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由Ag2CO3、2,5-二氯-4-氨基苯磺酸(HL)和2-甲基吡嗪(2-Pyr)反应,得了一种新型磺酸银配合物[Ag2(2-Pyr)(H2O)4]L2(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单晶衍射等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0.92748(19),b=0.77156(15),c=2.0044(4)nm,β=91.34(3)°,V=1.4340(5)nm3,Z=2,F(000)=850,Dc=1.999g/cm3,R1=0.0867,wR2=0.1717[I>2σ(I)]。配合物中银离子被2-Pyr配体和配位水分子连接成一维的链状结构,进一步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扩展为三维的超分子结构。并且得出了第二配体(2-Pyr)的存在使磺酸银化合物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o(HL)(2,2′-bipy)2]·9·5H2O(H3L=对羧基苯磺酰甘氨酸,2,2′-bipy=2,2′-联吡啶),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C29H42CoN5O15.5S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Co(Ⅱ)离子为6配位的八面体结构,对羧基苯磺酰甘氨酸作为双齿配体与Co(Ⅱ)离子配位,2,2′-联吡啶和Co(Ⅱ)离子双齿螯合配位。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结构,配合物中含有一个由18个水分子组成的独立水簇。在氮气气氛中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30.1℃时开始失重,440℃时分解完全。  相似文献   

3.
硝酸铜与2-甲基-5-吡嗪羧酸在室温无菌条件下通过反应得到[Cu(C6H6N2O2)2(H2O)2]n.n[NO3].nH2O配位聚合物,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 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37 4(2)nm,b=1.623 1(5)nmc,=0.767 3(2)nm,α=90°,β=98.509(5)°,γ=90°。配合物中存在硝酸根抗衡阴离子,丰富了氢键的来源,更易形成超分子的聚合物。且在此配合物中,还存在未键合的N原子和含有孤对电子的O原子,可作为配合物的配体,进一步与其它金属作用形成混金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4.
以4,4'-联吡啶和Ni(SO4)2·6H2O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标题化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结果表明晶体属六方晶系,P6(5)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8 56(10)nm,b=1.118 56(10)nm,c=2.157 2(4)nm,α=90.00°,β=90.00°,γ=120.00°。标题配合物为一维链状结构,链状[Ni(C10H8N2)-(H2O)3]2n+n、SO2-4及晶格水分子之间,存在广泛的氢键作用,上述部分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此外,相邻链的吡啶环间存在面对面的π…π堆积作用。通过热重分析研究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以2,6-二[N-(1'-甲基-2'-羟乙基)氨甲酰基]吡啶为配体与Cd(NO3)2·4H2O反应,合成了一个单核镉(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38 22(18)nm,b=0.944 74(19)nm,c=1.299 9(2)nm,α=105.687(7)°,β=95.154(6)°,γ=101.755(7)°。V=1.073 1(4)nm3,Z=2,Dc=1.757 g/cm3,μ=1.089 mm-1,F(000)=576.0。配合物的中心镉(Ⅱ)离子配位数为8,处于扭曲的四方反棱柱构型。考察了配体对Cd(Ⅱ)离子的液膜传输性,结果表明2,6-二[N-(1'-甲基-2'-羟乙基)氨甲酰基]吡啶可作为良好的Cd2+离子载体。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o(HL)(2,2'-bipy)2]·9.5H2O(H3L=对羧基苯磺酰甘氨酸,2,2'-bipy=2,2'-联吡啶),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C29H42CoN5O15.5S属单斜品系,C2/c空间群.Co(Ⅱ)离子为6配位的八面体结构,对羧基苯磺酰甘氨酸作为双齿配体与Co(Ⅱ)离子配位,2,2'-联吡啶和co(Ⅱ)离子双齿螯合配位.配合物通过氧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结构,配合物中含有一个由18个水分子组成的独立水簇.在氮气气氛中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30.1℃时开始失重,440℃时分解完全.  相似文献   

7.
