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原油领域获得重大突破,首次在顺德凹陷W36-B井埋深大于2 000 m的古近系发现了稠油油藏,但其原油性质复杂,来源及成因认识不清。在大量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开展了稠油油藏原油物性、组分、饱和烃特征、生物标志物、油气来源和盆地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恩平组二段原油具有典型的高密度、高黏度、高凝固点特征;原油中检测到了丰富的C30 4-甲基甾烷及C28、C29长链三环萜烷,不含树脂化合物“T”,含微量奥利烷,反映出丰富的低等水生生物藻类贡献。(2)恩平组稠油主要来源于文昌组二段半深—深湖相烃源岩。(3)原油有两期充注,第一期为12.2 Ma~7.1 Ma,第二期为7.1 Ma至今。(4)文昌组二段烃源岩早期生成的低成熟原油经过断裂、砂体运移至文昌36-B构造成藏,成藏后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生物降解,晚期又有较高成熟度原油的混合充注,形成了现今的稠油油藏。研究成果对珠江口盆地优化勘探开发部署、指导油区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大量的原油和岩石样品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孢粉-藻类资料,分析了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流沙港组二段湖相烃源岩质量与4-甲基C_(30)甾烷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优质湖相烃源岩对应高丰度的4-甲基C_(30)甾烷,其4-甲基C_(30)甾烷指数大于1.5;好湖相烃源岩对应中等丰度的4-甲基C_(30)甾烷,其4-甲基C_(30)甾烷指数为0.5~1.5;一般湖相烃源岩则对应低含量的4-甲基C_(30)甾烷,其4-甲基C_(30)甾烷指数小于0.5。高丰度的4-甲基C_(30)甾烷与富藻层、高无定形有机质层和优质烃源岩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充分证明了4-甲基C_(30)甾烷丰度与烃源岩质量有密切关系,即高丰度的4-甲基C_(30)甾烷预示着高生产力的优质烃源岩。依据原油中4-甲基C_(30)甾烷指数的分布,推测北部湾盆地优质烃源岩主要集中分布在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东洼的东北区,而海中凹陷、迈陈凹陷和福山凹陷可能均不发育大规模的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中石化涠西探区2015年获重大突破,涠西南D洼东部斜坡发现了涠洲油田。为揭示原油的成因和来源,此文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技术,通过GC、GC-MS分析表明,原油中链烷烃组分以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平滑分布;甾萜烷异构化程度较高,富含重排甾烷,具丰富的C304-甲基甾烷以及低碳数甾烷,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型或"L"型分布。油-油、油-源对比表明,涠洲油田原油与流沙港组优质的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具有成因联系。原油成熟度参数C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C31升藿烷22 S/(S+R)等表明原油已达成熟阶段,利用甲基菲指数MPI1折算原油成熟度分布在0.79~0.97之间,原油成熟度与涠西南D洼流沙港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相当。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涠洲油田的原油表现为典型湖相特征,主要来源于涠西南D洼流沙港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乌尔禾组和其他不同层系原油中普遍检测出三芳甾烷(TAS)和三芳甲藻甾烷系列。基于多口井的原油和14块代表性烃源岩样品的芳烃组分色谱-质谱资料,系统分析其TAS组成特征,并将其用于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TAS分布特征可以有效区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和乌尔禾组烃源岩。风城组烃源岩中TAS具有C26-20S含量低、C27-20R含量高的分布特征,并且几乎不含有三芳甲藻甾烷;而乌尔禾组烃源岩中TAS具有相反的分布特征,即C26-20S相对丰度较高,C27-20R相对丰度较低,并且具有分布完整的三芳甲藻甾烷系列。玛湖凹陷不同层系原油TAS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C26-20S含量低,C27-20R含量高,三芳甲藻甾烷含量低或者未检测出,与风城组烃源岩分布特征相似。应用C26-20S/C28-20S TAS与C27-20R/C28  相似文献   

5.
通常情况下埋深大于2 000 m的油藏中原油受次生改造作用影响较小,但珠江口盆地首次在开平凹陷埋深大于2 000 m的古近系发现了稠油油藏和大量沥青质砂岩层。为揭示该凹陷区稠油和砂岩储层沥青质的形成机制,开展了原油和岩石样品系统取样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合凹陷埋藏-热演化史、油藏地质特征等分析,对典型稠油油藏和沥青质砂岩层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表明,10 Ma左右开平主洼文昌组淡水中深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自深部向浅部依次充注到恩平组、珠海组圈闭中聚集成藏,成藏后遭受生物降解、水洗和汽油馏分烃散失等次生改造作用,使得原生成因的中质油藏原油变重变稠,从而形成了现今次生成因的稠油油藏和大量沥青质砂岩层。开平凹陷不具备生成原生成因稠油的石油地质条件,开平主洼文昌组淡水中深湖相烃源岩主要生成原生中质油和轻质油,因此洼陷内深部构造-地层圈闭具有中质原油和轻质原油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6.
