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果味活菌乳酸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新鲜牛乳为原料,在发酵酸奶的基础上,加入稳定剂、蜂蜜、香精、糖类等,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配方、技术参数和产品的质量指标,得到一种营养、风味独特的果味活菌乳酸饮料。 相似文献
3.
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分析仪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市售活菌饮料为研究对象,进行饮料中乳酸菌活菌数的快速定量检测。对活菌饮料的原始光谱分别进行Savitzky-Golay(SG)平滑结合一阶求导(FD)、多元散射校正(MSC)及正交信号校正(OSC)预处理,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乳酸菌活菌数定量预测模型,并对最优模型进行优化与外部验证。结果表明:对于活菌饮料中乳酸菌活菌数,采用OSC预处理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建立的PLS模型效果最好。利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法(CARS)进行波长筛选与模型的优化,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为0.9974,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为0.0211,验证集相关系数(Rp)为0.9837,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508。利用未参与建模的市售样品对优化后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预测值相关系数为0.9068,均方根误差为0.0108。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活菌饮料中乳酸菌数活菌数,为活菌饮料生产销售流通中的质量监测提供一种快捷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活性乳酸菌饮料是一种含有活乳酸菌的发酵乳饮料,在饮料市场中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本实验以4种市售活性乳酸菌饮料为研究对象,检验其乳酸菌活菌数符合度和不同保藏温度对活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品牌的乳酸菌饮料的活菌数均达到其宣传数,不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在保藏温度为20℃时,4种品牌乳饮料的活菌数含量均为0,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保藏温度为4℃时,4种品牌饮料中B乳酸菌活菌数最多,且远大于D品牌,与其他品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消费者购买活性乳酸菌饮料时,挑选在保质期内的低温保藏产品,并在未饮用前放置于低温冷藏。 相似文献
5.
6.
乳酸菌活菌制剂及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对乳酸菌的应用由来已久,真正产生浓厚兴趣的还是本世纪的事。本世纪初,俄国微生物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MeyHNkoB教授,在考察和研究了保加利亚一带长寿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后得出结论:这一代人长寿的原因是与它们长期饮用酸奶有关,从而发表了著名的“长寿说”。该学说曾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其后人们证实保加利亚人在30年代死亡率高于德、法等国,从而动摇了这一学说,直到60年代德国科学家Haenel和日本 相似文献
7.
探索了获取高活菌数的发酵乳饮料的发酵条件.以温度、营养、接种量为试验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考察以上3因素在乳酸菌乳饮料发酵过程中对试验指标乳酸菌数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对试验结果影响极显著(P<0.01),营养浓度影响显著(P<0.05),接种量影响不显著(P>0.05).进一步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高活菌数的乳饮料的最优化发酵工艺组合为发酵温度29 ℃,奶粉加入量(营养浓度)10 g/dL,接种体积分数5%. 相似文献
8.
活性乳酸菌功能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乳酸菌乳饮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兼营养、保健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乳饮料,产品中含有大量的活性乳酸菌,具有助消化和调整胃肠功能等功效。研究以发酵酸奶为主要原料,通过正交实验筛选最优配方,其结果为:酸奶含量为35%,蔗糖用量9%,酸奶香精用量为0.4%,薄荷香精用量为0.035%。酸果奶稳定剂0.25%,果胶0.1%;产品酸度70~75oT;通过分析检测,产品活乳酸菌数为4.1×106cfu/mL。产品符合国家质量卫生标准,且香甜爽口,组织细腻、均匀。 相似文献
9.
活性乳酸菌乳饮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兼营养、保健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乳饮料,产品中含有大量的活性乳酸菌,具有助消化和调整胃肠功能等功效。研究以发酵酸奶为主要原料,通过正交实验筛选最优配方,其结果为酸奶含量为35%、蔗糖用量9%、酸奶香精用量为0.4%、薄荷香精用量为0.035%。酸果奶稳定剂0.25%,果胶0.1%;产品酸度70~75°T;通过分析检测,产品活乳酸菌数为4.1×106cfu/mL。产品符合国家质量卫生标准,且香甜爽口,组织细腻、均匀。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大豆蛋白乳酸菌饮料的工艺条件,通过优化磨浆工艺和酶解工艺,改善大豆蛋白乳酸菌饮料风味,并提高储藏期乳酸活菌数,从而提升大豆蛋白乳酸菌饮料的品质。结果表明,将大豆在0.03%柠檬酸溶液中煮沸5 min,然后于37℃浸泡4 h,磨浆过滤得到豆浆;豆浆进一步采用0.5%木瓜蛋白酶于55℃酶解4 h,然后于90℃保持10 min灭酶;酶解后的豆浆接种乳酸菌,发酵5 h制备发酵基料。以此发酵基料制备活性乳酸菌饮料风味较好,没有明显的豆腥味或其他不良风味,含有丰富的大豆肽,于4℃储藏30 d后的乳酸菌活菌数大于108cfu/mL。 相似文献
11.
活乳酸菌乳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简单介绍了发酵型的活乳酸菌乳饮料的生产方法及功效,以及它与调酸型乳饮料的比较;通过对原材料--脱脂乳粉的种类、标准、热处理;葡萄糖、接种量的多少;乳酸菌的培养条件;均质;分销等方面的阐述,了解发酵型活乳酸菌乳饮料发酵的条件及影响其质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四种常见乳酸菌对活菌型发酵大豆复合蛋白饮料中脲酶的影响。将罗伊氏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嗜热链球菌以不同配比分别接种到不含脲酶的豆乳基中,在37℃条件下培养8 h,并分别在4℃、25℃下贮藏3周,检测不同菌种发酵的样品在发酵和贮藏过程中的活菌数和脲酶(定性和定量)。研究表明,无论是单菌还是组合菌发酵,均可产生脲酶,脲酶定性为弱阳性,脲酶活性最高不超过0.020 U/g。其中,单菌发酵样品中的脲酶活性与活菌数呈正相关,但其脲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组合菌发酵样品中的初始脲酶活性有显著性差异,而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其脲酶活性逐渐由差异性显著(p0.05)转变为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4℃、25℃贮藏过程中,样品中的脲酶活性伴随活菌数的降低而逐渐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13.
果味型麦芽汁乳酸菌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通过乳酸菌发酵麦芽汁,再同果汁进行调配,研制出一种不同于啤酒的全新麦芽汁饮料。通过试验确定了发酵工艺参数,以及果汁和发酵麦芽汁的配比,并确定了产品的牛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4.
造成果味饮料酸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itrovum Hucker et Pederson)的污染,本文报告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经过取样培养的明串珠菌研究的初步结果。1989年夏季,省内一些饮料产品连续出现污染,造成经济损失、我们先后从工厂和市场取8种碳酸型果味饮料,在特定细菌培养基上取样培养,呈现典型菌落,经过高倍显微镜和电于显微镜检查发现明串珠菌污染是共有特征,明串珠菌污染是引起果味饮料酸败的主要原因,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以高甲氧基果胶为稳定剂,采用不同的添加量及不同的均质工艺,制备活菌型乳酸菌饮料,并研究不同均质工艺对活性乳酸菌饮料稳定性及口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胶添加量为0.3%,采用二次无菌均质工艺制成的活性乳酸菌饮料黏度、口感符合要求,在保质期内乳酸菌活菌数大于108 cfu/m L,状态稳定,无蛋白质沉淀和乳清析出。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本文研究了保健型果味乳酸菌饮料的加工方法.该产品在酸奶制作的基础上,添加低聚果糖、膳食纤维等配料并调酸,经杀菌、冷却成成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