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大规模定制的特点及敏捷设计的要求,通过对大规模定制产品设计组织管理、产品设计信息管理、产品设计合理性、产品设计质量、产品设计速度及其各自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大规模定制产品设计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敏捷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从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出发,着重分析了其分层嵌套的产品设计特点和对潜在制造合作伙伴制造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借鉴ISO9000族标准关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过程方法,探讨了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策划、过程控制、更改控制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3.
商振  刘昊  朱世范 《包装工程》2021,42(16):149-158
目的 对基于用户网络评价信息修改产品设计规范并开展产品改良设计的方法开展研究.方法 应用网络爬虫技术对用户网络评价信息的数据采集、分析和整理方法进行研究.基于用户评价信息数据,对快速修改产品设计规范实现产品设计定位的方法进行研究.应用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实现产品改良设计.结果 针对ONA品牌LED灯具产品,开展了基于用户网络评价的改良设计.在新产品方案满足基于用户评价修改的产品设计规范要求前提下,改良设计周期大幅缩短至3个月.结论 研究提出的方法应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了对产品设计规范面向大量用户评价的修改,为一定市场规模产品提供了替代传统调研方法的、快速的设计定位调整手段,为企业在信息时代对用户反馈做出准确、敏捷反应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绿色包装设计理论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智慧  周威  庞明 《包装工程》2002,23(4):146-149,171
介绍了绿色包装产品设计的概念和特点,建立了绿色包装产品设计体系的结构及各模块的设计模型,介绍了绿色包装产品评价的基本方法,讨论了实施绿色包装产品设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当下社会对于可持续产品设计发展的强烈共识与迫切需求,本文将从"全生命周期评价法"与"生态型产品设计"的概念、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法"的生态型产品设计的意义以及城市户外生态型产品设计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视线追踪技术引入UCD产品创新过程产品设计概念可用性测试评价的方法进行研究,将模型置入虚拟环境,方法进行人机交互可用性分析与评价,利用视线追踪技术,跟踪捕获用户信息认知加工过程,判断目标用户的认知反应.分析目标用户兴趣,提炼基于视线追踪技术的产品设计概念人机交互可用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专家打分法的产品设计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沛  吴春茂 《包装工程》2018,39(20):207-211
目的 通过优化现有专家打分法评价模型,达到支持新产品设计研发的目的。方法 首先,建构专家资格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产品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加权法优化专家打分法;最后,结合产品设计案例验证基于专家打分法的产品设计评价模型。结论 提出了专家加权综合指标打分法优化模型,提升了产品设计评价准确率,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优度理论的产品设计知识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青  吴限  耶虹菲  刘永琪 《包装工程》2015,36(6):100-104
目的研究基于优度理论的产品设计知识评价方法。方法针对知识特性,比较相关研究,明确了评价需求、评价目标和实施评价的基本流程,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品设计知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获得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关联函数,通过优度计算,得到最优知识对象。并以某液体罐式运输半挂车为例,获得最符合客户需求与设计期望的车辆系统知识,且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论基于优度理论的产品设计知识评价方法,可使评价决策过程数字化、系统化,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9.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背景下,由于产品的可用性在产品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产品的可用性工程理论,采用FMECA的产品设计评价方法.对实际产品的设计评价阶段进行了分析。通过FMECA的评价方法得到产品在设计阶段的评估结果,进而对产品进行改良设计。解决了产品可用性评价对部分用户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生祥  郑枫 《包装工程》2021,42(2):150-154, 166
目的针对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产品设计模式,完善产品设计方法流程,更有效地理解用户需求,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和质量。方法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用户需求权重,将用户需求及权重输入质量屋,对用户需求与设计需求的相关关系度进行量化评价,构建用户需求与设计需求相关关系矩阵,确定各项设计需求重要度,完成用户需求到设计需求的转化,以相对重要度较高的设计需求定义功能域,进行功能域与物理域之间的映射,利用独立性公理和信息公理进行设计参数分析和设计方案评价。结论构建了一种集成层次分析法、质量功能展开和公理化设计的产品设计方法,对用户需求权重进行了更准确的分析,完善了质量功能展开后续的方法流程,并以板栗采收机概念设计为例进行了应用验证,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指导产品设计过程,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method for ranking any number of normal fuzzy numbers using trapezoidal fuzzy numbers as a general form, where rectangular and triangular fuzzy numbers are particular cases of such a form. This general form is supported by 29 cases, which is enough to consider all the possible situations between two normal fuzzy numbers, such as trapezoidal, triangular, or rectangular. The ranking procedure is performed using four ordering criteria into a pseudo-order preference model considering the type of the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 Two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and validate the applica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is fuzzy ranking method. A comparison and an analysi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its usefulnes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as a result of its management of vague or imprecise information, and whether or not that information should be allowed to be entered into such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2.
