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1 绪言 在中国东南部,沿台湾至海南岛的宽阔陆架区发育了近海第三纪盆地。根据年代和构造格架,这些第三纪盆地可分成两类,即正如图1和图2分别所示的早第三纪盆地和晚第三纪盆地。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早第三纪裂谷盆地地层成因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东海陆架盆地早第三纪裂谷区内若干盆地的重磁、构造、地层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裂谷期成因地层控制因素.重新认识了基底对裂谷边界、构造格局、深切平移断裂的控制作用以及受断裂控制的裂谷地貌特征.以长江凹陷、瓯江凹陷为重点,对裂谷期裂谷盆地充填特征展开对比讨论.同时,从盆地结构、相对海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探讨了裂谷盆地地层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东海陆架盆地早第三纪裂谷区内若干盆地的重磁、构造、地层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裂谷期成因地层控制因素。重新认识了基底对裂谷边界、构造格局、深切平移断裂的控制作用以及受断裂控制的裂谷地貌特征。以长江凹陷、瓯江凹陷为重点,对裂谷期裂谷盆地充填特征展开对比讨论。同时,从盆地结构、相对海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探讨了裂谷盆地地层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5.
从构造与沉积的控制和响应关系角度,论述了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在构造格局、伸展构造样式两方面所表现出的构造自相似性;研究了在构造自相似性的影响和控制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的盆地构造活动和沉积充填之间的控制和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歧口凹陷的沉积体系展布、沉积旋回等沉积特征也显示出自相似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沉积特征的自相似性对盆地油气勘探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的演化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在伸展和走滑两种活动体制下,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有五种类型.孔店-沙四期主要发育非旋转地堑、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和走滑地堑,沙三-沙二期以滚动半地堑和复式半地堑为主,沙一-东营期主要发育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和走滑地堑.盆地构造样式的演化遵循着三个序列,即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序列、非旋转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序列和非旋转地堑→走滑地堑序列.演化序列本身存在差异并受断裂活动的控制.构造样式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后两种序列沿郯庐断裂带、沧东-兰聊断裂带和太行山东麓断裂带发生,与三条岩石圈走滑带吻合.第一种序列发生在上述三条走滑带之间,构成两个伸展区.构造样式的演化与烃源岩、油气藏和含油气系统的性质和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 1 引言本文描述了印尼加里曼丹第三纪盆地的地层和地史,并提出了它们演化的一般看法和它们与东南亚复杂大地构造的密切联系。这些盆地是始新世和渐新世时期一个相连的巨大沉降和沉积区的一部分(图1)。中新世的抬升和侵蚀使这个地区分成一些分  相似文献   

8.
9.
酒泉盆地中生代为拉张断陷盆地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系列NNE向东断西超的早白垩世次级凹陷,表现为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的特征,具备形成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背景。以往的油气勘探主要针对构造油气藏,虽获得一些重大发现,但近年勘探效果并不理想。文中针对该区储层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品质差的特点。充分利用钻井资料,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水平切片、倾角测井和成像测井、层序地层学等技术对青西、营尔两个凹陷的构造-地层油气藏进行了勘探、研究。通过精细的断块构造解释和沉积相、储层预测。发现了一批构造-地层圈闭。分别在青西凹陷、营尔凹陷优选出YX1、C3两口区域探井,经钻探均获商业油流,使酒泉盆地构造-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0.
<正> 构造分析表明,中部北海道是一个以北北西向褶皱和断层为特征的变形带。Jolivet等(1989)把该带解释为右行压扭剪切带,形成于渐新世—中中新世。最近,中北海道剪切带与日本海的形成关系已引起人们很大注意。我们对在距剪切带150km的Haboro和Yubasi地区出露的第三纪沉积岩作了古地磁研究,并论证了这些沉积盆地的构造变形,提出了此剪切带运动的古地磁证据。  相似文献   

11.
12.
