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密气藏束缚与可动水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致密气藏一般束缚水含量高,但不少气井仍可产出水,这种现象很难解释。采用离心毛细管压力法、气驱水动态法及核磁共振法在实验室内研究测定气藏束缚水饱和度,用测井方法确定气藏原始含水饱和度,根据原始含水饱和度与束缚水饱和度相差值大小来确定可动水饱和度大小。采用中原油田桥口、白庙致密气藏及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具有代表性的岩心开展渗流实验测试后发现: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大,岩心含水饱和度逐渐减小,甚至会低于用常规方法测试的束缚水饱和度,相应气相渗透率也逐渐增大,说明气层束缚水是相对气相渗流速度的一个物理量,即具有速度敏感性,再不是一个定值,这就解释了致密气藏束缚水高、原始含水饱和度比束缚水低而地层水有可能流动的原因。研究结果对其他致密气藏的开发也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低孔、低渗,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在岩性构造背景下,气水关系复杂,地层中气水赋存状态多样。烃类充注成藏时,很难将地层中的水完全驱替出来,会有部分滞留水残存在地层中。对于不存在边底水、层间水等自由水的致密砂岩气藏,储层中的可动水是气井产水的主要来源。气井见水将严重影响气井的产能和泄流半径,导致井底压力和产量迅速下降,生产压差和废弃压力显著增加,缩短了气井生产周期。为此,调研了国内外学者对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水赋存状态和产出机理、可动水产出规律及控制因素、可动水对储层渗流能力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在分析和总结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开发过程中的产水问题及其对开发的影响,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及改进建议,以期改善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效果,提高最终采出程度。 相似文献
3.
4.
5.
南海莺歌海盆地深层气藏具有高温、高压、高含水和高含CO2等典型特征,其渗流机理十分特殊。为揭示该类气藏渗流特征,剖析产气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搭建超高温高压长岩心驱替实验系统来模拟实际储层的温压条件,开展不同含水条件及不同CO2含量下的气相渗流实验。研究表明:该类气藏渗流特征可划分为产生启动压力、低速非达西渗流、达西渗流和偏离达西渗流4个阶段;束缚水会引起低速非达西渗流,可动水会导致启动压力产生,且束缚水在高压差下会转为可动水,导致气相渗流偏离达西渗流,形成或加剧气水两相流动,降低高压差下气相渗流能力;气组分中CO2不仅会导致低速非达西渗流阶段时间延长,高含量下还会促进束缚水转为可动水,形成启动压力,并使高压差下偏离达西渗流阶段提前到来。因此,此类气藏含水饱和度和CO2含量的增加均会抑制产气能力,应严格控制气藏生产压差,避免低速非达西渗流和高压差下偏离达西渗流产生。研究结果可为该类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为了分析油田不同注入水对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利用中东H油田岩心样品,分别采用模拟地层水和注入水A进行单相及油水两相渗流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并对其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结果表明:注入水A的冲刷等作用引起岩心样品发生固体颗粒脱落及矿物成分流失,导致岩心样品的渗流能力增强,油、水绝对渗透率及油水绝对渗透率之和均增加;岩心样品的亲油性减弱,亲水性增强,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共渗点偏右移,与模拟地层水驱替相比驱油效率提高2%~5%。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数学模型,该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油田开发初期、中期及末期3个阶段的油水渗流规律。 相似文献
8.
《石油化工应用》2016,(12):76-83
苏里格西区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高压、低产气、高产水的特点,区块自投入生产开发以来目前面临气井产水现象严重,大量生产井积液减产甚至停产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目的层微观孔隙结构尺度下的储层产水机理,揭示致密砂岩气藏渗流规律,确定影响储层产水的主控因素,结合研究区储层静动态特征提出有效的生产开发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苏西主产水型为自由水和可动束缚水,渗流规律由生产压差直接控制,区块开发应当保证控压与控水相结合的原则,尽量避免应力敏感性及水锁效应的发生。气井在投产时应合理配产,控制生产压差,防止由于生产压差过大束缚水转变为可动水、产水量增大的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9.
含水火山岩气藏气体非线性渗流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火山岩气藏已成为我国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在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及渤海湾盆地等都有所新发现,火山岩气藏资源量已超过3×1012m3,是当前天然气勘探和开发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利用物理模拟和核磁共振实验技术,研究和分析了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气体渗流曲线的特征和可动气饱和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含水火山岩岩心气体渗流时,若以流量和压力梯度作为描述气体渗流曲线的坐标轴,其曲线特征为凹形曲线至直线,其克氏曲线大致以临界含水饱和度为界限分为2种渗流形态。对于同一块岩心来说,当含水饱和度低于临界含水饱和度时,气体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只有当含水饱和度大于临界含水饱和度时,气体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含水饱和度越高,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可动气饱和度越低。此外,还分析了水在喉道中的赋存状况。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气藏中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低渗透油气藏的不断开发,对低渗透油气藏中流体渗流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本文针对低渗气藏中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探讨认识到:低渗储层岩石中单相气体低速渗流具有非达西渗流特征,表现为渗流曲线直线段的延伸与流速轴相交,即存在一个“拟初始流速”;低渗储层岩石在一定含水饱和度下,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更为明显。残余水饱和度存在所产生的毛管阻力,使气体渗流曲线低速段的形态与单相气体渗流时相反,呈现上凹形态。在相应的克氏回归曲线上,存在着明确的临界点。临界点以下,气体渗流受毛管阻力影响,表现为气体(视)有效渗透率随压力增大而增大;临界点以上,气体渗流受滑脱效应影响,表现为气体(视)有效渗透率随压力增大而减小。气体低速渗流曲线特征与储层岩石渗透率和残余水饱和度密切相关,随渗透率增大和残余水饱和度的降低,气体低速非达西型渗流逐渐向达西型渗流过渡。 相似文献
11.