以5-氟水杨酸和邻菲罗啉为定向配体,与乙酸铜反应经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单核铜(Ⅱ)配合物[Cu(fiac)(1,10-phen)]·H2O(1)(Hfiac=5-氟水杨酸,1,10-phen=邻菲罗啉),并对结构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401(6)nm,b=1.20947(10)nm,c=1.40478(17)nm;α=7.2680(11)°,β=75.090(9)°,γ=76.300(6)°,V=1719.6(3),Z=2,Dc=2.425g·cm-3,R1=0.0411,wR2=0.1108,S=1.110。配合物1中的Cu(Ⅱ)离子分别与来自二齿配体Hfiac上的两个O原子和来自邻菲罗啉配体上的两个N原子配位,形成平面构型。通过对配合物1的荧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标题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该化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1.1690(2)nm,b=1.2025(2)nm,c=1.1114(2)nm,α=116.07(3)°,β=101.17(3)°,γ=88.21(3)°,Z=1。晶体结构中,每个铋离子均呈现出六配位并与另一铋离子通过共用卤素离子形成双核[Bi2Cl4I6]4-配阴离子,1,3-二(4-哌啶基)丙烷完全质子化形成[H2tmdp]2+配阳离子,配阴离子[Bi2Cl4I6]4-、配阳离子[H2tmdp]2+以及溶剂CH3OH分子之间通过复杂的氢键形成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一种一维链状银配位聚合物[Ag(2,3-L)(NO3)(pph3)]n{2,3-L=N-[(2-吡啶基)甲基]-3-吡啶胺,pph3=三苯基膦},并且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荧光、粉末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表征。标题化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a=1.72479(5)nm,b=1.45923(4)nm,c=2.11904(6)nm,V=5.3333(2)nm3,Z=8,R=0.0336。每个Ag(I)离子分别与两个2,3-L配体中的两个氮原子,硝酸根中的一个氧原子和pph3中的一个磷原子配位,构筑了四配位扭曲的四面体构型,由于配体的桥联作用使得标题配合物沿b方向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同时该配合物在室温下于372nm处表现出较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0.
用溶液挥发法合成两个新的配合物[Cd2(asba)2(2,2-biim)2(H2O)4·6H2O]n(1)和[Cd(asba)(bpp)]n(2)[asba=2-氨基-4-磺基苯甲酸,2,2-biim=2,2-连咪唑,bpp=1,3-(丙烷)-双吡啶],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1、2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化合物1通过Cd(Ⅱ)离子与asba2-中氧原子和氮原子连接形成一个简单晶胞,晶胞间通过2,2-biim的π-π作用拓展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中,配体asba2-和bpp作为桥联配体,与Cd(Ⅱ)离子配位,构成2D平面结构,形成(44,33)拓扑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只改变辅助配体,得到不同配合物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以5-巯基-1-甲基四唑(Hmmtz)及1,10-菲罗啉(phen)为原料,与金属Mn(Ⅱ)盐反应得到一种新的混配配合物Mn(mmtz)_2(phen)(H_2O)_2,并对该化合物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差热-热重等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C_(16)H_(18)MnN_(10)O_2S_2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晶胞参数为a=7.791 3(13),b=28.709(3),c=10.109 5(15),α=90°,β=111.844(2)°,γ=90°,V=2 099.0(5)~3,Z=4。配合物中的金属锰离子分别与1个1,10-菲罗啉提供的2个氮原子、2个5-巯基-1-甲基四唑提供的2个氮原子、2个水分子氧配位,形成八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12.
以邻羧基苯乙酸和内消旋-1,2-双(4-吡啶)-1,2-乙二醇为有机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Zn(II)配位聚合物{[Zn(hmph)(bped)0.5(H2O)](H2O)}n,并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7.6732(4),b=8.3888(3),c=13.3689(6),α=97.091(3)°,β=98.672(4)°,γ=111.061(4)°,V=779.02(6)3,Z=2,Dc=1.653 mg/m3,最终偏差因子R1=0.0359,wR2=0.0852[I"2#(I)],F(000)=398.0。该配合物为1D链结构,通过氢键堆积为最终的3D框架。  相似文献   

13.
以醋酸锌,有机三酸2-(3,5-二羧基苄氧基)苯甲酸及长链咪唑配体1,4-BBI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型锌配合物[Zn(L)(1,4-BBI)]·H2O (L=5-羟甲基对苯二甲酸,1,4-BBI=1,4-苯并咪唑)。采用X-单晶衍射技术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解析,并通过荧光光谱进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可归属为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 80724(8) nm,b=1. 63953(16)nm,c=1. 67399(15) nm,alpha=gamma=90°,beta=94. 930(2)°,V=2. 2073(4) nm 3,Z=4。金属Zn2+离子处于四面体构型中,Zn2+之间通过5-羟甲基对苯二甲酸的羧基及1,4-BBI的桥联作用,组成为一维链状构型,再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荧光性质研究显示,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源于有机配体的π→π*跃迁产生,对溶剂的响应表现为丙酮有荧光猝灭的效果,可作为荧光探针检测丙酮。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新型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Fe(m-pba)(m-Hpba)(H_2O)(Hazide)]·2Cl O_4,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及荧光性质对晶体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0.8959(2)nm,b=2.0513(5)nm,c=1.7902(4)nm,α=90°,β=90.664(3)°,γ=90°,V=3.290(1)nm~3,Z=4,Dc=1.577g/cm~3,R1=0.0619,ωR2=0.1773,S=1.093。在该化合物中Fe1分别与来自两个配体3-N-(2’-吡啶亚胺)苯甲酸(Hmpba)上的4个N原子、叠氮酸根上的1个N原子和1个水分子上的O配位,形成畸变的配位八面体几何构型。  相似文献   

15.
