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21)
对教学而言,对话意味着互动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意味着共同创意……数学课堂中的对话则是以数学语言的形式发表意见、展示思考、交流、理解的探究过程,也是师生间敞开精神世界、彼此接纳数学智慧与情感的过程。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有效对话,切实发挥其多维沟通功能,使学生学习真正有价值的数学呢?文章从营造对话氛围、创设对话情境、把握对话时机、激活对话思维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对话的策略,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
汪原 《新建筑》2014,(6):1-1
<正>什么是日常生活?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通常又令人无从回答。正是因为日常生活这种最为人熟悉并深陷其中的状态,让人往往没有将日常生活看作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从而忽略了对它的思考。在前现代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地过着每天的生活。每一事物都与日常生活有着关联,每一种活动都与自然的节奏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彼时,既没有与日常生活截然分开的生产时间,也没有与日常生活彼此隔离的节庆空间。在由物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的支配下,  相似文献   

3.
刘婉华 《古建园林技术》2010,(2):F0003-F0003
<正>"自我认同"是一个现代的名词,但却不是一个现代的问题。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只有获得了自我存在的确定性,才能获得一个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儒学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给人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自我认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中,自我的地位在自我与他人共同生活于其中的人伦关系中获得认同,以德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自我认同精神,相应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7)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是一个适用于当代社会背景下的综合性交往理论,从理论上研究交往更有助于审视人际关系、端正人们的价值观,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用"对话"方式加强人与人间的"沟通",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而人们在交往的共同体中,遵循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有效性的要求,就社会、主客观世界中的问题和事物进行沟通和协商,达到相互理解或行动上的一致性,实现自我,从而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同时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当代社会交往国际化意义重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相对于个人交往更加复杂,但同样要有尊重他国、互利互信、主权平等的基本点作为沟通准则。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4)
事物之间存在的一定的联系,失误之中包含必然的规律,认清事物发展的客观性,把握事情的发展趋势,调整自我的处事心态,这样才能够让事物发展的方向和结果了然于胸,才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工作,才能将自我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6.
正建筑设计中的情感研究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在一生之中不能剥离的重要部分,它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一切人事物的感觉和判断,它既主观也客观,抽象却又真实。心理学上对情感这样解释:"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当人体接受或触及到某样事物时,影响其判断力的最主要的因素便是情感。大脑会第一时间主观的对所触及到的事物从个体的情感角度作出判断,这便是第一印象。能第一时间打动人,让人记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8)
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处于关键的发育成长期,此阶段他们还没能对事物形成完全的判断能力,同时他们也不能完全按照家长或者老师的安排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提升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则需要从"新教育"的视角出发,在其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注重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从而加强幼儿的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掌握一些基础的自我保护技巧与相关知识,从而尽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幼儿拙长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正物质在个体面前被其"符号化"所产生的阐释和筛选,是对个体力量在现实世界中的反馈。每个人既是现实的个体又作为社会的集合,持"己见"与这个世界产生关联。在有意识的行为实践中,产生并行、对立、糅合、脱离等状态,每个个体都将在内化的运动轨迹中沉溺。将空间整体视作各品牌用于集合的媒介,对其兼容并蓄的本质进行解析,试图辩证事物内在矛盾所存在的共性。个体的群集效应以线性的方式联结,构成抽象的、扁平的网格化系统。通过这样的系统,鼓励鲜明的个体与独立的品牌在其中各自连接自我认同的话题,这便是AND.G概念店希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8)
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建构的文化,是儿童群体特定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于儿童的交往、游戏与生活之中。儿童文化来自儿童的日常生活实践,必须回归到全人类的文化土壤之中。文章从阐释性再构理论的视角解读儿童文化,分别从儿童文化创造的积极行动者、儿童视角下的同辈文化、儿童文化的象征性内涵和物质性内涵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由此为人们认识儿童、了解儿童文化提出启示意义:儿童生来具有文化能力,儿童文化不是向成人文化的简单过渡,成人应在平等对话中尊重并支持儿童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18,(5)
人们总在建筑自身之内寻找其意义所在,但海德格尔启示我们,建筑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人与建筑的共同在世。参照海德格尔的阐述,建筑的意义发生在人聚集于建筑、停留于建筑、离开建筑的过程之中。只有认识到人与建筑的共在关系,建筑的本质这盏明灯才能被点亮,才能回到建筑之本身并领略其多彩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