低渗致密气藏压裂过程中伤害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力压裂是川西低渗致密气藏勘探评价及开发建产的关键技术,但压裂过程中由于液相的浸入、压裂液破胶不彻底、压裂液残渣的滞留、压裂液老化等因素,大大降低了压裂增产效果。针对压裂过程中的各种伤害,通过实验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水锁与压裂液滤失是造成储层伤害的2个主要因素。水锁增加了启动压差,使得压后返排困难,破胶液在地层中长时间逗留,加大了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压裂液滤失形成的滤饼大大降低了储层的渗透率,一般可达5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施工中可以通过减少压裂液中的固相颗粒与加快返排速度等措施来减少对地层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13.
页岩储层经水力压裂后,发育不同尺度的裂缝,返排液滞留在储层与裂缝中,改变了页岩储层的含水饱和度,从而影响了页岩气的流动。为研究微裂缝条件下水对页岩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选取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储层黑色页岩,经巴西劈裂造缝处理后开展岩心实验,并结合扫描电镜实验方法以及渗流力学理论对含水条件下页岩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含量以及缝网发育程度决定了页岩储层渗流能力;黏土矿物含量越多,储层渗流能力下降越大;主裂缝的开度及缝网形态控制着水在裂缝系统中的作用范围。通过拟合实验数据建立渗流能力下降幅度与面积密度方程,并对微裂缝条件下水对页岩渗流能力的影响情况做出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致密气藏岩石孔隙小,喉道结构复杂,一旦骨架有效应力发生变化,骨架颗粒与孔喉结构的原始关系也发生变化,导致气水两相渗流通道发生变化,孔隙度、渗透率进一步降低,产能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实验深入研究致密储气层基质岩心和裂缝岩心在不同围压下应力变化导致气水两相流体的相对流动能力变化趋势,有利于认清致密气藏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并对其合理产能做出准确的评价。以长庆致密气藏P1s、P2h储层岩心为例,基于应力敏感实验,讨论了岩石渗透率应力敏感对致密储气层气水两相流动及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致密砂岩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渗透率低,纵向上气层多,采用多层合采时,各层供气能力存在差异。气藏开采过程中气层压力下降快,含水饱和度也会发生变化,影响各气层供气能力。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典型致密砂岩岩样,开展含水饱和度对致密砂岩岩样供气能力的影响实验,对比分析了有效应力与含水饱和度对不同渗透率级别岩样供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应力增加,渗透率相对较低岩样产气贡献率明显下降,相对高渗岩样增加,有效应力增加加剧了岩样间供气能力差异;在原地有效应力条件下,随着含水饱和度升高,岩样供气能力显著下降,渗透率越低,供气能力下降也就越显著;渗透率级差越大,渗透率相对较低岩样产气贡献率就越低。 相似文献
17.
18.
低渗砂岩气藏气体特殊渗流机理实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渗透率低于10^-3μm^2天然低渗透砂岩岩心,在改造的气体渗透率测定仪上进行含水岩样中气体渗流规律的室内实验。实验中运用微波法建立含水饱和度模型,通过在不同孔渗范围内的低渗岩样中进行气体渗流实验以达到研究气体特殊渗流机理的目的。研究发现,气体渗流受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的控制。在干燥和低含水饱和度状态下,气体渗流曲线呈上凸型,渗透率越小,受滑脱效应的影响越明显。随含水饱和度增大,渗流曲线由上凸型向下凹型转变,滑脱动力影响变小,毛细管力影响变大。复合型渗流曲线则完整反映了气体渗流的整个过程。本研究对制定低渗透气藏相关开发技术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易发生水相圈闭损害、降低气相渗透率的现象,研究了季铵盐型氟化物被岩石表面吸附对气体渗流的影响,开展了润湿性测定、表面张力测定、水相自吸、钻井液滤失与返排、气相渗透率恢复测试等实验,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氟化物在岩石表面的吸附形态,结合实验计算了固体表面能与固-液界面吸附黏结力,分析了氟化物界面修饰提高气体渗流能力的机理。结果表明:氟化物能使岩石润湿性由水湿转变为气润湿,有效抑制水相毛管自吸,使驱替过程水相平均返排率由46.6 % 提高到了85.2 %,从而使气相渗透率恢复率从60 % 提高到了80 % ;氟化物吸附使固体表面微观粗糙度增加、固体表面能和固-液吸附黏结力降低,使得原固体表面与水相的接触面积减少、作用力减弱,利于水相脱离表面束缚、提高侵入水相的返排能力,进而减小了水相对气体渗透率的损害,提高气相渗流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低渗气藏特殊渗流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含水饱和度下岩心的渗流特性,解决了滑脱效应与启动压力相矛盾的问题,结果表明:在低含水饱和度下,岩心中气体渗流主要受滑脱效应的影响;而在高含水饱和度下,则主要受启动压差的影响。用误差更小的回归法计算出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启动压力,并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按比例改变岩心的长度,结果启动压力(梯度)的改变却不成比例,由此认为仅利用启动压力梯度计算井距这一方法并不合理。图2表1参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