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遥感与GIS的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河北省阜平县、武邑县 ,福建省清流县、惠安县作为研究区 ,利用 2 0 0 0年 TM遥感图像 ,通过解译、判读得到景观结构矢量图 ,然后利用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的差异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 ,平原地区平均面积不到 2 0 hm2 ,山区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低于 10 hm2。农村居民点距离较近 ,山区农村居民点平均距离小于 2 .5 km,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距离小于 0 .4 hm。农村居民点规模小 ,分布零散 ,适应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节约居民点用地 ,应采取加快城镇及中心村发展的方针 ,促进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与GIS析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光进 《遥感信息》2002,(4):31-34,69
以河北省阜平县、武邑县,福建省清流县、惠安县作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TM遥感图像,通过解译、判读得到景观结构矢量图,然后利用生态学数量方法分析了研究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的差异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平原地区平均面积不到20hm^2,山区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低于10hm^2。农村居民点距离较近,山区农村居民平均距离小于2.5km,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距离小于04.hm。农村居点规模小,分布零散,适应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节约居民点用地,应采取加快城镇及中心村发展的方针,促进农村居民点布置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空间距离、边权演化、节点规模等因素在复杂网络演化过程中的共同作用,借助空间引力模型,采用基尼系数的统计方法,综合分析这三种因素对网络拓扑结构异质性的影响作用。数值仿真研究表明,空间距离、边权演化作用并不改变网络结构的无标度性;演化过程中节点规模的分布同时受空间距离、边权演化因素影响;网络连边距离分布符合幂律函数,其中幂指数与空间距离因素相关,而与边权演化因素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薄建平 《网友世界》2014,(17):161-161
农村社区是以村落为居住和社会活动的地域范围、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组成的区域社会共同体。农村社区最典型的是村落社区。农村社区建设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大拓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本文就农村社区建设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土地利用地形梯度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见  张艳  谭靖  王孟和 《遥感信息》2016,(4):108-115
针对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基于非空间属性数据库的数据研究方法在空间位置和形象思维方面的不足,综合分析高程、坡度等多重因素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方法。以安徽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探讨了安徽省2000~2010年,不同地形条件下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地学信息图谱理论,通过等间距(Equal Interval)分类方法,计算土地利用图谱类型的地形梯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010年,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由2000年的26 270.67km2增加到2010年的38 996.49km2,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增加幅度较大,破碎度也随之加重。前期变化型的优势分布区是地形位等级1~2级,后期变化型的分布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持续变化型的分布指数变化呈现波动起伏的曲线,稳定型分布指数在1~6级呈现减小趋势,在6~10级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家畜的空间分布对于粮食安全、农业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估和人畜共患病的研究等方面至关重要。选取甘肃省作为典型研究区,以羊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构建了融合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家畜分布网格化估算模型,获得甘肃省1 km×1 km尺度上羊的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家畜分布网格化估算模型,结合了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的优势,可以较准确地估算1 km×1 km尺度上家畜的空间分布情况,估算结果与统计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R)达到0.88,均方根误差(RMSE)为0.24,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为15.1%。甘肃省的羊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戈壁区、甘南高原草原草甸区、黄土高原丘陵区的西南部以及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北部。对羊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依次是:耕地百分比、海拔、地表温度和坡度。  相似文献   

7.
植被覆盖状况是决定大城市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状况尚不清晰,需结合遥感数据进行分析。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影像获取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计算移动窗口内植被覆盖度的均值和标准差,将其分别作为表征局部植被覆盖水平和植被覆盖度异质性的指标,采用Mann-Kendall检验识别均值和标准差具有显著变化趋势的窗口,并使用Sen’s Slope估算变化梯度,进而分析北京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1984~2014年间:①植被覆盖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与西部和北部山区,而在市中心外“东北、东、东南、南、西南”方向的近郊分布有大量植被覆盖水平显著下降的区域;②植被覆盖度异质性呈显著上升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呈显著下降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  相似文献   

8.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载体,及时准确地获取耕地非农化信息,对于耕地资源管理和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福州市近30 a耕地非农化变化规律,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和随机森林方法,利用多时相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了福州市1989、2000、2010和2019年耕地空间分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地转移矩阵、网格单元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福州市耕地非农化的重要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基于GEE平台的随机森林方法可有效提取南方多云多雨地区的耕地信息,土地利用分类总体精度高于90%,Kappa系数大于0.85;(2)福州市耕地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东多西少,耕地面积随时间推移不断减少,耕地非农化呈现“快—慢—平”的特征。耕地非农化主要发生在高程100 m和坡度10°以下区域,耕地非农化类型主要为园林地和建设用地,其中西部地区主要为园林地,中东部地区为建设用地;(3)耕地非农化是由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耕地非农化的先决条件,城镇化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率是导致耕地非农化主要驱动因素,其中城镇化增长率和第一产业比重增长率是...  相似文献   

9.
