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拼贴城市》和《建筑与乌托邦》的解读,对比了柯林·罗和塔夫里1对建筑与城市乌托邦的批判,进而分析了其不同的思想背景,并以福柯的异托邦概念解读他们对建筑与城市乌托邦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出其中自由主义的“拼贴”手法和马克思主义的面向社会现实的实践态度,对当代城市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自1920-1950年内现代主义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筑以及城市规划的影响,对于理想的社会主义城市模式的追求,以及对此后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影响.意识形态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现代主义在社会主义世界的失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论述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冬日午后,天空很美。几缕银色的云带划过湛蓝的天空,空气中弥漫着阳光的味道。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我们一行,穿过机场高速辅路的杨树林,来到五环外的一座灰白色的建筑前。  相似文献   

4.
施水清  许浩 《山西建筑》2010,36(22):28-29
通过对中西文化中的桃源和乌托邦原型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者在各自的城市和社会实践中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吸收更新是当代学者需要研究的问题,认为桃源理念应赋予新的内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美好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5.
法国导演塔蒂的电影代表作《游戏时间》(Playtime)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图景:在一座虚构的现代主义乌托邦城市里,主人公拉开全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的玻璃大门,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圣心教堂等巴黎城市的地标渐次映射其上,刺穿了这个有"塔蒂城"之称的现代乌托邦的纯净意象建构,将人们拉回法国文化的现实之中。  相似文献   

6.
董屹  平刚 《时代建筑》2011,(2):154-159
文章重新审视了DC国际设计价值观的发展,体现出设计价值观形成到输出的转变过程。"从DC到CD",从字面上可以看作为文字游戏,但是潜在地暗示了设计重心的转移——从设计在中国到中国式设计。这一设计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对于DC国际来说关乎集体愿景、发展战略和设计导向。  相似文献   

7.
王辉 《建筑师》2018,(2):96-101
建筑设计的趋势在不断变化,在混沌与多元的当代西方社会条件之下,有关社会、技术、空间、身体等多维度的综合使得建筑设计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时代精神。在经验与试验、本质与外延多个层面游走的建筑师试图通过各种探索来丰富建筑与城市空间体验,在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状况的同时描绘了一幅多维度的当代空间图景。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一空间图景背后的思维与审美特征,试图以此对西方建筑设计的当代性进行解读与剖析。  相似文献   

8.
黄忠免 《广西城镇建设》2011,(10):I0003-I0003,1-5
上海世博会后,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口号的大肆渲染下,理想城市在中国悄然变成一个热门的词语.追溯以往,理想城市并不算什么新名词。在历史上,它有一个更为我们熟知的名字:乌托邦。从东方到西方,从老子的寡国小民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中国士大夫的桃花源到今日之巴西利亚,从哲人到作家,从建筑师到官员……  相似文献   

9.
<正>公元421年,陶渊明写下中国文化史上脍炙人口的著作《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画: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公元1793年,大清国的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通商要求,并做出了一个令今人视为愚蠢至极的答复,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道:"一叶知秋"。叶,或为妨碍知性的壁垒,或为以小观大之途径。叶未必小,山未必大;叶未必浅,秋未必深。叶缀山,山环城,城颐人,人养心,心如叶。赏"叶",观"山","品"居,"鉴"城。是曰:"叶山品鉴"。  相似文献   

11.
周榕 《世界建筑》2014,(3):74-81
本文通过评述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在宜兰的在地建筑实践,分析在地概念的多义复合性,指出黄声远基于在地理念的陪伴式设计具有容地结构、因缘和合、在地呈现等三大反乌托邦特征。经由关爱生命、体悟生活、涵养生态这3条工作主线,揭示出黄声远陪伴式建筑观的独特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对理想社会和城市的想象。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霍华德的花园城市,从老子的寡国小民到陶渊明的世外桃花源,理想城市或乌托邦的存在,其意义或正是给城市以想象力,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3.
家育苑幼儿园位于北京朝阳区建外SOHO西区高楼耸立的现代建筑群中,由身为一工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同时也是家育苑的创办者KarynRobarts以及一工设计团队精心设计完成。  相似文献   

14.
“社会凝结器”是俄国十月革命以来最有启发性的先锋派的重要建筑理念之一。在它形成过程中,包含社会经济、物质基础与建筑乌托邦畅想的紧密联合,以及具体的建筑空间的实现,如公共住宅、工人俱乐部、城市微社区规划等不同尺度的空间尝试。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凝结器”这一理念进行系统的梳理、广泛的研究及审视,阐述它对西方的广泛影响,揭示其作为21世纪激发建筑思想再创造与实践源泉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一 《规划师》2006,22(1):5-8
城市设计具有同一般意义上的设计一样的本质属性,体现在设计成果的未来不确定性、价值属性的多元化、设计的创作性及乌托邦定势等方面.作为一种塑造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具体万法,城市设计应当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正>阐述异托邦理论,进而探讨当今健康养老社区设计理念;并结合项目实践,提出城市健康养老综合体和全龄健康颐养社区两种新的健康养老社区设计解决方案。1何谓异托邦米歇尔·福柯在1964年提出了异托邦的概念:在所有文化中,在所有文明中,都存在着这样一些真实的场所、有效的场所,它们被书写入社会体制自身内,它们是一种反位所的场所,它们是被实际实现了的乌托邦,在这些场所中,真实的  相似文献   

17.
欲望的教育公社设计、乌托邦与第三世界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端芳 《时代建筑》2007,2(5):22-27
文章通过回顾在1958~1960年间的人民公社设计,探索第三世界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现代性的乌托邦化。在人民公社运动中,伴随着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建筑师和规划师在农村大胆尝试现代主义设计。同时,运动也带来了人们欲求方面的变化,对现代性的乌托邦化促进了剧烈变革必然涉及的对新的欲望对象和欲望主体的塑造。通过分析人民公社时期空想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复杂关系,文章认为此次运动加剧了中国现代性中最具悲剧性的一些矛盾。公社运动的失败导致了中国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产业转型过程中,那些面临废弃的老旧工业建筑仍然承载着多种文化价值。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适当改造,使之转化为价值不菲的艺术空间,已经成为一种育效且有益的保护、发展方式。在工业建筑的艺术化转型过程中,依托独特的空间、结构和配套设施,伴随着明显的身份蜕变,多个艺术乌托邦在原工业空间内逐渐成形,一个全新的价值图景逐渐浮现。然而,这一价值图景中也隐藏着不少问题,亟待业界人士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夏铸九 《新建筑》2007,3(1):11-15
有的未来学者认为,在网络社会里,图书馆会被网络取代,虚拟的资料搜寻系统将取代书籍与图书馆的功能与形式。为此讨论了网络社会的大学图书馆角色、应变及其在大学校园规划中新的可能性。进一步,针对网络社会中虚拟的符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有了新的生命,而借取一个有意思的理论概念——异质地方(异托邦),扩充我们对大学图书馆的想像,作为建筑设计者与图书馆工作者之间能共享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李慧希  尹航 《中国园林》2013,29(1):91-94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进行有关乌托邦的各种实践,而建筑师、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们则在为乌托邦寻找一个真正可以依附的空间环境。园林正是这种实践的产物。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园林,是一个具有中国地方特性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由古到今都不曾过时的地域化的梦想。试图通过对文人园林的相关研究,来阐释人文与自然关系的变革,以构筑第三自然的理念,让人类的各种行为都能与环境潜能协同起来,为现代的乌托邦的世界营造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