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筑与环境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跃时代,使具有三十余载教龄的我深感教育的历史重任。为人师者务必要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方能提高教育质量。 祖国改革开放的七彩年代,给了我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机,建筑界同仁得以在建筑创作海洋中畅泳。每一项创作都有五味,都会留下点遗憾,然而工作的总和是“满足”,因每项创作都实现了自己的一些新的设想,都属社会所接受并得到良好反响。 建筑及其环境鱼水相依,在我们的创作项目中尽力兼容。建筑环境有着极其广阔的创作天地。今天的建筑环境创作其难度大在于起点高,要使建筑环境具有特色,要自如地掌握建筑的使用功能,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强化建筑环境的地方特性。建筑与环境创作同步容易接近这深度。 本文数则建筑环境实例是近十年来建筑环境创作的部分纪实,它是我们建筑与环境创作共生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文章记录和整理了两位生于50年代的建筑师梅洪元和刘谞的对谈,两位建筑师围绕时代烙印、建筑教育、建筑思想等话题,特别就共同关注的建筑的地域性、他们长期实践所在的地域文化等问题展开谈论,反映了建筑师个人的思想与实践发展变化脉络。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的建筑与景观是存在于城市的各个区域中的,它们所需要的是交流和渗透,而不是强制性的拼凑。进入21世纪,我国许多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街区改造,兴建了许多风格、造型独特的建筑和景观,但是当人们真正生活在这些新型建筑与环境中,才发现它们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它们的组合不协调统一,失去了人文特色和生态性。然而对建筑与景观的设计统一性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的去服务人们,让人们在欣赏这些新型建筑与景观的同时,感  相似文献   

4.
正周恺与相融·共生设计理论周恺作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求学于改革开放伊始那一批实践建筑师中的一员,对其建筑思想和作品的解读或许脱离不开时代的语境,从儿时影响、求学过程、留德经历等角度阐发1;或集中于民营事务所华汇的背景,探究其设计与经营之路2;更多则针对某一作品,从概念、形式、技法等层面剖析3。周恺本人也通过书面文字,对设计历程进行了深入探讨4。  相似文献   

5.
建筑创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积淀、继承、沿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有历史延革的积淀,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式,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各种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各种社会需求、各种思想意识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无时不在制约、影响着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1)
<正>现代的建筑与景观是存在于城市的各个区域中的,它们所需要的是交流和渗透,而不是强制性的拼凑。进入21世纪,我国许多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街区改造,兴建了许多风格、造型独特的建筑和景观,但是当人们真正生活在这些新型建筑与环境中,才发现它们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它们的组合不协调统一,失去了人文特色和生态性。然而对建筑与景观的设计统一性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的去服务人们,让人们在欣赏这些新型建筑与景观的同时,感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改革开放的大势下,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建筑设计面临激烈的竞争局面。作为设计成果的建筑作品其实质是建筑师参与人类社会生活、参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交融的载体。设计方案随着市场的争夺,现在有一种倾向,把立面造型摆到几乎是第一的位置,甚至不惜牺牲平面的使用与功能、不顾环境,令人不惑的是作为投资者的业主,为了竪立自身产业的惊人形象,也往往要求建筑师这样做。 作为载体的建筑作品,其本质不只是在立面造型的美丑上,虽然这一点很重要。时下,美观、实用、经济仍是建筑设计的原则取向。在工作中,我努力寻求三者的最佳结合点作为设计的最终结局。 下面就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共生,结合深圳机场蓝天大厦和深圳龙岗统建办公楼两个工程设计谈些体会,与大家交流。 深圳机场蓝天大厦 其构思在于为这一全国发展最快并已制订出每年8000万人次吞吐量远景规划的国际机场提供一座国际性、开放性、公共性的办公楼,并设置可自由分割的景观办公空间,同时提供愉悦、明快、生动的公共  相似文献   

8.
正重庆科技馆为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十大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之一,2009年9月9日建成开馆。重庆科技馆外观采用石材与玻璃两种材质。外墙石材使用多种颜色交叉重叠,像坚硬的岩石,隐喻"山";占整个外墙的60%、近10000平方米的玻璃幕墙则清澈通透,隐喻"水"。石材的棱角分明、玻璃的透明如水,恰到好处地彰显出重庆"山水之城"的特征。重庆科技馆分为A区和B区。A区建筑最高处约为57米,最低24米,从空中鸟瞰如同一个巨大的"扇形水晶宫",造型大气恢宏。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对比,详细研究了苏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筑节能工艺,分析了其设计中体现的节能、技术与形式等,研究了其对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积极有益的启示,探究了现代材料、节能技术等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以寻求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马玉玲 《建筑》2010,(8):94-94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特征,保持、延续和拓展居住文化传统,真正实现居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共融、共生。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现有经济发展背景下迎来了新的生活模式。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空前满足时,会投入时间和精力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旅游业应运而生,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旅游区建筑整体规划与人流吸引力密切相关,建筑是景区不可或缺的硬件设施,其作为文化、生态载体能够展示旅游特色,并且具备旅游接待、景区管理等综合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建筑设计行为为界,该文将建筑环境分成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的原生环境和经过设计和建造后,建筑将要长期与之共存的共生环境。一个建筑及其共生环境又是成为相近的未来的建筑的原生环境。原生环境作为建筑文化脉络的可视载体,可成为引导建筑师设计构思的重要源泉。文章通过设计实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3.
《门窗》2014,(11)
体育建筑造型新颖、体量庞大,往往会与有限的场地空间产生校为突出的矛盾,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对体育建筑采用整体下沉式布局、渐沉收敛的建筑形体以及利用台地、护坡及裙房等多种手段加以处理,以实现体育建筑与场地环境的谐调;再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角度分析体育建筑与场地环境的和谐共生,并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4.
杜松 《建筑创作》2001,(3):27-31
结合海南博鳌金海岸大酒店工程设计,强调在滨海旅游酒店设计中应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寻求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充分利用,突出滨海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来到澳大利亚,最大的感觉就是这里的建筑好像就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澳洲气候温和,开发历史较短,地广人稀,自然环境秀美是世人皆知的,但来到澳大利亚参观后,感受最深的却是澳洲建筑与环境的共生,整个澳洲就像一片“生长”着的沃土,建筑、人、自然好像从来都在这里,从来都在一片天地下共同生长着。澳洲人对自然和环境的热爱,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一样,造就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也孕育了澳洲今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6.
17.
UED:您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怀,请问您是何时开始新的建筑探索的?山本理显:在开始设计工作前,我曾调查过如地中海周边、中美和南美、中东和近东、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住宅.我所关注的中心是住宅和住宅集合之间的关系.而我之所以常常思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而非建筑个体,也是由于那样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文化建筑的创作除满足功能、经济、技术等要求之外,首要的就是主题和环境的构思。笔者结合几项文化建筑的工程设计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主题构思和环境表现使建筑作品达到思想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9.
如何处理寒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寒地建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文章试图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寒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设计研究框架与方法体系,并从寒地建筑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共生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主要研究内容,从共生的视角为解决寒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提供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20.
结合海南博鳌金海岸大酒店工程设计,强调在滨海旅游酒店设计中应寻 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寻求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充分利用,突出滨海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