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尿素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流变性进行了测定,得出了不同条件下的非牛顿指数、结构黏度指数等流变学参数及其变化趋势。尿素法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初步判定尿素法改性大豆分离蛋白适用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龙慧  李祎  朱叶力  滕建文  夏宁 《食品科学》2022,43(16):160-168
研究银耳多糖(Tremella fuciformis polysaccharide,TFP)与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相互作用,利用浊度、纳米粒度仪、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流变仪、荧光光谱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对TFP与SPI的复合凝聚过程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H值、SPI与TFP质量比和盐离子浓度对凝聚体的形成影响较大,当SPI∶TFP>1时,与复合物形成相关的关键pH值(pHc和pHφ1)向高pH值方向移动。当SPI∶TFP<1时,pHφ1向低pH值方向移动。随着体系中TFP比例的增大,浊度的最大吸收峰逐渐降低(pHopt逐渐减小)。当SPI∶TFP=1∶1时,两者在pH 3.0处的相互作用最强,此时体系总体的黏度最大(约为1.30 Pa·s),形成的聚集体最多且粒径最大。NaCl浓度较低(<20 mmol/L)时能促进SPI-TFP凝聚体形成,NaCl浓度较高(≥20 mmol/L)时由于屏蔽作用会抑制凝聚体的形成。当剪切频...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流变仪、扫描电镜(SEM)对干热处理前后的普通玉米淀粉(CS)和蜡质玉米淀粉(WCS)与大豆分离蛋白(SPI)共混物的糊化特性、流变特性以及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SPI干热处理后,淀粉的黏度明显增加,而WCS黏度的增加相比于CS更加明显。与未经干热处理的样品相比,干热混合物的G’、G"值显著增加,tanδ值明显降低。表明干热处理后,糊化后的淀粉凝胶网络结构增强,更加偏向于类固体的性质。SEM结果显示,与SPI干热使淀粉产生了聚集,CS/SPI产生了较小的聚集,而WCS/SPI形成了更大的块状聚集体。淀粉颗粒之间的聚集表明淀粉与SPI经干热处理后发生了相互作用,并且WCS与SPI的交互作用更加明显。SPI辅助干热改性可以作为蜡质玉米淀粉改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豆分离蛋白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水解后不同分子量范围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方面,分子量在1000~2000D时候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最大,分别为176.9mL/g和120min;持水性方面分子量小于1000D时候最大,为66.2%;黏度方面,分子量大于4000D时候最大,为1.8cp;持油率方面分子量范围在大于4000D范围内最大,为378.42%。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大豆多糖(SSPS)与乳清分离蛋白(WPI)乳状液静电组装,形成乳状液聚集体,考察了不同浓度的SSPS对WPI-乳状液稳定性与流变特性的影响,以期提高体系的粘弹性,形成高流变特性的食品体系。将不同浓度的大豆多糖与2%乳清分离蛋白乳状液(油相为20%)静电组装,分析乳状液的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指数,流变性质和微观结构。结合剪切流变与微流变技术,深入研究了SSPS对乳清分离蛋白(WPI)乳状液流体特性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SPS浓度的增加,WPI乳状液的粒径在添加0.25%SSPS时达到峰值(3350±0.35)nm,而后随着SSPS浓度的增加而降低;Zeta-电位绝对值呈递减的趋势,表明SSPS与WPI间产生静电吸附作用;SSPS静电吸附提高WPI乳状液的稳定性;剪切流变结果表明,SSPS浓度为0.5%时,其粘度最大,并在剪切速率为95.8 s-1处其粘度是WPI乳状液粘度的10倍以上;微流变结果表明,0.5%SSPS-WPI乳状液的MSD曲线出现平台区,表明其弹性指数(EI)与宏观粘度指数(MVI)均显著提高达到最大值。微观结构结果表明,0.5%SSPS-WPI乳状液形成均一的乳状液聚集体。本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大豆多糖与蛋白质乳状液的相互作用,同时为低脂高流变特性的食品(如蛋黄酱、调味汁、巧克力和植脂奶油等)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和乳糖(lactose)为原料,研究了固相混合体系经不同微波处理时间后分子质量、自由氨基及流变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微波时间的延长,SPI分子质量分布向高分子质量偏移,自由氨基含量显著降低。