<正> 构造分析表明,中部北海道是一个以北北西向褶皱和断层为特征的变形带。Jolivet等(1989)把该带解释为右行压扭剪切带,形成于渐新世—中中新世。最近,中北海道剪切带与日本海的形成关系已引起人们很大注意。我们对在距剪切带150km的Haboro和Yubasi地区出露的第三纪沉积岩作了古地磁研究,并论证了这些沉积盆地的构造变形,提出了此剪切带运动的古地磁证据。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的构造单元及构造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发展及石油地质意义”一文的继续,主要阐述了渤海湾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各类构造的成因,提出根据盆地的大地构造性质、块体基本活动特征,结合构造成因、构造发育、砂体特征、油藏类型进行构造单元划分,并且对盆地具有自身特点的各类构造进行了成因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南彭佳屿盆地位于东海陆架南端,本研究包括南彭佳屿盆地、观音隆起、东引岛海脊、彭佳屿台地的一部分和台湾-肉道褶皱带.(图1)《享特》号调查船于1968年在东海和黄海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于东海陆架发现了台湾盆地.台湾中油公司于1969年在台湾近海开始地震反射调查.获得了重力和磁测记录资料.Wageman等(1970)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后出版了东海陆架晚第三纪和第三纪盆地的两张构造框架图,并预测该区烃类的广阔前景.在台湾北部近海,采集了数千千米的多道地震资料,并完成12口探井.这些探井位于南彭佳屿盆地周围,而不在该盆地中央,无法与常规的电缆测井资料作对比.地震和测井资料显示,在始新统和渐新统之间有一个广泛不整合.已出版了两幅构造框架图,一幅为早第三纪构造图,另一幅为晚第三纪构造图.黄廷章(1981)和纪文荣(1992)据钙质超微化石研究的结果,把该区探井中岩石确定为第三纪和白垩纪.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南彭佳屿盆地早和中新生代沉积物的构造和地层演化过程.这一时期为盆地形成和同裂谷期沉积物沉积的时期.这次调查不仅包括这些沉积物的初始沉积和变形,而且包括随后的变形.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伸展体制下的拆两滑脱构造概念及大陆伸展模式,并以渤海湾第三纪断陷盆地、焉耆中生代盆地为例,重点论述了伸展作用对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体系的发育、含油气系统的各种静态要素、动态过程的控制作用,认为油气勘探与折离构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和成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1 前言 在九州北部,广泛发育着在始新世至中新世时堆积于内弧盆地的所谓含煤第三系。内弧盆地位于当时的火山前沿和外弧增生带之间。山阴和朝鲜半岛东部的火山岩和火山—深成复合体为始新世至中新世时的火山前沿,推测四万十南带的日向群和日南群代表外弧增生带。 通常,内弧盆地的沉积物受到的构造变形比组合在增生带的具有复杂构造的外缘边缘沉  相似文献   

17.
