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少年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社会青少年文化中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指出青少年文化在价值观、语言表达、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各种文化异化现象的表现,然后就其中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基于社会学角度,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吸烟是一个严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问题行为,我国青少年吸烟有其特定文化成因,青少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间的冲突是导致青少年吸烟的文化原因,这种冲突来自青少年特有的文化人格、社会变迁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粉丝"现象已然成为一幅值得人们品味的文化风景而嵌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粉丝"已经不仅仅指代"追星族"和"迷"了,取而代之的是有组织、有目的的群体行为。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群体种类多样化、追星手段现代化、追星行为非理性化、粉丝领袖精英化等方面。文章同时探讨如何塑造理性的青少年粉丝文化,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思潮的解构性和虚无性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负面影响。当下的中国必须对青少年进行主流道德思想的教育,宏扬我国传统文化,帮助提升青少年人生境界和建立正确价值观。提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弃其糟粕;教师不但要有较深的历史人文底蕴,深刻而全面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现代文明更要有清醒的认识;借助历史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利用能启动学生情感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受到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深刻理会与体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等。  相似文献   

5.
当代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其思想、心理、行为无不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尤其在其人际交往心理形成过程中,受儒家以“义”为价值准绳的思想影响更为突出。如何使当代青少年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吸收其有益成份,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级教育者、教育机构和部门的职责。也是新时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一代青少年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文艺学研究中,文艺审美论者强调文艺审美的超功利性,而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则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文艺作品,甚至直接放弃对审美性文艺作品的关注,去研究功利性的大众文化现象,所以文化研究、文化批评被文艺审美论者们批评为忽视了文艺审美性。然而,审美与功利两者既有区别也有紧密的联系,文化研究、文化批评不能因此被认为忽视了文艺审美性。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是现代性问题。网络文化的悖论性存在状态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本体根源;网络文化危机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本质所在;缺乏社会文化动因推动公共治理是难以遏制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蔓延的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上海不仅积聚了各种海洋文化现象及典型特色,而且突破以往海洋文化的范畴,以城市为依托,自主培育滨海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开放性、包容性、时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海洋文化精髓所表达的冒险、开放和包容的品质都凝聚在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9.
网络非主流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80、90后青少年在交互沟通中形成的文化。它是社会要求和期待之外的文化,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外表层、中介层和心理价值层。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网络非主流文化,它与主流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它并不等于落后文化、也不等于反文化,它也有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文化消费中出现了反传统、反权威热潮,这一备受追捧的同时也备受争议的现象真正的根源在于后工业社会里,传媒娱乐至上原则对文化领域的侵蚀。如果一味迎合大众娱乐需要,而忽视文化的传承性与严肃性,将会对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必须寻求商业与文化、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平衡点,促进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个人行为处事和道德生活都受到网络文化影响。学校、社会和家庭应结合青少年对待网络文化的态度,给予正确指引。  相似文献   

12.
第二语言习得的文化构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承载文化信息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规则的单纯引介,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拓宽学生词汇文化和话语文化视野并灵活运用为目的.提出二语习得这种特殊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运用拓展了的词汇及话语文化知识去理解新的文化信息的同时,其内化的母语文化系统正在二语文化因素输入的同时重新构建,在重构过程中一种新的文化正在孕育形成.其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文化意识、文化对比能力都在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诠释学与历史主义经常在一种非常紧密的关系上被联系到一块,甚至被等同起来,然而其用意并不相同.人们可以在哲学中读到这样的指责:诠释学被历史主义地、即被历史主义的问题所侵入,而此通常意味着:诠释学虽然努力地去理解过去和现在的所有文化现象,但从未显示出其效用,也没有负责地与系统地表述真正事实.但是人们也可以用另一种角度来说明诠释学与历史主义的紧密血缘或同一性,即:[它们相互表达为]**诠释的历史主义或历史的诠释学--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文化,此文化赞同文化的多样形态性和历史的真实性,而此真实性并未忽略过去,甚至因此使过去的作者具有一种在当代讨论中的共同发言权.  相似文献   

14.
探讨传统文化的核心,指出儒家、佛家、道家三者的共同点都是寻求行为、心境和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对青少年思想感情的熏陶、思维能力的开拓、精神境界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现代人格的塑造等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塑造青少年的现代人格,关键是要发掘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并将之与青少年的现代价值诉求相结合,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现代人格的契合点,从而彰显传统文化的人格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15.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人们的称谓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称谓词涵盖了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有着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主体性人格是当代社会的人格类型,流行文化是影响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重要亚意识形态。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指引与暗示作用,并且强化着青少年自我认同、自我实现及个人本位愿望。  相似文献   

17.
在言语交际中,礼貌现象与文化、礼会以及真诚关系密切,同时礼貌受语境的影响,具有其相对性。我们在言语交际中,不仅需要讲究礼貌,也应该倡导真诚的礼貌行为。  相似文献   

18.
皖北传统文化哲理深邃、底蕴厚重、类型繁多、遗存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理想抱负、做人准则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和道德的净化具有特殊功能,对于建构青少年丰富和谐的内心世界和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用传统文化去引导、滋润青少年,培养青少年的品德美、才能美和行为美,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中成长成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成都地区消费者关于川菜文化消费观念和行为的调查,发现川菜文化社会分层功能集中体现在川菜消费认知和行为与消费者个人和客人的社会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川菜文化的符号消费价值胜过其实用价值,具有炫耀性、品位性、区隔性、类别性特征。川菜、阅历、面子和交际是影响川菜文化社会分层功能的四个重要因素,正是阅历、面子和交际为代表的消费的社会性成为川菜文化社会分层功能最深刻的内在根据,川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建构了川菜文化的符号价值,呈现出川菜企业和消费者社会分层的现实表象。本文的发现为川菜文化与社会分层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一个消费社会学的实证分析文本。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吸烟是一个严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问题行为,我国青少年吸烟有其特定文化成因,青少 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间的冲突是导致青少年吸烟的文化原因,这种冲突来自青少年特有的文化人格、 社会变迁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