SPI经微波糖基化处理120 s后,溶液的流变特性发生改变,与未处理SPI相比呈现出更大的弹性。动态黏弹性分析表明,改性后样品溶液储能模量随温度变化不明显,而原样SPI溶液储能模量在降温阶段明显增大,可为具有热加工稳定性的新型大豆分离蛋白的研发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豆分离蛋白双螺杆挤压组织化和流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大豆分离蛋白在双螺杆挤压加工过程中流变性能,利用双螺杆挤出机的机头测试了大豆分离蛋白挤压过程中的表观粘度,得出随原料含水率、原料温度和螺杆转速的增加,大豆分离蛋白挤出过程中的表观粘度减小,并利用新型双螺杆挤压机进行了大豆分离蛋白组织化试验,获得大豆分离蛋白的组织化产品的光学显微照片和电镜显微照片,分析了大豆蛋白制品双螺杆挤压组织化机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3个水解度(DH分别为3.12%、5.77%和8.83%)的大豆分离蛋白Flavourzyme酶解液取代不同量的牛奶(取代度分别为5%、7.5%和10%)用于酸奶发酵,探讨酸奶在发酵过程中的酸度变化和表观粘度变化,研究发酵酸奶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的切应力、流变指数和粘度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当DH8.83%的大豆分离蛋白酶解产物替代7.5%~10%的牛奶时,其达到发酵终点所需时间最短。在牛奶中添加10%的DH3.12%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产物能显著增加发酵酸奶的表观粘度。采用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替代部分牛奶生产酸奶能有效降低酸奶的柔性,其质构特性属于非牛顿流体。用DH3.12%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代替10%牛奶生产的酸奶在高剪切速率下其切应力远大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叙述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定义 ,并分别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主要的功能特性及影响其功能特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大豆分离蛋白包埋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通过大豆分离蛋白作为包埋壁材制备不同均质压力(40、80 MPa)、入口温度(160~200℃)、芯壁比(1/2~3/1,m/m)和固形物含量(10~20%)的原始乳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粉末样品,将部分储藏于25℃相对湿度75%的干燥器中待吸湿平衡后得到对应湿粉。测定原始乳液及干、湿粉末复溶乳液的粒径大小分布,干、湿粉末的水分含量、包埋效率和溶解速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芯壁比对喷雾干燥所得粉末的溶解性质、包埋性质、潮湿环境储藏稳定性及表面形态均有显著影响,此外均质压力、入口温度及固形物含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干、湿粉末的包埋特性。  相似文献   

11.
冷冻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的功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冷冻后SPI凝胶的功能性变化,分析了SPI凝胶在冷冻前后的质构特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成分、扫描电镜的图像等指标。研究发现:SPI的凝胶在冷冻后硬度增加,弹力、持水率、可溶蛋白含量降低;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冷冻后凝胶可溶蛋白部分γ亚基消失、A亚基增多;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冷冻后水分聚集凝结成较大冰晶,凝胶由致密的结构变成多孔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尿素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与粘胶共混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尿素改性改变大豆分离蛋白(SPI)分子的空间结构,使其能更好地与粘胶共混。以共混膜中蛋白保留量为指标,考察了尿素浓度、SPI浓度、亚硫酸钠浓度、pH、温度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蛋白质改性条件。优化的改性条件为:尿素浓度6 mol/L,SPI浓度8%,亚硫酸钠浓度1.0%,pH 9,温度25℃,此时共混膜中蛋白保留量为13.87%。  相似文献   

13.
