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0.1Hz超低频高压发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  马文月  屠德民 《高电压技术》2001,27(Z1):48,59-59
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竣工试验和预防性试验广泛使用直流耐压 ,但目前交联聚乙烯电缆在很多地方已几乎已代替了油浸纸绝缘电缆。交联聚乙烯绝缘在直流电压作用下 ,空间电荷效应严重 ,直流耐压试验危害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的介电强度和寿命 ,因此人们不得不寻找其他耐压试验的手段 ,其中 0 .1Hz耐压试验是主要的方法之一 ,为此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 0 .1Hz高压发生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2.
王磊  段立东 《黑龙江电力》2003,25(6):481-484
通过对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进行直流耐压、0.1Hz超低频耐压、工频谐振以及调频串联谐振耐压等试验方法的分析比较,指出直流耐压对交联聚乙烯电缆的危害;超低频试验能有效发现电缆的水树故障;串联谐振的等效性最好;调频揩振试验方法等效性较好,设备轻便,试品长度的范围几乎不受限制。针对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耐压试验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伟  王刘芳 《安徽电力》2002,19(4):8-10
本文讨论了对交联聚乙烯电缆电缆现场耐压试验的各种试验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直流耐压试验对交联聚乙烯电缆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有害的,对于等电压等级的交联聚乙烯电缆,采用0.1Hz正弦交流耐压并结合tgδ的测量,可以有效的发现绝缘的缺陷并对其进行老化评估;对于64/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交联聚乙烯电缆,采用变频谐振电源进行耐压试验是现场唯一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1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的交流耐压试验石家庄电业局梁少山,齐振铎,黄普立1交联聚乙稀(XLPE)电缆进行交流耐压试验的必要性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适用于油浸纸绝缘电缆的直流耐压试验,对于XLPE电缆则不宜使用。国外一些电缆制造厂明确反对XLPE电...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特性的介绍,分析了直流耐压试验对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性能的影响,阐述了高压电缆用交流耐压试验取代直流耐压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同时对交联电缆耐压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电压直流耐压试验对电缆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楚劲 《电力设备》2006,7(1):70-72
分析了高电压直流耐压试验可有效发现纸绝缘电缆缺陷,但在发现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缺陷方面有局限性。介绍了通过分析直流耐压试验、泄漏电流来判断电力电缆主绝缘缺陷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交流耐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分析了直流耐压试验方法、超低频0.1Hz耐压试验方法及串联谐振耐压试验方法(包括工频与变频串联谐振)在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现场试验中的优缺点。对比发现,超低频0.1Hz耐压试验方法与串联谐振耐压试验方法能够有效的发现与判别聚乙烯电力电缆绝缘内部存在的缺陷,它是保证电缆安全运行的有效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使用交联聚乙烯电缆以来,一直参照国外的标准,采用直流耐压试验来判断其绝缘水平。直流耐压试验,因其设备轻便、所需电源容量很小,而深受现场试验人员的欢迎。但随着交联聚乙烯电缆的广泛使用逐渐发现,经直流耐压试验检验通过的电缆,投运不久即有击穿现象发生。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初步断定:对交联聚乙烯电缆不宜采用直流高电压进行耐压试验。其原因主要有:(1)交联聚乙烯电缆的绝缘在交、直流电压下的电场分布不同。其绝缘层是采用聚乙烯经化学交联而成,属整体型绝缘结构,一般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在交流…  相似文献   

9.
0前言 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简称交联电缆),由于其良好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并在中压系统中大有取代油浸纸绝缘电缆的趋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方面,如透水性比油浸纸电缆大,耐电晕比浸渍纸电缆低,防火性能比浸渍纸电缆差(特别是普通交联电缆).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供电中越来越多的运用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来代替原有的架空线,以节省空间并减少电磁噪声的污染:对于电缆来说,如不定期进行预防性实验,则可能会发生绝缘事故,影响电网正常供电。而传统的直流耐压实验会对电缆的绝缘造成破坏,0.1Hz的超低频高压实验有代替直流耐压实验的趋势。提供了一种基于IGCT的0.1Hz连续可调高压方波电源设计方案,用可控开关来代替传统的阀片控制,提高了控制精度,实现了输出电压的连续可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电缆交接和绝缘预防性试验,长期沿用直流耐压方法。如果对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电力电缆也采用直流耐压方法,则因电缆在直流下的电场分布不同于实际应用的交流下电场分布,由于附件内电阻系数的不均匀性会导致 XLPE 电缆在直流下损坏;直流耐压试验难以检测附件中的某些缺陷;直流耐压试验中介质内的空间电荷会造成电缆损坏;直流耐压时,电缆及附件击穿或终端头外部闪络时,会损伤电缆绝缘。这都说明,对 XLPE 电缆不宜作直流耐压试验。附带介绍了目前国外的交接试验标准。  相似文献   

