筑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创作高潮,福建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更是异彩纷呈、高潮迭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汲取闽北传统民居元素而形成的“武夷风格“,创造了“嘉庚风格“之后福建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又一个高潮;以彭一刚先生为首的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福建进行的一系列园林建筑创作,极大地促进了福建传统园林现代化的创作;加拿大B H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3号候机楼被誉为适合国情的高技派地域性建筑典范……域外建筑师队伍在新一轮福建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对他们不同创作倾向的分析,揭示建筑师隐藏于作品背后的创作智慧,以启迪人们去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林静  杨建华 《华中建筑》2014,(12):156-161
泉州传统民居红砖墙装饰特点有着独特地域特征与文化涵化现象。该文在泉州遗存的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间涵化,从泉州与海外文化涵化的背景下,分析泉州传统民居红砖墙装饰风格特征,并通过参与《传统特色小城镇住宅——泉州地区》图集外墙装饰编制的工作,试图探索泉州传统红砖墙装饰风格在当代的适应性,以期为泉州红砖区小城镇住宅地域性的延续与创新设计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