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lanning》2020,(1)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党在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工程,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山区S高校"青马工程"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探究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0)
高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践载体和支撑平台,承担着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探索和分析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的路径有利于促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持续、科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
为了响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广大青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在2007年5月团中央在北京顺利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青马工程"是当前进行高校优秀学生骨干培养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高等学校院系团委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首先对高等学校院系团委推进"青马工程"的成效以及价值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高等学校院系团委推进"青马工程"的实践应用,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的结合、教育培养形式的创新以及"青马工程"进出关的把握等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0)
在新时期党中央的号召下,很多高校都开始开展有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研究各大高校如何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培养成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何确定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标与途径,则是一个高校在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利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用这一新的思想来教育和培养我国的高校学生,才能让我国高校学生自身的思想高度、政治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政策理论的水平以及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一个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7)
新媒体平台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认为:新媒体平台可以调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丰富培养知识系统;也改变了学习方式;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时更要与时俱进,教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避免反作用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5)
中国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来自全国的医护人员逆行出征,驰援湖北一线疫情防控工作,正是新时代中国精神在现实实践层面的最好体现。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微天使"青年学习社作为江苏省省级"青年学习社",有责任担负起对于高校青年思想引领、组织和服务的使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党、为团做好新时代的青年工作,为党、为团做好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4)
本文主要是探讨通过高校与纪念馆合作,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做好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作,如何培养优秀的共青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通过"馆校共建"探索新时代优秀团员培养、考察新模式,为党源源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共青团更好地担负起团结青年、凝聚青年的重任,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力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1)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定了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提出了新的重大要求,高校辅导员须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育人作用。立足于高校面临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一出三进"教育管理模式,从课程学习、理论探究、社会实践三方面帮助高校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7)
本文讨论了基于"双培养"机制的高校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分析了"双培养"机制在高知群体创新教育培养中的必要性,提出"一提升、两并重、三结合"的培养模式,并针对高校高知群体特别是青年高知群体教师的培养,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培养适应"全面依法治国"高素质青年人才是新时代高校肩负的时代使命和担当。高校应把法治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高校思政课作为作为培育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应该积极拓宽培育主体,通过理论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形成法治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联合育人路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形成法治思维,坚守法治信仰,不仅能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的表率,还能够成为用法、护法、弘扬法治精神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11.
王冬 《城市建筑》2009,(6):31-33
本文分析了西部建筑师群体的心理状态和意识观念,将其专业工作状态定位为——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进而剖析了这种状态的几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2,(3)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十次小组""流动性"解析与延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十次小组关注的流动性概念的研究,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组织性、历时性以及社会的流动属性出发,对城市流动性理念进行解析。流动性以其表象中物质性的可视运动方式与隐性中非物质性不可视的流动并置,为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示性思路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据说目前有关部门发布了一个关于在建材中“和”、“合”标准用法的规定。但其中,“掺合料”、“拌合”这种用法在汉语用词上是有误的。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国家规定的普通话“以北方音为基础”有关。“和”在汉语中有五个读音:h(如温和、和平、共和),h(如一唱一和)、h(如打麻将和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建筑学"和"哲学"的各自概念进行分析,论证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可能性,并指出产生交互的两个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审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实践的两种类型,引伸出"哲学"介入"建筑学"的角色定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趣城",尝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带来新的微型趣味空间,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从字面意思来说,"趣城"首先就是"趣",方案要有趣,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大上"项目,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另外一种解读,是一种轻型的空间提案,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空间策略.另外一个就是"城","趣城"项目针对是城市公共空间,尽管它的尺度很小,但是所有的出发点均基于城市角度,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策略.因此,我们认为"趣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空间实践项目,它尝试从中间往上下探索,是一种结合了极大尺度与极小尺度创新的实验.因此,有趣(Fun)且有效(Effective),这是我们开始思考"趣城"项目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每一个提案都要至少满足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邹晓霞 《华中建筑》2006,24(8):11-12
该文就朱文一“边界原型”与芦原义信“地板原型”展开背景与目的、研究内容、理论依据、方法体系等方面比较研究,分析在探讨城市形态过程中,二人的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研究成果。作者提出探讨二者理论的现实意义,重申构建本土建筑文化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并认为不同理论为我们提供认识城市的不同之“眼”。  相似文献   

18.
剥落历史的封存,我们找寻这里的记忆 对“四合院”,我们总有一些印象中的固有记忆:垂花门、照壁、抄手游廊、层层递进的院落,围着院子的家长里短和小生活.而当我踏足水车胡同24号的时候,所有对四合院的幻想都破灭了.  相似文献   

19.
李海兵 《建筑节能》2010,38(1):46-49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和资源日益短缺,人们的生活品位逐渐提高,发展"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市场机遇日趋成熟,"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也随之越来越突出。阐明了"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概念,从都是节能的建筑、都符合国家的政策等两个方面研究了二者的相同性,同时分析了"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在特征、发展时间、要求、效益等方面的不同。发展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阮昕 《建筑学报》2021,(4):26-29
现代大学主要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科进行质量保证的评估.如此“管理”手段与设计类学科的特质南辕北辙.通过追溯西方大学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提出设计类学科虽有特殊性,但并非各学科中的孤例.除了彰显其学科的工艺本质,真正的出路是“设计大义”,即设计务必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