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洪波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4):321-323
介绍了大气中SO2的来源及危害,详述了常用的脱硫方式及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效率,着重从燃料Ca/S比、床温、燃料粒径、石灰石活性、分级燃烧方式、燃料含硫量等方面分析了影响CFB锅炉脱硫效率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煤气化过程中单颗粒吸收剂脱硫反应模型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煤气化过程中吸收剂脱硫反应的气固反应模型进行了概述.气固反应模型大致可分为未反应缩核模型,晶粒模型、孔模型及逾渗模型等几种基本型式.未反应缩核模型结构比较简单,可以作为其它模型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晶粒模型应用较为广泛且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改进,孔模型侧重于颗粒内部孔隙特性对反应影响的分析,逾渗模型则基于孔模型将逾渗理论引入来描述脱硫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3.
义马煤的流化床热解脱硫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常压惰性气氛中采用流化床反应系统对义马原煤,脱灰,脱黄铁矿煤进行了热解脱硫,效果考察,主要考察了温度,热解时间及气氛对煤中硫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义马原煤,脱灰煤在700℃左右可得到低硫半焦,而在ψ(O2)为0.6%的N2气氛下,原煤在650℃左右即可得到硫含量更低的半焦,其脱硫率可达到72.9%。且半焦收率变化不大,表明在惰性气氛中配入少量氧气,可大大提高全硫脱除率,在实验所涉及的温度范围内原煤半焦中有机硫含量呈增加趋势,义马原煤中碱性矿物质固硫作用导致原煤半焦中硫含量高于脱灰煤半焦中硫含量,而增加热解停留时间不利于提高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4.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青斌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9(3):30-32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是近些年国际上新兴的比较先进的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文章在介绍CFB-FGD工艺原理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CFB-FGD系统构成、工艺布置、工艺特点及运行控制注意事项,并对该工艺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王建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3(1):99-101
某厂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炉内喷钙干法脱硫的方式,脱硫原理是将炉内的CaCO_4分解煅烧成CaO与烟气中的SO_2发生反应生成CaSO_4随炉渣排出从而达到脱硫目的。有效地进行脱硫系统改造以及实现自动方式控制使流化床锅炉可以实现安全运行,获得良好的经济及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的技术特点,并经过实际应用,证明该干法脱硫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脱硫效率较高、投资较低、耗水量小等特点,该方法解决了石灰石一石膏法占地面积大、投资高、耗水量大、烟道腐蚀、资金回收期长等难点,特别适用于现役燃煤机组脱硫。 相似文献
7.
孙斌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6(1):42-44
本文介绍一种能提取单质硫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脱硫工艺,主要特点:首先是锅炉燃烧时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介质(氧化钙等)进行脱硫,而是靠自身燃烧的煤炭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烟气成份进行适当的组合反应,其结果不仅能够达到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自行脱硫的目的,而且在脱硫反应的同时生成单质硫,并能够提取出单质硫,其次,本文介绍的脱硫方法也可适用于其它煤粉炉进行脱硫、提取单质硫。从而降低了燃煤锅炉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灰石作为脱硫剂,就影响脱硫效率的循环流化床运行参数进行了机理性研究。其运行参数包括锅炉运行床温、Ca与S物质的量比、脱硫剂的床料粒度与性质、锅炉的流化速度等。从而得出了影响循环流化床脱硫反应的关键因素是其锅炉的4个运行参数。其它因素只是通过影响上述因素来达到对脱硫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非均相流化床式催化氧化工艺可以充分降解脱硫废水中的有机物,对其的研究可为脱硫废水达标排放和零排放工艺的建立提供技术参考。文章采用煅烧方式制备了高效固体催化剂,建立了以臭氧为氧化剂的流化床高级氧化工艺,对三联箱处理后的脱硫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以降低COD、氨氮和悬浮物。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为10 g/L、臭氧通入时间为2 h、曝气量为10 h/L的条件下,实现了脱硫废水的COD由650 mg/L降低至210 mg/L,氨氮指标由315.7 mg/L降低至35 mg/L,悬浮物指标由5 500 mg/L降低至1 400 mg/L;在反复利用过程中,催化剂可保持优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因而治理电厂S02的污染问题已提上日程.本文论述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组合脱硫系统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11.