通常情况下埋深大于2 000 m的油藏中原油受次生改造作用影响较小,但珠江口盆地首次在开平凹陷埋深大于2 000 m的古近系发现了稠油油藏和大量沥青质砂岩层。为揭示该凹陷区稠油和砂岩储层沥青质的形成机制,开展了原油和岩石样品系统取样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合凹陷埋藏-热演化史、油藏地质特征等分析,对典型稠油油藏和沥青质砂岩层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表明,10 Ma左右开平主洼文昌组淡水中深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自深部向浅部依次充注到恩平组、珠海组圈闭中聚集成藏,成藏后遭受生物降解、水洗和汽油馏分烃散失等次生改造作用,使得原生成因的中质油藏原油变重变稠,从而形成了现今次生成因的稠油油藏和大量沥青质砂岩层。开平凹陷不具备生成原生成因稠油的石油地质条件,开平主洼文昌组淡水中深湖相烃源岩主要生成原生中质油和轻质油,因此洼陷内深部构造-地层圈闭具有中质原油和轻质原油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东非M盆地福拉凹陷烃源岩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Fu-1井为东非M盆地福拉凹陷的区域探井,获高产油流。分析Fu-1井与Bal-1井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下白垩统Abu Gabra组中段烃源岩为低熟—成熟的好—极好烃源岩,推测埋藏较深部位的烃源岩成熟度较高,资源潜力较大,认为福拉凹陷是M盆地最好的生油凹陷。Fu-1井的原油为成熟度不高的成熟原油,遭到生物降解的影响,但饱和烃中异构烷烃含量高、正构烷烃序列完整,据推测油藏经历两期充注,原油的三环萜烷和甾烷含量较低,C29Ts含量高,重排藿烷系列完整,含有一定量的γ-蜡烷,升藿烷系列中22S构型大于22R构型,甾烷系列中的重排甾烷含量高,C27、C28、C29甾烷呈反“L”型分布,含有丰富的4-甲基甾烷,成油母质为陆源有机质与水生生物混合输入,沉积水体为淡水—微成水介质。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其邻区原油分类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20多年来,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邻区发现了一批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惠州凹陷及邻区原油可分为3类:Ⅰ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具有高的C304-甲基甾烷和低的双杜松烷含量;Ⅱ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恩平组烃源岩,具有高的双杜松烷和低的C304-甲基甾烷含量;Ⅲ类原油为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和恩平组烃源岩混合来源,C304-甲基甾烷和双杜松烷含量均较高。从平面分布看,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远离凹陷的凸起区;Ⅱ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惠州凹陷内恩平组烃源岩发育的地区;Ⅲ类原油分布于惠州凹陷内文昌组中深湖相和恩平组烃源岩共同发育的地区。从纵向分布看,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浅层的韩江组和珠江组;Ⅱ类原油主要分布于中深层的恩平组和珠海组;Ⅲ类原油在珠海组、珠江组和韩江组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存在常规原油和生物降解油。选取新参数β-胡萝卜烷/(2×C29藿烷)、伽马蜡烷/(2×C29藿烷),三环萜烷系列参数(2×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2×C19)/(C28+C29)三环萜烷以及/菲,结合C29 4-甲基甾烷及碳同位素特征等,将该区原油划分为Ⅰ、Ⅱ、Ⅲ和Ⅳ等4类,烃源岩划分为A、B1和B2等3类。Ⅰ类原油来自青东凹陷中北部深洼的沙三下亚段成熟烃源岩,Ⅱ类原油来自凹陷南部沙四上亚段烃源岩,Ⅲ类原油来自中北部洼陷的沙四上亚段烃源岩,Ⅳ类原油来自青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而青东8井原油应有青东凹陷南部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原油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气相色谱及萜烷、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富县地区延长组-延安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为低成熟-成熟原油。原油饱和烃含量在70%以上;碳同位素值偏轻,δ13C值一般小于-31‰;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7-C23。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是,五环萜烷含量高于三环萜烷,以C30-藿烷、C29-降藿烷为主,伽马蜡烷含量少;甾烷以C27-胆甾烷、C28-麦角甾烷及C29-谷甾烷为主,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C28-甾烷含量较低,C27-甾烷与C29-甾烷含量相近。原油和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比表明,长8-长4+5半深湖-深湖相腐泥-混合型泥岩是主要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显示原油具有一定的运移效应。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东南斜坡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区。为研究其原油成因类型及成藏特征,开展了原油生物标志物分析和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①涠西南凹陷东南斜坡原油可划分为2类,Ⅰ类为具有较低的4-甲基甾烷丰度和较轻的碳同位素特征的原油,主要分布在流一段;Ⅱ类原油具有较高的4-甲基甾烷丰度和较重的碳同位素特征,主要见于流二段、流三段和涠洲组。