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地导弹对面目标毁伤效率仿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研究了地地导弹对面目标毁伤效率的随机仿真。以相对毁伤面积为效率指标,建立了毁伤效率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毁伤效率的仿真方法。本文的研究对战时毁伤效率的评估和作战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模糊数学和概率论知识探讨了地炮对目标毁伤概率住址模拟的方法,包括射击误差仿真模拟、目标特征模拟和目标毁伤(考虑毁伤积累)。另外,为了便于对计算机模拟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本文探讨给出了模拟精度与模拟次数的确定方法。研究表明,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较准确地评定地面火炮对目标的毁伤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标毁伤评估问题是射击效率评定领域一项重要且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内容,由于传统计算条件的限制,评估幅员目标的毁伤情况一直采用较为简化的计算模型.特别对不能观察的目标,传统的目标毁伤评估方法要求发射若干发炮弹,达到基于假设幅员估算的毁伤程度就停止射击,而实际的毁伤情况并不确定.论文运用Markov过程、 Barlow定理,建立了目标平均毁伤时间计算模型,为炮兵指挥员确定射击持续时间评估毁伤效果提供依据和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子母弹对圆柱体目标的毁伤能力,建立了圆柱体目标的毁伤模型.提出了射击目标为圆柱体目标时的毁伤概率的计算方法,利用Monte-Carlo方法建立了圆柱体目标群毁伤概率计算模型,研究了毁伤概率随圆概率偏差、爆炸高度和不同瞄准点等变化的规律,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毁伤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子母弹对圆柱体目标的毁伤效果显著.计算和分析的结果可为战斗部的作战使用和效能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超  王军  郭治 《兵工学报》2011,32(4):508-512
针对机动目标在射击域中的随机滞留时间特性,分析了给定时间内统计滞留时问序列与有效射击的关系,提出一种在给定时间条件下通过求解满足有效射击的滞留时间个数的概率来估计毁伤率的方法.导出已知滞留时间序列分布下毁伤概率表示及近似计算公式.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于评估射击系统在随机射击状态下对机动目标的打击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评定反蛙人火箭炮作战效能,根据反蛙人火箭炮武器系统的特点,通过分析反蛙人杀伤弹的毁伤机理,提出对目标提前点射击和对目标当前点射击的方式,将蛙人目标等效为长方体和圆柱体,建立了不同射击方式下的杀伤目标概率模型,为评定反蛙人火箭炮射击效率提供了方法。通过想定模拟,利用蒙特卡洛法实现了各射击方式下反蛙人火箭炮毁伤概率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目标深度、引信延时、反应时间等因素影响射击效果,仿真结果对于如何运用反蛙人火箭炮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航炮武器对地面装甲目标的毁伤效果,对其涉及的影响因素、射击散布与目标易损性的原理和算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弹性模量对抗弹性能的影响。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航炮射击仿真模型和不同弹性模量组合的三层复合装甲目标等效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平台对航炮攻击地面装甲目标的毁伤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得出弹性模量与装甲目标抗弹性能的关系,为研究航炮武器打击地面装甲目标效能分析提供思路,也为装甲目标的材料选取和配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射击效能,根据舰载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特点,建立了金属风暴武器系统饱和阻拦射击面和毁伤效能计算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例仿真计算,研究了弹丸总数有限情况下的弹丸分布密度、阻拦射击面与毁伤效能之间的关系.实例仿真结果表明,在弹丸总数有限的情况下,目标命中平均弹丸数与必须毁伤命中数相等时,对应的阻拦射击面和弹丸散布密度能使毁伤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9.