简要概括了流态化气化的突出优点与缺点,介绍了目前几种较有代表性的流态化气化工艺特点,着重介绍了云南昭通褐煤流态化气化试验工艺工作流程,该工艺在热组织、裂解、半焦高温气化反应时间上与传统流态化气化工艺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活性炭为载体,用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煤加压气化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10小时和COD 进水在1636~2389mg/l 条件下,COD 去除率可达80%~90%;酚平均去除99.87%,油平均去除95.3%. 相似文献
13.
依据有关文献和调研资料,对国内外煤炭地下气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介绍,例举了国内外一些重要地下气化试验及典型煤气组成和煤气的热值情况.分析了国内外地下气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不同煤种地下气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地下气化模型试验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煤种的地下气化特性.比较了空气连续气化及纯氧.水蒸汽气化条件下的煤气组成,并从气化煤层升温速率、气化速率、煤气产率、气化效率等方面比较了不同煤种的地下气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煤种的不同组成决定了空气煤气中CO,H2,CH4含量的不同,鼓风量影响着空气煤气的组成.在适宜的汽氧比条件下,不同煤种纯氧,水蒸汽地下气化均可以获得中热值煤气。对于试验煤种,褐煤具有高的气化活性、气化速率及低的煤气产率,其纯氧-水蒸汽气化效率达87%,最适于地下气化;瘦煤地下气化,气化煤层温度上升缓慢,其气化活性较低,气化速率变化平缓,纯氧-水蒸汽气化效率为74%,但气化过程稳定,且具有高的煤气产率,可以进行地下气化;气肥煤煤层升温速率最快,煤气产率仅次于瘦煤,但在煤挥发分析出后,气化速率减小,气化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热重法研究了煤的水蒸汽非催化气化反应的动力学.在常压、化学动力学控制条件下,考察了温度、水蒸汽分压及煤焦细孔比表面积对煤气化反应速度的影响,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求出了煤的水蒸汽气化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氧化亚铁硫杆菌脱除煤中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高硫煤进行了微生物脱硫研究.研究表明,微生物能降解高硫煤中的硫,而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脱硫率逐渐升高.煤样的粒度、细菌接种量、补加氮源对脱硫有一定影响.实验中还发现,对煤样进行酸预处理,然后再进行微生物脱硫,脱硫率可达46.3%。 相似文献
17.
倾斜煤层煤炭地下气化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认识倾斜煤层煤炭地下气化特征和规律性 ,藉助多功能模型试验台 ,对倾斜煤层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 .简述了煤炭地下气化多功能模型试验台结构 .介绍了脉动气化、水蒸汽气化、富氧水蒸汽气化及返流气化方法 ,研究了产出的煤气热值、组份和气化速率 ,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脉动气化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煤气质量 ,采用水蒸汽气化方法 ,能够生产高热值水煤气 ,富氧和返流气化未能明显改善出口煤气质量 ,但能够迅速提高气化炉体的温度 .与急倾斜煤层相比较 ,倾斜煤层尚不能提供有效的渗流燃烧的气化条件 ,因而影响着煤气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洁净煤技术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经济-能源-环境(3E)分析建立起一种新的宏观技术评价模式。并通过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提出具有可比性的评价指标,建立起MODM多目标决策的评价模型,应用这一模型对2种煤炭气化技术工艺(Texaco工艺和Shell工艺)进行了验证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石广梅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3,(2)
文中通过煤气化废水水质状况、分析方法选择、BOD_5有效稀释法,以及COD、BOD、酚、碱度和NH_3-N、MLSS和MLVSS之间相关性分析,从而概述了煤气化废水的分析特性。 相似文献
20.
In situ coal gasification poses a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 to groundwater pollution although it depends mainly on local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In our investigation, the possible processe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originating from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UCG) were analyzed.Typical pollutants were identified and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are proposed.Groundwater pollution is caused by the diffusion and penetration of contaminants generated by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 processes towards surrounding strata and the possible leaching of underground residue by natural groundwater flow after gasification.Typical organic pollutants include phenols, benzene, minor components such as PAHs and heterocyclics.Inorganic pollutants involve cations and anions.The natural groundwater flow after gasification through the seam is attributable to the migration of contaminants, which can be predicted by mathematical modeling.The extent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 plume depend primarily on groundwater flow velocity, the degree of dispersion and the adsorption and reactions of the various contaminants.The adsorption function of coal and surrounding strata make a big contribution to the decrease of the contaminants over time and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burn cavity.Possible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regarding UCG include identifying a permanently, unsuitable zone, setting a hydraulic barrier and pumping contaminated water out for surface disposal.Mitigation measures during gasification processes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after gasification are also propo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