以大豆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提取大豆分离蛋白(SPI),在传统碱溶酸沉法制备SPI的碱溶阶段采用不同程度的热处理(25、50、60、70、80℃),研究了碱溶热处理对SPI溶解度、热聚集和流变性质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碱溶热处理破坏了SPI的溶解度,可溶性部分含有大量由二硫键结合的大分子聚集体。碱溶热处理能提高蛋白弹性模量的同时降低凝胶点温度。适当的碱溶热处理(60℃)不仅能保留较好的蛋白溶解度,还能获得最佳的凝胶弹性。   相似文献   

14.
大豆分离蛋白与低浓度尿素相互作用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豆分离蛋白(SPI)与低浓度尿素溶液相互作用红外光谱进行酰胺Ⅲ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溶解在不同浓度尿素溶液中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与大豆分离蛋白水溶液相比发生很大变化,在0.1mol·L~(-1)尿素溶液中大豆分离蛋白β-折叠含量最小,随着尿素浓度增加,β-折叠含量增加,无规卷曲含量在0.1mol·L~(-1)尿素溶液中达到最大,之后随尿素浓度增加而降低;α-螺旋和β-转角随着尿素浓度增加,其含量都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1mol·L~(-1)尿素溶液中两者含量与大豆分离蛋白水溶液中含量相比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食品工业科技》2013,(05):230-233
利用二元酶系(辣根过氧化物酶、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通过一步法或两步法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交联处理。以修饰产物中相对二酪氨酸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一步法处理大豆分离蛋白的反应的适宜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1.8%、葡萄糖氧化酶添加量4.0U/g蛋白质、辣根过氧化物酶添加量200U/g蛋白质、反应时间3h。在一步法处理的反应条件下,一步法和二步法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相对二酪氨酸含量分别为414和381。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交联蛋白分散液的表观黏度和黏弹性均有显著改变,同时其酸凝胶的胶凝时间缩短、胶凝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采用响应面优化中性蛋白酶酶解大豆分离蛋白工艺条件,确定了最佳水解条件为加酶量6%、水解时间6 h、底物浓度3.7%、温度42℃、pH 7.0,得到水解度为7.74%。酶解得到水解度为3.1%、4.4%、5.2%、6.2%、7.4%的五种样品,并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来分析其分子量的变化规律。在小麦粉中分别添加2%的大豆分离蛋白和酶解样品,通过粉质仪和拉伸仪研究其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酶解后产生两条新的肽段,其分子量约为30.5ku和26.4 ku;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的面团吸水率、稳定时间、面团拉伸能量、拉伸阻力、拉伸比例均有所增大;而添加酶解样品则均有所降低,并随着水解度的增加其对面团流变特性的破坏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改善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豆分离蛋白膜可用于水果和肉制品的涂膜保鲜及可食性包装等,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可食性膜,但与其他可食性膜相比,其阻湿性能和机械性能较差,需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来改善。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热、碱处理、还原剂处理、交联剂处理,添加脂类处理,超声波处理,紫外辐射处理,超高压处理,复合膜处理等。其中,复合膜具有复合的几种材料各自所成膜的优点,是可食性膜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研究蛋白-葡萄糖质量比(4∶1、2∶1、1∶1、1∶2)、反应温度(70、80、90℃)和反应时间(0、1、2、3、4、5、6 h)对大豆分离蛋白糖基化产物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的颜色随加热时间延长逐渐加深,p H逐渐降低;在适当的糖基化改性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SPI)凝胶质构特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蛋白与葡萄糖质量比为1∶1时,70℃下反应6 h所得产物的硬度最大值达383.21 g,是未改性SPI硬度的7.51倍;相同比例底物在70℃反应4 h所得产物的弹性最大,达到0.981,比天然SPI的弹性提高了8.16%;不同底物比例的各温度反应体系产物的色差值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均逐渐变大;SPI在SDS-PAGE图谱中主要显示了6条带,不同比例反应底物在70、80、90℃反应16 h的糖基化产物均在大于200 k D分子量处出现新的条带。因此,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适当的糖基化改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其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