由Ag2 CO3、2,5-二氯-4-氨基苯磺酸(HL)和2-甲基吡嗪(2-Pyr)反应,得了一种新型磺酸银配合物[Ag2(2-Pyr)( H2O)4]L2(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单晶衍射等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0.92748(19),b=0.77156(15),c=2.0044(4) nm,β=91.34(3)°,V= 1.4340(5) nm3,Z=2,F(000)=850,Dc= 1.999 g/cm3,R=0.0867,wR2=0.1717 [I>2σ(I)].配合物中银离子被2-Pyr配体和配位水分子连接成一维的链状结构,进一步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扩展为三维的超分子结构.并且得出了第二配体(2-Pyr)的存在使磺酸银化合物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在水热条件下,选用间苯二乙酸,4,4′-二(咪唑基-1-亚甲基)联苯两种柔性配体和钴(II)盐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配位聚合物[Co_2(mpda)(Hmpda)_2(bibp)_2]·H_2O[H_2mpda=间苯二乙酸,bibp=4,4′-二(咪唑基-1-亚甲基)联苯]。利用红外光谱、C H N元素分析、热重分析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方法对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ī,晶体学参数:a=12.3569(7)nm,b=16.5347(9)nm,c=17.0455(9)nm;α=100.8830(10)°,β=103.8340(10)°,γ=109.4360(10)°,V=3048.9(3)nm~3,Z=2。此配合物中,Hmpda-连接{[Co_2(bibp)2][Co_2(mpda)_2][Co_2(bibp)_2]}连环结构单元,形成一维聚合带;基于失去一个H+的间苯二乙酸和[Co_2(mpda)_2]环中失去两个H~+的间苯二乙酸之间的氢键,配合物得以扩展为二维网状超分子结构。同时,由于一维环带状聚合基序的存在,形成了聚轮烷和聚索烃两种结构,这两种结构交错共存构成复杂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4,4’-氧化二苯四羧酸二酐和1,10-邻菲啰啉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标题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1.190(2)(A),b=12.587(2) (A),c=13.097(3)(A),α=102.688(3)°,β=105.751(2)°,γ =92.615(2)°,V =1721.1(6)A3,Z=2.配合物为单核结构,相邻的单核分子通过氢键的识别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双链.π…π堆积作用和C-H…π之间弱相互作用将邻近超分子双链的进一步扩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硝酸镉与吡啶-4-甲酸(HIA)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配合物[Cd(IA)2(H2O)4],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6.4400(5)nm,b=6.9489(6)nm,c=9.4051(8)nm,α=95.2600(10)°,β=104.580(2)°,γ=111.570(2)°,V=0.037079(5)nm3。配合物中Cd(Ⅱ)位于变形八面体环境中,与分属于两个吡啶-4-甲酸根的2个N原子以及来自于四个配位水分子的O原子配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配合物[Cu(4-Me-SA)(Phen)]•2H2O(Phen = 1,10-邻菲啰啉,4-Me-SA = 4-甲基水杨酸),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分析(DSC-TGA)和荧光光谱(FS)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 = 0.8324(3) nm,b = 1.2644(5) nm,c = 1.7493(7) nm,α = 90.00°,β = 100.404(7)°,γ = 90.00°,V = 1810.8(12) nm3, Z = 4。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1个4-甲基水杨酸配体的2个氧原子和1个邻菲啰啉配体的2个氮原子,形成配位数为4的稳定结构。配合物中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其自组装成1个稳定的三维立体结构。发光性能测试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配合物[Cu(4-Me-SA)(Phen)]·2H2O(Phen=1,10-邻菲啰啉,4-Me-SA=4-甲基水杨酸),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分析(DSC-TGA)和荧光光谱(FS)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8324(3)nm,b=1.2644(5)nm,c=1.7493(7)nm,α=90.00°,β=100.404(7)°,γ=90.00°,V=1 810.8(12)nm3,Z=4。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1个4-甲基水杨酸配体的2个氧原子和1个邻菲啰啉配体的2个氮原子,形成配位数为4的稳定结构。配合物中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其自组装成1个稳定的三维立体结构。发光性能测试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