徐雷  王桥  金勇杰  马国华 《兵工自动化》2009,28(8):21-22,31
针对炮兵担负的作战任务特点,为提高炮兵在火力打击中的作战效率,从炮兵对集群目标射击后,目标战斗力变化的规律入手,分别对完全失去战斗能力、部分失去战斗能力和恢复战斗能力的目标数量变化规律作具体描述,得到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火力毁伤评估模型,并提出一个较新的火力毁伤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瞄准点选取这一导弹火力运用的核心理论问题,研究并建立了常规导弹武器打击体目标时的瞄准点选择方法。在综合考虑命中概率和引信作用误差的基础上,确定体目标各作用单元的打击概率,根据各功能区功能毁伤程度和功能重要性系数,计算目标整体功能的毁伤,建立基于体目标功能毁伤的瞄准点选取方法,并给出了应用该方法的具体步骤。该方法易于编程实现,是导弹武器系统火力运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动能毁伤弹丸对航天器内部结构的毁伤特性,提出了一种穿透航天器外壳后区域性散布毁伤元的动能毁伤弹丸。根据空间卫星的结构特点设计了多层等效靶板,进行了动能毁伤弹丸撞击多层靶板的验证试验。对试验过程进行有限元动力学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一致性对比,采用该模型研究了不同形状毁伤元的毁伤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动能毁伤弹丸在穿透2 mm厚铝板后弹壳破碎释放毁伤元,且不会穿透最后一层靶板产生额外空间碎片,毁伤方案的可行性较高; 不同形状毁伤元中球形毁伤元毁伤内部结构的效果最好,立方体毁伤元穿透外壳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含能材料形成射流对目标的侵彻深度,设计了一种基于K装药结构的Al/Ni?Cu双层含能药型罩聚能装药结构,其内层罩为无氧铜,外层罩为Al/Ni含能结构材料。分别开展了Al/Ni?Cu双层含能药型罩与Cu?Cu双层药型罩的聚能射流成型X光试验、侵彻钢锭静破甲试验和对典型混凝土靶标的侵彻威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层含能药型罩K装药起爆后可形成连续射流,侵彻的钢靶和混凝土靶中有明显的开坑区形成,但射流对侵彻过程的扩孔作用不明显。Al/Ni?Cu双层含能药型罩可发挥动能和化学反应的联合侵彻毁伤效应,与Cu?Cu罩相比,在靶中形成射流堆积更少,对钢靶的侵彻深度和侵彻体积分别提高了20.1%和23.0%,对混凝土靶的侵彻深度和侵彻体积分别提高了17.2%和45.6%。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聚能战斗部在防空反导中的毁伤效能,介绍等效靶板论证与装药结构设计,给出数值计算方案,并通过AUTODYN软件对3种典型聚能侵彻体以不同角度侵彻等效运动靶板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聚能侵彻体和等效靶板的相对运动影响毁伤效能,存在开坑体积逆向叠加效应,同时聚能射流较易受等效靶板扰动,杆式射流毁伤效果更优,爆炸成型弹丸开口直径更大但穿深不足.  相似文献   

14.
复合材料细观损伤研究方法可以在细观的尺度上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损伤失效进行研究。通过细观尺度上的胞元建立损伤萌生与演化模型,根据细观损伤演化模型确定细观损伤变量,当细观损伤变量达到阀值时可预报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疲劳寿命等宏观性能。细观损伤有限元分析已成为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的重要手段,可以用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为了更好的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对复合材料细观损伤研究进展情况从理论研究和有限元研究两方面做了一个回顾和梳理。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目前的空间轨道目标,与飞机相比,对空间轨道目标在工作环境、典型结构、飞行原理、毁伤机理,目标的防护特性、隐蔽性机动性上进行了易损特性分析,提出了单枚破片对双层靶板的破坏类型,包括局部穿孔破坏和撕裂破坏类型,提出了其对应的毁伤模型,进一步得到了单枚破片碰撞双层板结构的毁伤概率.该文的研究对加强我国的空间防御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中建立了评定弹药战斗部效力的毁伤场理论,并提出了等毁伤曲面、毁伤梯度、毁伤势、毁伤算子等相关概念。毁伤场理论的建立将改变传统弹药战斗部效力评定的方式,将弹药战斗部效力评定和目标毁伤问题引入到三维空间场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导弹弹着点的散布规律以及破片毁伤目标的能力进行分析,在一定的毁伤准则下建立了舰空导弹反导毁伤概率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了影响舰空导弹毁伤概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可控离散杆式破片的可控原理,并针对可控离散杆式破片的两种破坏机制进行了毁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飞行半径内,可控离散杆式破片能够以相似的角度平行排布,对目标进行类似”切割”效果的破坏,造成目标的结构毁伤;功能毁伤方式要求破片的速度较高,一般较难达到。  相似文献   

19.
全封闭舱内爆炸载荷作用下薄板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成  孔祥韶  周沪  徐维铮  吴卫国 《兵工学报》2018,39(8):1582-1589
在内爆炸载荷作用下,舱室内部长时程准静态压力载荷会对结构极限变形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其结构响应与敞开环境空爆下的情况有较大区别。计算分析了方形薄板在内爆炸载荷作用下动态响应,基于薄板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规律,提出了用于评估结构在内爆炸载荷作用下极限变形的无量纲损伤数。该无量纲损伤数考虑了舱室体积、炸药能量、结构几何尺寸及屈服强度等因素对内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变形响应特性的影响。薄板变形的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极限变形与板厚比和无量纲损伤数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可通过拟合获得舱内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极限变形的快速预报经验公式。提出的无量纲损伤数考虑了板大变形响应过程中的中面膜力效应和板厚影响,更加适合于分析薄板在内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塑性大挠度变形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