西澳大利亚坎宁盆地(400000km^2)是最大的克拉通内盆地这一,在二叠纪-石炭纪期间冈瓦那大陆漂移通过南极区域时受到了寒冷气候的影响。本文叙述了盆地北部二叠纪-石炭纪Reeves组和Grant群的构造地层背景和演化。我们进行了地震相分析、井下测井响应、孢粉地层学和25口连续取心井的沉积岩相记录的研究工作。这种层序是建立在中石炭世时期广泛的侵蚀不整合上的。这个不整合面在晚石炭世冰盖扩展穿过整个盆地时由于地质侵蚀而得到了改变,但没有原始的沉积物可供识别,即使存在的话,这类沉积物也很可能在后期的分地断裂期间再次沉积。Reeves组和Grant群岩层以活动断层附近水下沉积重力流沉积的块状和变形的砂岩、混积岩和砾岩为主。在较深的地槽(Fizroy地槽)和高水位期构造断块上(Barbwire,Betty和Balgo阶地;Crossland台地)的盐塌次盆地中存在晚石炭世时期的初始岩层(Reeves组)。这些地区后来下陷,并被早二叠世时期的重力流沉积所覆盖(Hoya组)。而区域洪泛面和上覆的生物扰动粉砂岩单元(Calytrix组)记录了通过坎宁盆地北部相对水位的增长。粉砂岩向上变粗进入到下临滨风暴影响的砂岩部相对水位的增长。粉砂岩向上变粗进入到下临滨风暴影响的砂岩(Clianthus组)和河流相Poole砂岩。有潜力的石油圈闭类型主要与断层和河道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由 Vail 等(1977)确定的全球海面变动历史,是由从新生代底界到上新世—更新世界线之间(65到1.8百万年)的23个海面升降周期组成的。我们考察了这段全球海面变动历史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大陆边缘的浅海沉积记录和深海沉积、沉积缺失和侵蚀的记录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考察了它们与极地冰川作用历史的关系。澳大利亚新生代大陆边缘海相层系中一系列沉积周期是以间断长短各不相同的不整合面为界的。新生代时澳大利亚西缘和西南缘大地构造上的稳定和干旱气候产生了以间断为主的沉积记录。这与大地构造上较为活动的东南部边缘盆地的较完整的层系成鲜明对照。澳大利亚新生代有4个主要周期,即古新世到早始新世;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渐新世末到中中新世晚期以及中新世末到第四纪,它们与 Vail 等(1977)提出的超周期 Ta,Tb,Tc,Td 和 Te 相当。在新西兰,新生代的大部分期显示出典型的沉积周期,它们以不整合面或相应的整合面为界,这些界面是由大规模快速海面变化造成的。新西兰海相第三纪层系由23个期组成。在18个介于古新世末(53百万年)与中新世末5百万年之间的期界中,有16个似乎相当于海面升降周期的界线。在新西兰,海面低位已被良好地记录(以不整合面为标志),这是它在新生代时的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造成的。在到中渐新世为止的大部分新生代早期,随着太平洋—澳大利亚板块边界迁移到新西兰,这个地区开始抬升。到新生代末(晚上新世—第四纪)抬升达到顶点,因此出露了可供研究沉积周期的,近乎完整的海相新生代层系。由海面升降变动形成的不整合面,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对比工具,特别在有充足的陆源沉积物补给的大陆边缘,这种不整合面可用来补给古生物的对比。就对比来说,不整合面最终可用性决定于海面变动速度,或者决定于反映海面变动的沉积相变化的速度.如果象 Vail 等(1977)提出的那样,海面变化是迅速的(10米/1,000年),则地层分层率就高(±10~5年);相反,如果海面变动减缓,地层分层率也下降。把不整合面用于地层学,将被证明是一个对比全世界典型的陆地剖面与深海剖面的重要工具。海面升降变动也相当明显地影响陆源物质与可溶物质向深海的补给,因而可推测这种变动地部分地控制了生物沉积量。海进捕获了陆源物质和有机碳,而限制了可溶物质向开阔大洋的补给,因而在深海中增强了碳酸盐的溶解。深海沉积间断次数变化的历史似乎直接与海面升降变动有关,高的海面导致沉积间断次数达到最多;而低的海面使沉积间断次数最少。底流以及大洋水对生物骨骸物质的侵蚀作用,似乎也直接影响到深海沉积间断的次数。  相似文献   

19.
20.
伦坡拉第三纪盆地的形成机理和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位于班-怒大断裂中的赞-兹断层右行走滑拉分,是伦坡拉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表现为:①现今构造格局具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②牛堡组不仅厚度大,而且分布广,自下而上三段的粒度和颜色还具粗-细-粗和红-黑-红的特点,而丁青湖组不仅粒度细,而且颜色深,厚度小,分布局限;③源岩颜色深、粒度细、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中等、转化率高;④储集砂体厚度大、分布广,且孔、渗条件好;⑤油气显示类型多、分布广,原油密度较大,粘度较低,高蜡低硫,后生变化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