②东南斜坡钻遇流沙港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存在上、下2个供烃组合,即包括流一段泥岩-流二段中部泥岩的上组合和流二段底部油页岩-流三段上部泥岩的下组合。③应用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组成等参数进行油源精细对比可以得出,第Ⅰ类原油来源于上组合,第Ⅱ类原油来源于下组合。烃源岩岩相控制了不同类型原油的分布,东南斜坡的流二段、流三段、角尾组、下洋组及基底风化壳均是寻找第Ⅱ类原油的有利区,东南斜坡流一段岩性圈闭是寻找第Ⅰ类原油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控油作用不清的实际,基于烃源岩生、排烃基本原理,利用有机地化方法建立判别优质烃源岩的方法,并确定了其分布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流沙港组泥岩是涠西南凹陷的主要烃源岩,从下到上分为流三段、流二段和流一段,流二段为主力烃源岩。依据生、排烃基本原理,利用烃源岩TOC含量与热解S1、氯仿沥青"A"含量的关系确定的流沙港组湖相优质烃源岩的TOC含量界限值为2%左右。流二段底部黑色页岩TOC含量均大于2%,母质类型好,生烃潜力高,均属于优质烃源岩;部分暗色泥岩属于优质烃源岩。与流二段底部黑色页岩有亲缘关系的原油既可在黑色页岩层段之下近源运移、聚集,也可沿流二段之下的流三段砂体长距离侧向运移而在构造高部位聚集;与暗色泥岩有亲缘关系的原油主要在凹陷内部优质烃源岩层之上的流一段—涠洲组聚集,断裂为近距离垂向运移通道,源控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盆地涠西地区于W4井渐新统涠洲组三段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北部湾盆地新区油气勘探突破。通过对W4井古近系原油及相关钻井岩心样品实验测试结果的研究,结合区内勘探新资料与邻区原油测试成果,重点开展了油源对比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认为,涠西地区W4井涠洲组三段油气藏属于断块型油气藏,其原油来自于母质类型较好的流沙港组成熟烃源岩,油气成藏受控于断层侧向封堵与盖层条件2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哈尔加乌组(C2h)及卡拉岗组(C2k)油藏特征,认为有效烃源岩、有利岩相带和断裂带、邻近生油凹陷的古构造以及后期的改造作用,是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复杂,油气以纵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距离有限,有效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控制作用。继承性发育的古凸起、古构造,为多期运聚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火山活动受深大断裂的控制,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深部位生成的油气沿断层或裂缝向隆起部位运移聚集成藏。溢流相上部亚相是有利火山岩储集相带,火山角砾岩储集性能和含油性最好,其次为玄武岩和安山岩。构造运动、风化淋滤产生的微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集空间,油气主要赋存于裂缝沟通的火山溶孔中。指出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条湖凹陷、条山凸起、苇北凸起和南缘冲断带是有利的勘探领域,对该区的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结合近两年勘探成果,应用现代油气成藏、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西南缘开展了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流沙港组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古近系发育4套有利的储盖组合,断鼻、断块、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发育,成藏要素时空配置良好,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有利。鉴于以上成藏条件研究及对本区超压的认识,提出以超压面为界的上、下2种油气成藏模式:超压界面以下油气以自生自储—侧向运移、上生下储—垂向运移的方式汇聚成藏;超压界面以上油气以下生上储—垂向运移方式为主汇聚成藏。研究区近洼陷生烃中心的陡坡带和缓坡带为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东段业已形成规模油藏,原油密度高、粘度大,区域上存在多个生烃凹陷,纵向上存在多套源岩,均具供烃可能性。对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该区原油碳同位素较轻,C28甾烷丰度较高,轻烃成熟度高于本身和五彩湾凹陷的二叠系烃源岩,原油和储层抽提物饱和烃色谱不完整,轻组分和正构烷烃严重损失,是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来源的成熟阶段产物并遭生物降解。对天然气组分的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分析,表明天然气为干气,乙烷碳同位素较重,甲烷碳同位素较轻,并与生物降解油伴生,为原油菌解气与石炭系高—过成熟阶段产物混合的结果。下一步勘探应往东道海子凹陷延伸,构造下倾部位保存条件好,且降解稠油可与致密储层共同封堵形成岩性圈闭,捕获凹陷较高成熟阶段油气。   相似文献   