不完备模糊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完备模糊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中的模糊相容关系及模糊粗糙上、下近似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论域上的模糊覆盖问题并提出了覆盖的3种运算形式;定义了2种新的模糊粗糙熵以讨论不完备模糊信息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证明了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与度量强度之间的重要关系;建立了一种度量部分模糊知识依赖的新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定理结果证明。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linear defuzzified output of a fuzzy controller with two fuzzy variable inputs and one output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rbitrary amounts of triangular fuzzy numbers are employed to fuzzify the linguistic variables in fuzzy control rules. We show that the defuzzified output is exactly equivalent to a linear function of the inputs to the fuzzy controller by using three mixed fuzzy logic operators to evaluate the control rules.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新的规则自提取和简化的模糊模型算法,该算法由3个步骤组成:首先,通过构造一个模糊软划分判别准则对输入输出空间进行模糊划分,得到最佳分类数,从而得到了最佳的规则数;其次,根据最佳规则数和神经网络来构造初始的模糊模型;第三,通过运用模糊相似分析法,可以得到计算2个模糊集相似度的方程,从而根据事先确定的阈值来合并相似的模糊集。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既满足对精度的要求又简单且具有可解释性的模糊系统。最后,用该算法对我国全要素生产力进行了模糊规则的提取。  相似文献   

15.
模糊核迹方法是研究正则半群上模糊同余的重要手段,模糊核作为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成为重要的讨论对象。目的在于研究正则半群的模糊子集满足什么条件构成模糊同余的模糊核:引入一般半群上的模糊等价关系浸满一个模糊子集的概念,证明了正则半群上每个模糊同余浸满它的模糊核,给出了正则半群的模糊子集是某个模糊同余的模糊核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Yan Shi  Yicheng Zhou 《工程优选》2018,50(6):1078-1096
To analyse the component of fuzzy output entropy, a decomposition method of fuzzy output entropy is first presented. After the decomposition of fuzzy output entropy, the total fuzzy output entropy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sum of the component fuzzy entropy contributed by fuzzy inputs. Based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fuzzy output entropy, a new global sensitivity analysis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uncertainties of fuzzy inputs on the output. The global sensitivity analysis model can not only tell the importance of fuzzy inputs but also simultaneously reflect the structural composition of the response function to a certain degree. Several examples illustrate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global sensitivity analysis, which is a significant reference i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因子法的模糊桁架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娟  陈建军  高伟  黄平 《振动与冲击》2005,24(3):82-84,i008
研究了模糊桁架结构动力特性的分析方法,在结构的物理和几何参数同时为模糊变量的情况下,利用模糊因子建立了结构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从结构振动的瑞利商表达式出发,利用区间运算法则推导出结构模糊特征值的表达式。通过算例考察了结构各参数的模糊性对其动力特性模糊性的影响,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该法对模糊结构进行一次动力分析便可求得动力特性,且可充分地反映任一模糊参数对结构模糊动力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尤飞 《工程数学学报》2008,25(2):358-360
通过引进规则并算子的概念,本文给出31个规则并算子;证明了三角模是规则并算子;给出由规则并算子构造的控制器是泛模糊逼近器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一类多输入模糊双线性系统,在系统的状态不完全可测的情况下,提出一种模糊容错控制方法.首先,我们设计模糊检测观测器检测系统是否发生故障.再基于检测观测器,设计模糊控制器保证未发生故障的系统渐近稳定.然后,在系统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设计自适应模糊诊断观测器对故障进行估计,给出故障诊断的算法.最后,根据估计出的故障,进行故障调节,设计容错控制器.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所设计的容错控制器可以保证系统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故障系统的渐进稳定性.仿真证明了所提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the rate data in terms of fundamental reaction steps involved in the overall methanation kinetics. A model involving reaction inhibition (by adsorbed CO) wa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sts to determine the r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partial pressure of CO where pore diffus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observed methanation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