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塔南凹陷白垩纪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蒙启安  纪友亮 《石油学报》2009,30(6):843-848
塔南凹陷是在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新发现的主要油气勘探和开发区。对早白垩世沉积充填特征的综合研究表明,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形成的、古地貌上突变的各种断裂坡折带对盆内沉积体系的发育及分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塔南凹陷边缘和盆内的古地貌结构特征,将其划分为断崖型陡坡坡折带、断阶型陡坡坡折带、断阶型缓坡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4种类型,它们各自控制了不同类型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崖型陡坡坡折带控制着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阶型陡坡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或近岸水下扇及前方的湖底扇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阶型缓坡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在基准面下降阶段,盆内坡折控制着远岸湖底扇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2.
塔南凹陷铜钵庙组不同构造区带之间的油气分布具有严重的不均一性.通过精细油藏描述,系统总结出塔南凹陷铜钵庙组油气分布特征,并对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部、中部断裂潜山带和中部次凹构造转换带以断块、断背斜和断鼻油藏为主,是油气富集高产的主力区带;中部次凹南、北洼槽以断层-岩性、岩性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为主,储量丰度和油井产能均较低.区带间差异的构造沉积格局控制研究区多种类型油藏的形成与分布;沉积相和成岩相造成的储集相带的差异决定了储层质量,进而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和油井产能;区带间差异输导体系决定了油气运聚规律,并控制形成3种油气分布模式,即源外不整合输导断控富集模式、源内复合输导相控贫化模式和源边断裂输导断控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3.
塔南凹陷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之一。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塔南凹陷南屯组一段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一段顶、底及内部可以识别出3个不整合面和2个湖泛面,最终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进而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沉积相类型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南屯组一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3种沉积体系。南屯组一段中、下部沉积时期,受盆地被动裂谷期“泛盆”沉积特征震荡式沉降影响,研究区主要发育西部缓坡物源控制下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屯组一段上部沉积时期,受盆地主动裂谷期快速沉降影响,研究区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此时盆内部次级控陷断层受北西-南东向拉张发生翘倾形成大规模反向正断层。源-储互层组合高效排烃特征、扇三角洲前缘高孔-高渗分流河道砂体和断层翘倾形成上升盘构造高部位共同决定西部次凹中洼槽反向断层下盘为油气富集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4.
根据岩心、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南贝尔凹陷南屯组下部沉积体系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南—南贝尔凹陷主要发育以坡降大、近物源、多物源为特征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深湖泥岩沉积是研究区内最为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综合利用各种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砂岩百分含量、重矿物等资料,对塔南—南贝尔凹陷南屯组下部的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海塔盆地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南屯组一段(K1n1)层序格架和沉积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1n1内部可以识别出3个不整合面和2个湖泛面,最终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K1n1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3种相类型,南一段下亚段(K1nL1)与南一段中亚段(K1nm1)沉积时期受盆地初始裂陷期影响,主要发育西部缓坡物源控制下的长轴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一段上亚段(K1nu1)沉积时期受盆地强裂陷期影响,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此时盆内次级控陷断层受拉张作用发生翘倾而形成大规模反向断层。源储互层的生储组合特征、反向断层下盘的构造高部位、翘-储形成的扇三角洲前缘优质储层和断-壳-扇组成的油气优势输导通道共同决定了研究区西部次级凹陷中洼槽反向断层下盘为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6.