基于Landsat8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山地地表温度地形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温度是影响地表能量收支平衡的重要参量,能够综合反演地表的水热交换过程。虽然当前在基于地表温度开展全球或者区域尺度的地表能量平衡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的进展,但是面向山地区域尺度的类似研究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为分析山地复杂地形对山地地表温度时空分布的影响规律,基于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8热红外数据,以我国西南典型山地为研究对象,定量反演该区域的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状况,结合SRTM90DEM数据,选择从海拔、坡度和坡向3个关键地形因子角度分析山地地表温度的地形效应特征。结果发现:山地地表温度随地形因子均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变化特征。总体而言,地表温度均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在坡向方面,南坡的温度相比北坡的温度要高。在地形效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开展1km空间尺度地形和地表温度的空间统计分析发现,山地1km尺度下地表温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且其影响不可忽略。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山地地表水热过程遥感动态监测需高空间分辨率地表温度作为数据支持,以准确描述山地地形因素对地表能量交换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摸清竹资源的地形分异特征,对制定区域的竹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顺昌县为例,在GIS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结合遥感数据成图与地形因子叠加分析,对竹林分布及动态变化的地形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竹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 m以下,400~800 m区域竹林面积最大,在海拔800 m以下随着海拔的升高,竹林面积逐渐增大,在海拔800 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竹林面积逐渐减少;②竹林集中分布在坡度6~25°区域,并且主要分布在半阳坡和半阴坡;③从1988~2007年间顺昌县竹林面积呈快速增长态势,净增加面积为1 6811.48 hm2;增加、减少和未变3种变化类型中,增加和未变的竹林面积随地形的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减少的竹林面积随着海拔升高逐渐减少,随着坡度的变化先升高后减少,并且在各个坡向上变化不大。研究成果反映了自然与人为驱动力对顺昌县竹林面积的动态变化的影响,为该县竹林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植被覆盖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南自1988年建省以来迅速发展,导致海南岛植被覆盖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揭示海南本岛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以及为海南本岛进一步制定合理的生态环保策略提供依据,基于1988、1998、2008、2017和2020年Landsat-TM/OLI多光谱影像,以海南本岛为研究区域,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提取,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海南本岛近30a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并结合30 m_DEM获取的海、坡度和坡向数据,来进一步探讨海南本岛植被覆盖度在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1988~2020年海南岛平均植被覆盖度介于0.58~0.88之间,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②海南岛高植被覆盖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中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低植被覆盖主要出现在居住区、沿海地区等人为干扰因素较高的地区;③海南岛各等级植被覆盖均随海拔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在海拔小于100 m的区域分布面积最大;坡度为0~5°时植被覆盖面积达到最大值,随着坡度的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呈减少趋势;各等级植被覆盖在阴坡和阳坡的分布面积变化差异不大,主要以高植被覆盖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12.
森林在生态系统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提供清洁空气、保护生物栖息地以及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全球森林变化数据集(Global Forest Change,GFC)每年以30 m的高空间分辨率绘制森林覆盖变化图,成为监测森林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的有效工具。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基于GFC产品,结合线性回归方法和空间自相关理论对西南地区2001~2019年森林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19 a来,西南地区森林损失面积为375.27万hm2,以2008年为拐点,2008年之前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在此之后波动下降,损失主要集中分布在广西、贵州东南和云南南部地区;森林损失与地形分析的关系表明损失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下、坡度小于40°的区域,并逐渐向海拔更低坡度更缓的地方转移;森林损失面积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2001~2019年来Moran’s I 指数均为正,平均值为0.406,空间高值聚集在广西和贵州南部,低值聚集在重庆、四川和云南北部;政策因素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活动和农业扩张是影响损失现象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今后制定森林保护和管理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森林损失现象,研究结果可以为森林监测和保护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布局是优化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推动力,也将加速城市空间更新。研究采用多源数据信息的内业解译与外业调研相结合的空间判定方案,基于城市空间的规模特征、职能属性、集聚模式等“三位一体”综合视阈下精细刻画轨道交通站域的城市空间演替轨迹与更新模式,研究发现:①城市中心区域型、高密度居住型、商服型站点的城市功能规模呈显著的缩减特征;②随着城市空间演替其职能属性主导化趋势显著,尤以高效益的餐饮娱乐、商务服务业态为主要功能构成;③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城市功能呈集聚分布模式。