12.
交联聚乙烯电缆及其现场交流耐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光 《电气时代》2004,(3):100-102
影响交联聚乙烯电缆运行中绝缘的主要因素是电、水树枝放电现象,直流耐压试验不能有效地发现交联电缆的绝缘缺陷,而交流耐压试验由于试验状况接近电缆的运行工况,更能反映电缆绝缘情况,及时发现绝缘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罗辑 《广东电力》2004,17(4):65-67
做好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交接和预防性(重做终端和接头)试验是保证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为此,阐述了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交接和预防性试验有关问题,提出6~10kV和35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不同的试验方法和内容。并指出传统的直流耐压试验存在不足之处,对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交接和预防性试验应优先采用变频率串联谐振试验。  相似文献   

14.
6~35 kV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绝缘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兆英 《广东电力》2005,18(8):64-67
做好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交接和预防性(或重做终端和接头)试验是保证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为此,阐述了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交接和重做终端、接头试验的有关标准问题,提出了6~10 kV和35 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不同的试验方法和内容。指出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交接试验沿用传统的直流耐压试验方法存在不足,较合适的方法是进行2U0,5 min的调频串联谐振试验。  相似文献   

15.
贺体龙  洪杰 《大众用电》2007,23(7):32-32
0引言 电力系统和工矿企业运行着大量的6~35kV橡塑绝缘电力电缆(指聚氯乙烯绝缘、交联聚乙烯绝缘和乙丙橡皮绝缘电力电缆简称交联电缆或XLPE电缆),做好其交接和预防性试验是保证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手段。耐压试验是其主要试验项目.本文就交联电缆的耐压试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电缆线路电气试验方法有多种,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类型的电力电缆有不同的试验方法.文中介绍了油浸纸绝缘电缆、塑料绝缘电缆和交联聚乙烯电缆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10kV架空配电线路综合不停电作业法中涉及到的旁路电缆、移动箱变和绝缘.Y-具的试验方法及要求分别进行了介绍。旁路电缆试验包括电缆连接检查、绝缘电阻检测和耐压试验等。分析认为,对旁路电缆(交联聚乙烯电缆)进行直流耐压试验,存在诸多缺点。在对试验方案进行比较和应用新型变频谐振仪后认为,对交联聚乙烯电缆应进行交流耐压试验。移动箱变试验包括绕组绝缘电阻检测、绝缘油击穿电压试验、绕组泄漏电流检测和绕组交流耐压试验等。绝缘工具要求定期进行耐压试验,以不出现闪络、击穿和发热等现象为合格;同时,检查绝缘工具外观,不应存在有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关于橡塑电力电缆交流耐压试验参数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橡塑绝缘电力电缆使用越来越多,目前该类电缆在交接时大多按GB50150-91标准进行直流耐压试验。但研究证明,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采用直流耐压存在明显缺点。国际大电网会议第21研究委员会CIGRE SC21 WG21—09工作组报告和IECSC20A的新工作项目提案文件不推荐采用直流耐压试验作为交联聚乙烯电缆的竣工试验,这一点也得到了运行经验的证明,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9.
张诚 《电世界》2005,46(4):15-15
根据DI/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交联聚乙烯电缆主绝缘直流耐压试验只适用于新制作终端头或接头,运行中的电缆不做直流耐压试验而是采用如下试验方法:(1)电缆主绝缘绝缘电阻试验;(2)电缆外护套绝缘电阻试验;(3)电缆内衬层绝缘电阻试验;(4)测试铜屏蔽层直流电阻和导体直流电阻之比。  相似文献   

20.
赵民 《电世界》2007,48(12):14-14
随着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简称交联电缆或XLPE电缆)的推广使用,对交联电缆试验方法的争议日益突出。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交联电缆新做头后必须做直流耐压试验;正常周期性预防性试验包括测试主绝缘绝缘电阻、外护套绝缘电阻以及铜屏蔽层直流电阻与导体直流电阻之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