利用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结合残余厚度参数和剥蚀厚度参数,对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二段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古地貌单元包括古隆起、古坡折带、古沟谷及古凹陷.根据不同古地貌单元及其样式组合对研究区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了研究区发育沉积体系的类型、规模、展布方向等特征,提高了对研究区沉积体系研究的精度,为核二段...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震、测井及录井资料,采用回剥技术及断失量的趋势分析方法,恢复了古近系沙三段沉积时期渤东凹陷的构造-古地貌,并阐明了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受郯庐断裂及其派生断裂的控制,古近系沙三段沉积时期渤东凹陷呈现整体沉陷,为一结构复杂的断陷,凹中发育1个近东西向的次隆,将渤东凹陷分隔为2个次洼,北部次洼为西断东超结构,南部次洼为东断西超结构.受构造-古地貌控制,沙三段渤东凹陷北部次洼的东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西部和东南部断坡带发育规模较小扇三角洲.南部次洼的东部断坡带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体发育部位明显受次洼控制.由于东部辽东隆起带物源供应充分,所形成的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规模较大,并不同程度超覆于中部次隆之上.发育于东部断坡带和缓坡带的三角洲砂体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和较好的圈闭背景,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沉积过程和构造作用的关系研究历来都是地质工作者进行盆地分析的核心问题,层序地层学的提出与发展将该问题在现阶段已演变为结合构造演化发展,从三维空间整体解剖沉积过程的沉积体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是控制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展布及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在岩心观察、野外露头、测井曲线识别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马家嘴-联盟庄地区戴南组划分为湖泊、湖底扇、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4种沉积体系,在结合马家嘴-联盟庄地区构造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研究区戴南组的沉积体系在纵、横向上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主要有熔结凝灰岩、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和凝灰质砾岩;除发育压实、胶结和溶解等成岩作用外,火山碎屑岩成岩特征与正常沉积碎屑岩相比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熔结、脱玻化与重结晶作用上。熔结和脱玻化作用形成了大量次生孔隙,改善了火山碎屑岩储集层物性,微晶石英包壳的存在有利于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压实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金湖凹陷戴南组是金湖地区隐蔽圈闭勘探的有利层系,但前人对其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对古地貌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严重制约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根据地震资料和测井数据,利用残余厚度镜像法对金湖凹陷三河地区戴南组一段地层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分析了古地貌单元与沉积体系展布特征、油藏的形成及分布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综合吐鲁番拗陷深层地震、钻井和露头等资料,本文建立复杂构造带区域地质大剖面,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恢复。主要目的是动态地再现构造的形成过程,精确地判断出古今圈闭的时空展布,合理地解释油气的运聚成藏及散失与构造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海西期—印支早期为拗隆雏形形成期,变形强度南强北弱;印支晚期—燕山期为构造持续隆升发展变形期,具有由南到北变形渐晚、变形强度减弱的整体特征;喜马拉雅期为深层古构造调整改造定型期,调整改造强度具有北强南弱,以及中段强、东西两段弱的特征。构造运动与圈闭形成的突出特征是印支末期以隆升剥蚀作用为主,中晚燕山期以继承性褶皱加强作用为主,喜马拉雅期以逆冲褶皱改造作用为主。圈闭形成与油气运移的配置有四种关系:海西期—印支早期形成的圈闭早于油气的生排烃期,印支末期—中燕山期形成的圈闭大致与油气生排烃同期,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稍晚于生排烃期,晚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大大晚于生排烃期。  相似文献   

12.
