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南梁油田白211井区延10段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开展地层细分、沉积相类型、砂体展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延10段地层可细分为延101、延102、延103、延104共4个小层;主要发育辫状河道、心滩及河漫滩等沉积微相;延10段砂体延伸方向近似南北向,油层组整体河道砂体较发育,厚度大,延伸远,连片性好。  相似文献   

2.
海上油气田开发中钻井少、井网不规则且井数局部集中,导致单凭井资料难以表征砂体展布规律。为此,综合应用钻井岩心、录井、测井、生产动态及地震等多属性分析手段,建立涠洲Y油田涠三段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横向展布及纵向叠置模式,精细刻画河道砂体边界,并以沉积砂体展布模式为指导,通过分析有效反映储集层砂体分布及其物性变化的地震属性,建立地震属性与储集层的定量关系,结合已钻井应用地震属性追踪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从而对区块间砂体、已开发单元内部储集层砂体展布和储集层物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通过3口新钻井检验,储集层吻合率100%,预测储集层厚度平均准确率85.9%,表明该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指导油田滚动扩边和开发区块挖潜。  相似文献   

3.
对花土沟油田上干柴沟组的砂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土沟油田三角洲前缘复合河道内单一河道边界具有5种识别标志:河间沉积、高程差异、厚度差异、侧向叠加、河道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一河道砂体宽度80~200 m,厚度2~5 m。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结果显示单砂体间主要有孤立型、对接型、叠加型三种接触关系;油田开发生产实践证实了单砂体划分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4.
《石油化工应用》2016,(8):84-88
绥靖油田新14区延9_1段是重要的油层段和勘探部位,通过对其沉积相和砂体展布进行研究可以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经过岩心、测井、沉积构造及露头资料对研究区延9_1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认为新14地区延9_1属于一套曲流河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河道微相、河道侧缘微相、泛滥平原微相,其中河道微相和河道侧缘微相是作为延9_1储集层的骨架砂体。延9_1河道砂体在平面和纵向上分布连续,发育稳定。综合分析认为:河道微相的带状砂体以及部分河道侧缘微相砂体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场所,也是后期勘探开发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6.
7.
分流河道类型划分与储层构型界面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由于受构造、气候、可容空间和沉积速率等方面影响,使得三角洲平原沉积类型多样,沉积体的内部结构也十分复杂.因此,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流河道分类方案,从成因上将分流河道分为弯曲状、网状、树枝状、丛聚式、潮枝状和潮网状分流河道.同时,还对不同类型分流河道的储层构型界面的划分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8.
港西油田二区砂体精细刻画及内部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运用测井、地震、沉积模式及动态信息,对港西油田二区主力油藏进行单砂体精细刻画及内部构型研究,并结合露头、夹层识别、水平井、对子井及地层倾角测井信息,对研究区侧积砂体规模及产状进行预测,为港西油田二区二次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段双物源沉积砂体空间组合形态,利用岩心、测井、测试及生产资料,在确定姬塬地区长9段沉积特征基础上,通过逐级解剖砂体构型,分析双物源背景下的砂体发育规律,表征构型要素类型和特征及其组合分布形态。姬塬地区长9段存在8种骨架构型要素,不同沉积区域的构型要素种类不同,西部主要构型要素为辫状河道、废弃河道和越岸沉积,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沉积为主;东部主要为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天然堤。平面上,辫状河道构型要素延伸距离较长,分布较连续;废弃河道构型要素延伸距离短,分布断续;水下分流河道构型要素延伸较远,但分布不稳定;河口坝构型要素通常在水下分流河道的侧后方,连续性较差。纵向上,骨架砂体构型要素的叠置和组合程度自下而上逐渐变差,西部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构型要素发育规模和程度均优于东部曲流河三角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注水开发中后期,储层单砂体相互之间连通关系和剩余油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是研究的重点。扶余油田西5-8区块在经历溶解气驱、注水开发和3次大规模加密调整后,单砂体剩余油分布复杂,加大了后期有效注水开发的难度。按照单砂体划分原则和方法,采用单砂体精细刻画划分后,根据单砂体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分
析研究井点剩余油控制因素、平面剩余油控制因素和纵向剩余油控制因素,得到主力砂体的水洗厚度变化情况从而知道各单砂体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11.
砂体内部构型控制流体渗流,影响开发效果。依据现有的储层砂体构型研究方法,通过短期旋回对 比,对苏西X 井区盒8 段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砂体结构类型主要有削截式、 完整式和相对孤立式河道。在上升半旋回内测井曲线多表现为箱形、圣诞树形,下降半旋回内测井曲线多 呈指形;河道砂体在纵向上有一定的叠置现象,在横向上具交织特征;同一条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向西迁移 明显。砂体分布特征表现为:砂体宽度与厚度的比值大、弯度小、不连续。据此,总结出4 种河道砂体发育 模式:迁移强叠置型、河道交汇型、相对孤立型和弱叠置型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图11表1参25  相似文献   

13.
以朝阳沟阶地朝44区块扶余油层为例,分析了河流—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的地质与测井识别标志、地震响应特征以及井震结合精细刻画方法。研究发现:①根据相邻河道的期次及规模差异、复合砂体组合部位的微相、砂体厚度及宽厚比的异常变化,构建出六类测井与地质识别标志;②单期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可分为同期对接型、非同期切割型、河间泥及河间砂型四类,分别对应“同相轴能量降低、视厚度变小”、“类断层式波形错动”、“同相轴突然下断”、“能量减弱、视厚度增大”的地震响应特征;③采用“地质认识定位、测井识别定点、属性趋势引导定向、地震剖面定型”的方法,井震结合有效刻画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边界及连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