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阐述城市商业广场的空间特征入手,归纳了商业广场与城市交通相互影响的因素,总结了二者的互馈机制并提出了整合的要点。通过二者的整合,一方面促进了商业广场和城市交通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提供了合理的城市空间,改善了城市的出行环境,对于促进我国城市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城市中心区土地的高度集约化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由于汇集了多种类型的交通需求而成为交通问题复杂、空间环境难以改善的城市区域。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和中央商务区作为大城市公共空间的典型代表,其空间特征确定了立体化交通方式整合的类型与方法。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多样性、有序性、和谐性的分析,提出了公共交通整合与步行系统整合是实现公共空间立体化的两个重要内容。公共空间立体化交通方式的整合,不仅能够实现人与机动车的分流,改善人流密集型公共空间的交通秩序,还可以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各项功能稳定、集约、高效运转,提升城市公众生活的品质,增强城市空间的链接,创建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3.
杨键  翟克勇 《新建筑》2008,(3):32-37
杭州地铁指挥调度中心设计,希望在尊重整体城市环境的前提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承担一个积极的角色。从建筑设计主动促进城市空间的完整、建筑与城市的尺度把握、交通问题的梳理、功能配置与补充,以及适度地标等方面展开论述,明确了单体建筑应积极配合整个城市的空间规划,须以整体的城市环境来量度其角色定位,促进城市空间的有机和谐。  相似文献   

4.
以地下交通、商业、文化、娱乐休闲等为主要功能的地下公共建筑,特别是集多种功能的地下大型公共综合体已成为城市整体功能结构中的重要节点甚至是城市的核心.而地下公共建筑外形及特征的塑造以及与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整合是完善整体功能结构和优化城市风貌的重要内容.作者从空间与环境塑造的角度对地下公共建筑的外形及特征,以及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进行探讨,提出几种基本的设计模式,讨论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当下城市结构形态正经历着急遽异质化,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公共空间缺乏活力,地景建筑作为联接与缓冲建筑与场地关系的新模式,以其独特的整体性和流动性介入和重塑城市环境,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论文从消解与融合的场地环境处理、模糊与流动的空间特色营造、水平与拓扑的形体塑造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地景建筑在改善生态环境、强化公共开放空间连续性以及激发场所活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力求通过城市地表形态的塑造,整合建筑与周边场地的整体环境,进而实现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未来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城市集约化的发展背景条件下,中学教学建筑对创新设计和集约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整体式教学建筑以空间的高效性和多样性设计为目标:通过对建筑空间进行功能整合、多维度利用以及构建便捷化交通体系,实现建筑高效集约化建设目标;通过教学空间、公共空间、交通空间的多样化塑造,打破传统中学校园的建筑模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交通与土地使用和建筑的关系,指出交通对建筑设计或建筑物空间布局对交通的作用,并结合案例探讨了城市建筑物建设选址、公共交通可达性与建筑规模的关系,进而提出城市交通建筑和空间设计应避免交通与建筑、交通与城市用地开发互为边界的范式,利用空间和网络的连接关系可以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城市空间。本文也同时提出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增加步行空间环境整合设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处于并存的状态中,两者不仅能够相互影响,还能够共同发挥作用.所以在城市空间的整合过程中,应该选用适当的方法来整合城市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同时还应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城市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模式.本文针对城市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提出具体的整个方法,并深入探讨有关城市空间整合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9.
东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开发用地的日益匮乏对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意义重大,近年东莞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人防地下室等高速发展,对于高效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建筑环境艺术、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交通环境、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典型山地城市重庆的地形特殊性及其直辖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回顾,指出重庆已建、在建和将要开工建设的轨道交通建筑存在功能单一、与城市空间未能充分整合的问题,在针对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的价值、城市生活的介入方式的研究基础上,从城市格局、城市脉络、山地建筑三个方面提出了轨道交通建筑在旧城建设、新区规划与城市发展整合等方面应注意的几个思考方向,以期对同类型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发展建设实践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1.
公交优先是上海长期以来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的重大战略.回顾发展历程,剖析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在经历集中大规模建设期后,在与空间形态的协调、出行效率和服务品质、城市交通结构的集约性等方面的瓶颈.结合国际经验、国家战略、上海转型以及交通需求情景研判,立足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分解指标,提出未来25年上海要以“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价值导向,建立高效协作的门户枢纽城市、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绿色低碳的交通发展模式等三个维度的交通发展目标,并指出从区域、市域、分区等不同空间层面,交通与空间协同优化的规划方法及内容要求.分析并提出了交通引领、公交主导、人本协同等理念指引下,如何突出骨架作用、打造轨道都市、引导绿色出行的思路及策略要点.  相似文献   

12.
李海凤 《规划师》2012,28(Z1):20-24
我国目前的新城建设存在"千城一面"、功能分区过于明确、道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避免以上问题,新城的城市设计应采取一系列的激活策略,包括运用混合功能理念,增加小尺度街道,塑造特色空间。上海嘉定新城"紫气东来"重点地块城市设计运用以上激活策略,通过平面混合、垂直混合、时差混合、共享混合4个维度实现功能激活;通过完善车行系统、构建三维立体步行网络,实现交通激活;通过重点刻画城市意向五要素、塑造个性城市空间,实现空间激活。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发展历程证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交通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交通系统简单的扩容增能已不能适应城市的拓展需要,更难以有效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立足上海市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发展互动关系,从都市圈、市域、中心城三个层面,结合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城镇布局的现状和规划情况,在研究分析了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盐城火车站、汽车站建筑设计的介绍,阐述了交通建筑设计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手法,强调现代交通建筑换乘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同时提出应更加注重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将交通建筑群的设计提升到城市设计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在柳州市中侨地王大厦设计中,从立足于城市中心传统街区的总体构想、与城市有机结合的交通流线组织、结合商业步行街优化商业价值、与城市环境一体化的立面造型设计以及住宅的绿化设计几个方面,探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使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当前城市缓解交通运输问题,抵抗自然灾害及战争的重要开发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可以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本文分析了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结合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和经验进一步阐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公共空间面临可参与性弱、可识别性差的严峻形势,这与我国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在特定的环境下,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可持续性新型空间——城市"集市"空间,本文以城市"集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集市"的起源、城市"集市"空间的特点及城市"集市"空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势,建设低碳城市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传统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理论及其与城市碳循环系统(碳源、碳汇)的对应关系,尝试基于低碳生态视角,从聚居模式、公交格局、产业分布及生态绿地四个方面对重庆主城区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以重庆主城区生态绿地空间特色为导向,提出适合山地格局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指状城市,为重庆市低碳空间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晋中市机动车辆、局部区域交通、公交系统及静态交通现状的调查,总结了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城市交通的一般原则,提出了晋中市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建议,从而推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城市空间布局关键要素与碳排放关系的入手,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与碳排放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并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为例,针对城市规划涉及的土地利用、交通组织、设施与建筑布局等方面,提出绿地碳汇网络、公共交通导向开发、土地混合使用、街区尺度控制、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地下空间利用、结合气候的建筑布局等规划技术,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探索适合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