冀北坳陷长龙山组沉积相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野外剖面、室内薄片资料的研究和岩性特征及相标志的分析认为,长龙山期海侵范围急剧扩大,形成了一套成熟度较高的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可划分为无障壁海岸和浅海陆棚2个相区:前者主要发育在下部,进一步可细分为前滨、近滨2种亚相;后者主要发育在上部,以滨外陆棚亚相为主。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微量、常量元素平均质量分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且所反映的沉积环境与宏观结论相一致,表现为前滨较高,至近滨骤减,在滨外陆棚激增,这与近滨沉积期海平面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及整个长龙山期有大量陆源物质侵入直接有关。上述分析讨论为进一步研究该区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维地震、钻录井、地化等资料,对冀中坳陷洼槽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类型洼槽沉积充填和地质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评价了不同洼槽生烃潜力,探讨了洼槽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共发育29个洼槽,根据古近系沉积充填特征,可划分为早期型、继承Ⅰ型、继承Ⅱ型和晚期型等4类,不同类型洼槽沉积充填差异悬殊,生烃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继承Ⅰ型和继承Ⅱ型洼槽控制了富生烃洼槽的发育,进而控制了主要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研究区洼槽地质结构类型多样,可划分为单断断超式、单断反转式、单断断阶式和双断地堑式等4种类型,洼槽结构控制油气运移主要方向,形成5种类型油气富集带,其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表现出明显差异性。综合洼槽沉积、结构及生烃潜力研究,预测出研究区7个富生烃洼槽及其12个有利油气富集带,为洼槽区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扎哈泉凹陷N_1~1沉积体系研究及有利相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勘探实践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凹陷上干柴沟组下段(N11)发育辫状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岩性油藏和致密油藏勘探潜力巨大。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文中通过对扎哈泉凹陷上干柴沟组下段(N11)沉积时的古地理背景分析、泥岩颜色、粒度累积概率曲线、河口坝、远砂坝砂体发育的规模、平面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和油气勘探现状等方面的系统分析。认为研究区向东至绿草滩及其以北区域辫状三角洲前缘分流水道砂和河口坝砂体发育,具有较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具备发育构造圈闭和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圈闭的地质条件,勘探潜力较大,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5.
乌尔逊断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乌尔逊断陷盖层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断陷和反转两个阶段断陷期的构造演化具明显的幕式特征,铜钵庙组一大磨拐河组时期主要发育了张性基底断块构造样式,伊敏组时期则以滑脱型构造样式的发育为特色;构造反转发生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断陷西北部的正断层普遍反转,同时全区抬升并遭受剥蚀。研究认为,乌尔逊断陷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演化、油气的运聚、油藏类型及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等明显受构造演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厘清莱州湾凹陷馆陶组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馆陶组沉积期的沉积基准面及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分析了河流相储层的控藏作用。结果表明:①馆陶组作为三级层序,内部可划分为3个体系域,由早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和晚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构成。②馆陶组发育网状河、辫状河和曲流河3种河流相类型,受不同体系域的影响,三者在纵向上不断演化,导致储层垂向相变以及平面差异分布较为明显。③不同河流相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油藏特征,早期发育的网状河储层侧向上相互切割拼接,垂向上存在稳定的泥岩夹层,导致横向连通性较好、垂向连通性较差,形成岩性-构造油藏;中期发育的辫状河储层在侧向和垂向上往复切割、相互叠置,侧向与垂向连通性均较好,形成构造-层状油藏;晚期发育的曲流河储层受大套泥岩隔层阻隔,侧向及垂向连通性均较差,形成孤立的岩性油藏。以上认识可为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带沙一上亚段,从沙一上3到沙一上1,水体逐渐变浅、退出本区,上2-3组发育以湖相为主的沉积体,上1组向以河流相为主的沉积体过渡;砂岩在每个组均有分布,上2-3主要为分布在文明寨地区、卫城构造北部的受断层控制在断层下降盘形成的远(近)岸浊积砂体,以及濮城构造北部的滩坝砂,上1为主要分布在文明寨地区、卫城构造及濮城构造南部的条带状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18.
根据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地震解释资料对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砂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可将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微相划分为滩砂和坝砂,且发育滩坝共生、有滩无坝和有坝无滩等3种沉积组合样式。凹陷西部缓坡带发育滩坝共生组合;东部陡坡带和湖岸线凹岸发育有滩无坝组合;水下古隆起和湖岸线凸岸发育有坝无滩组合。②研究区滩坝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古水深和古风向。凹陷斜坡带和水下中央隆起带古地貌控制着滩坝的沉积范围;滩坝在平面上沿湖岸线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受控于北东向的古风场;东、西部次凹的古水深差异控制了滩坝的沉积厚度及物性。③研究区滩坝成藏主要有“源储共生”内部成藏和“源储对接”侧向成藏2种类型,其中“源储共生”内部成藏主要形成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东部次凹的近源洼槽带,潜力区在近源洼槽;“源储对接”侧向成藏形成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西部斜坡带,潜力区在反向断阶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