鉴于此,面向SDG11的现实发展要求,提出我国轨道交通站域的城市空间更新应立足于回应可持续发展时代要求,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站域空间规划;对标站域环境,构建“主导功能+混合用途”的空间可持续发展模式;精细考量功能集聚特征,激发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持续发展活力等更新策略,以期为我国相继进入不同轨道交通发展阶段的站域空间更新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82~2000年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82~2000年8km NOAA-AVHRR数据,采用均值法、差值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模拟法,分析了中国黄淮海地区植被的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模拟了年NDVI均值的变化趋势,并对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相对80年代初平均NDVI值增加了近0.03。从空间分布上看,大部分地区NDVI都呈增加的趋势,其中NDVI极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的西北部和西部、河南的东部、河北的北部及江苏的北部地区,F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99%。NDVI呈减少趋势的地区很少,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西中部。各植被类型的NDVI在年内的变化呈很强的季节性,年际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形式,已成为农业创新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其 对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城市消费市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辽宁省 休闲农业逐渐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开始重视品牌建设,类型逐步增加,但缺乏整体规划,项目建设雷同,缺乏创新;没有突出文化 理念;项目运营缺乏产品设计;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因此,辽宁省休闲农业必须走出适合辽宁省地域特点的发展模 式,如建设连片整合优化农家乐模式;突出文化内涵,打造“文化+ 精品农园”发展模式;开发“农民+ 市民”认养合作模式;变淡季 为特色季,推行冬季产业带动模式。  相似文献   

16.
鉴于很少有系统探究夜间灯光与城市规模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以夜间灯光指数表征城市规模的评估方法,采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对2013—2018年兰西城市群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兰西城市群城市规模整体增长明显,形成了以兰州、西宁2座城市为中心的两极空间格局,城市规模核密度集中连片程度不断增强,且兰州市附近的城市规模核密度形态由东西向转变为南北向;2)兰西城市群城市规模重心均位于甘肃境内,重心移动整体上以西北方向为主,2017年城市规模重心迁移距离最大,城市规模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方向格局,且在主次方向上都发生了分散现象,表明兰西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规模差异在进一步拉大;3)兰西城市群城市规模存在正向空间分布特征,但空间聚集性不断减弱,冷热点空间格局呈现出热点区域不断降低,冷点区域相对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生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状况,在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40 a来,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引发了自然生境破碎化、生态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等系列问题。生境质量是反映生物多样性状况与局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探讨区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京津冀地区1980~2020年(每隔10 a)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研究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了研究区不同时点的生境质量并探究了其时空演变特征,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等因素对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生境质量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差异明显。研究时段内东部沿海地区以及西部山区生境质量提升明显,而北京、天津以及南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生境质量持续降低。(2)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地形位指数对生境质量指数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生境质量变化与建设用地面积、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呈负相关关系,与地形坡度、降水、气温等自然...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对地形响应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利用趋势线模拟和Hurst指数等方法研究了2000-2015年黑河流域植被覆盖在地形上的分布规律和演化趋势,结果显示:1)植被覆盖随经度由西向东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纬度增加亦呈先增后减趋势,在99°E~101°E经度带和37.4°N~38.5°N纬度带分布最广;2)植被覆盖在海拔1 500 m左右面积最大,在北坡向及坡度为0°~5°的平坦区域植被长势较好;3)近16年,植被NDV1年均值空间变化总体呈稳中向好的趋势,在1 000~1 500 m低海拔区植被变化明显,与人类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在北坡和东北坡植被显著变化,不同坡度变化不明显;4)Hurst指数分析显示未来该区的植被覆盖存在一定的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19.
传统复杂网络演化模型在网络拓扑结构与边权演化的机制设计中,未考虑网络流对于输运网络演化的驱动作用。引入网络流的动态驱动机制,分析网络流的规模增长、空间距离的制约与最短路径的配流策略三种因素,在输运网络的演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发现这三种因素并不足以改变复杂网络的无标度性;基于最短路径的配流机制是网络流分布不均的关键影响因素;空间距离抑制作用对于网络相配性具有关键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00年至2016年产出的空间地球科学论文成果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和可视化分析,评估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区域和代表性国家在空间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产出规模、学术影响和优势学科,有助于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空间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实力、优势学科和发展潜力;剖析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区域和代表性国家科研合作特征和演变态势,包括国际合作、“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区域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合作等,追踪合作热点,挖掘合作亮点,希望能为我国在空间地球科学领域制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战略、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研究提供计量分析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