17.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原油充注方向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花场油气田流沙港组(E2l)油气运移和充注方向,分析了流沙港组三段上部与下部油气成藏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花场油气田流沙港组三段上部(E2l31)原油主要来自花场次凸北东方向的白莲次凹,油气沿流二段和流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流三段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断层构成的输导体系运移至花场次凸有利圈闭中聚集成藏。造成流沙港组三段中下部(E2l32—E2l33)相对上部油气藏原油密度略高、成熟度稍低、CO2气含量高、油气产量低的原因在于:受下部反向正断层的控制,流三段中下部原油可能主要来自花场次凸原地流三段烃源岩的贡献。该烃源岩成熟度和生烃潜力明显低于白莲次凹,输导条件也如上部油气藏优越,断穿流三段并切到基岩的深大断裂可能作为火山—幔源成因CO2充注的通道。油藏地球化学为判识油气运移充注方向和成藏特征研究提供了直接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The Yong’an-Meitai area is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exploration in the Fushan Depression, Beibuw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All oils from this area are geochemically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Pr/Ph ratio, higher proportion of heavy molecular weight hydrocarbons, and higher proportion of C29 regular steranes,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of source rocks might have been deposited in an oxidizing palaeoenvironment and be dominated by higher plant organic matter input. The oil from E3w2 (the second member of Weizhou Fm. of the Oligocene) has a much higher density, relatively higher Pr/nC17 and Ph/nC18 ratios, and a “UCM—unresolved complex mixture” on gas chromatograms, which indicate that it has been slightly biodegraded. CPI and other terpane and sterane isomer ratios suggest they are all mature oils. The timing of oil charging in E3w2 and E2l1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Liushagang Fm. of the Eocene) determined by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are from 9-3 Ma and 8-3 Ma, respectively. Th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E3w2 as a secondary reservoir is unlikely. The timing of oil charging is later than that of hydrocarbon generating and expulsion of Liushagang Fm. source rocks and trap formation, which is favorable for oil accumulation in this area. All molecular parameters that are used for tracing oil filling direction decrease with shallower burial depth, which suggests vertical oil migration. The widely occurring faults that penetrate through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Liushagang Fm. may serve as a fine oil charging conduit.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一段储层特征及物性主控因素,综合应用壁心、薄片、物性、荧光、扫描电镜等储层分析资料,通过对储集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与油气成藏耦合等分析,表明涠西南凹陷流一段储层以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总体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残...  相似文献   

20.
传统研究认为北部湾盆地主力烃源岩为整个流二段湖相烃源岩。应用大量原油和岩石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沉积和地质资料,重新对北部湾盆地流二段烃源岩进行了生烃和油气成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纪沉积的流二段不同层段烃源岩的质量差异较大,明显存在着优质(油页岩)、好和一般3种不同类型的烃源岩。3类烃源岩的生烃和成藏研究表明,3类烃源岩对油藏的贡献各不相同,其中优质烃源岩[丰度高、类型好(Ⅰ型)、产油率达500mg/gTOC]贡献最大,它对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原油产量的贡献高达80%;好烃源岩[丰度中等、类型较好(Ⅱ1型)、产油率为300mg/gTOC]次之,对原油产量的贡献仅为20%;而一般烃源岩[丰度较低、类型较差(Ⅱ2)、产油率仅为200mg/gTOC]对凹陷原油的贡献极少。由此表明,厚度不大(厚约为50~100m)、质量极好的流二段底部优质湖相烃源岩才是北部湾盆地真正的主力烃源岩。优质烃源岩生成的原油主要成藏于流二段、流三段、长流组和角尾组,而好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则主要成藏于流一段和涠洲组。3类烃源岩丰度、类型、生烃能力及成藏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北部湾盆地的油气勘探必须寻找到优质烃源岩才能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