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我国自行开发的聚丙烯连续本体聚合新工艺(SPG PP)具有,丙烯单耗低,能耗低,丙烯单程转化率高,催化剂利用率高,设备生产效率高,对不同催化剂适应性强,产品质量好,单线生产能力大等特点。适用于间歇装置的改造,也适用于新建装置,若能使国内众多间歇本体聚合相继改造成SPGPP工艺生产装置,将使这些装置的生产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丙烯连续聚合SPG工艺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石油辽河石化公司采用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SPG工艺(即丙烯液相本体与卧式釜气相本体组合式连续聚合工艺)进行了介绍,并与国内聚丙烯生产工艺进行了技术对比。工业生产实践表明,SPG工艺流程设计合理,在催化剂进料、预聚合及液相本体和卧式釜气相聚合组合技术上均有明显特色: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显示,SPG工艺在聚丙烯工业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辽河石化公司采用中国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丙烯液相本体与卧式釜气相本体组合式连续聚合工艺(简称SPG工艺)在国内首次建成了20kt/a聚丙烯(PP)装置。2003年9月5日,该项目在辽宁省盘锦市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验收。该套装置经过双方共同开发、改进、完善,工艺技术成熟.成功地实现了长周期连续化生产,经过考核,基本达到设计指标。 验收委员会由中国石化、中国石油2个系统  相似文献   

4.
1.辽河石化总厂 2万 t/a聚丙烯装置日前建设成功 该装置是国内第一套国产化连续聚丙烯装置。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国内自主开发的丙烯液相本体与卧式釜气相本体组合连续聚合工艺。该装置开气成功 ,决定着聚丙烯连续聚合工艺的国产化进程。2 .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试车成功 山西太原重工祁县聚合物有限公司投资 4 40 0万元 ,兴建年产万吨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项目日前一次试车成功。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广泛用于石油开采、水处理、纺织、造纸等领域。3.江苏氯代正丁烷项目试车成功 江苏宜兴市昌吉化工厂投资 960万元 ,年产 1 2 0 0 t高纯氯…  相似文献   

5.
郭焕祖 《化工中间体》2023,(14):147-149
随着丙烯和聚丙烯生产工艺的多元化、大型化、一体化,间歇式小本体聚丙烯聚合装置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本文分析了小本体聚丙烯工艺和SPG(丙烯“液相本体聚合+卧式釜气相聚合”组合)聚丙烯工艺在丙烯单耗、能耗、人工成本等方面的差距,并阐述了变压吸附技术、不同催化剂、自动化控制、外循环撤热、停用溴化锂制冷等措施的应用效果,来降低小本体装置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近日,由中国石油石化研究院开发的一种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突破了现有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制备技术中,气相聚合方法只适用于气相法聚丙烯(PP)装置的局限性,同时弥补了采用惰性溶剂聚合产品后处理过程繁琐的不足,适用于本体聚合聚丙烯装置生产共聚产品。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HDC球形高效聚丙烯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在优化了工业试生产工艺后,使得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HDC球型高效催化剂产品在国内丙烯间歇式液相本体聚合装置和连续法环管聚合装置上的成功应用表明,其聚合性能优异,完全能够满足现有国内各类聚合装置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国内液相本体聚丙烯(以下简称小本体)生产现状。论证小本体在新形势下继续存在和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它必须通过技术改造求生存,靠技术开发求发展。今后小本体不宜在装置数量上盲目增建,而应以技术进步为发展重点。新建装置应有新技术内容。现有装置也应创造条件进行技术改造。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开发适用于小本体的高效催化剂,实现间歇法程序控制,开发连续化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应用研究等。应在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下加强横向联合,共同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先进水平的本体聚丙烯技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丙烯连续聚合SPG工艺,并对比国内聚丙烯生产工艺和技术,经过工业生产实践证明,SPG工艺流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众多技术上的特色比较明显,如催化剂的进料、预聚合、液相本位和卧式釜气相聚合的组合技术等,且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确显示,在聚丙烯工业中SPG工艺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0.
简讯     
广西第一套间歇式聚丙烯装置投产中国石油广西东油沥青有限公司的气分聚丙烯(PP)联合装置由100 kt/a气体分馏装置、30 kt/a PP装置和2 000 m3/h循环水装置组成。气体分馏装置生产工艺为三塔流程,PP装置采用国内自己开发的间歇式液相本体聚合工艺。联  相似文献   

11.
N型催化剂在立式釜液相本体与卧式釜气相本体组合的三釜工艺(SPG)连续法聚丙烯(PP)装置的工业应用数据表明,该催化剂完全适应SPGT艺PP装置。由此催化剂生产的PP产品的内在质量优异,特别是屈服拉伸强度可达36.1MPa,弯曲模量达1481MPa,断裂伸长率达656%。对于生产纺丝料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1 国内聚丙烯树酯生产现状 目前国内聚丙烯树脂生产装置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前期由国外引进生产技术建成的大型聚丙烯生产装置,就生产工艺看,前期建成的大型生产装置,主要是采用液相本体-气相本体组合法工艺。二是我国自行开发的中小型聚丙烯生产装置,主要采用的是由我国自行开发的间歇式本体法生产工艺;三是1998年新近建成燕山石化公司年生产能力20万t的聚丙烯生产装置,该装置也是目前国内单套生产能力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丙烯液相本体聚合采用氢气作为聚丙烯分子量的调节剂,用来控制聚丙烯的烙融指数(MI),国内一些丙烯液相本体聚合装置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本试验改进了聚合釜的密封性和加氢系统,氢气计量装置等,已探索出本装置氢气加入量和聚丙烯熔融指数(MI)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了不同牌号的聚丙烯的生产工艺,为今后多牌号生产奠定了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MgCl2溶解过程中加入内给电子体,开发了一种新型丙烯聚合用BCZ型催化剂,并在5 L聚合釜中进行了本体聚合考核评价,在12 m3小本体工艺装置上进行工业应用试验,在25 kg/h的连续法Innovene气相工艺装置进行中试试验。研究表明:用BCZ型催化剂制备聚丙烯(PP)时,催化剂活性高出国产同类催化剂近50%,氢调敏感性好,同样氢气用量下,PP的熔体流动速率可提高25%左右;所制PP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大于7.5,等规指数高;BCZ型催化剂可用于小本体法工艺、连续法气相工艺装置制备均聚和共聚PP。  相似文献   

15.
日前 ,国内首家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全过程自动控制成套技术在岳阳化工总厂合成橡胶厂开发成功。据悉 ,目前国内80多套同类装置大都只是局部实现了自动控制。该项技术的运用使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工艺从原料的精制到高低压回收各个单元、从聚合闪蒸主体单元到循环水辅助单元均实现DCS控制 ,对所有独立单元应用DCS采用联系的检测、监视、报警联锁和常规PID控制 ,对工艺主流程实现顺序控制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投用对比 ,单釜产量平均提高了326kg,产品合格率提高了32个千分点 ,劳动效率明显提高 ,人均产量每年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述了聚丙烯工艺技术,重点分析了聚丙烯的主要生产工艺:本体聚合工艺、气相聚合工艺以及淤浆工艺,并从催化剂开发、反应装置的大型化等方面,对我国未来聚丙烯技术与市场的发展方向做了一系列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间歇本体聚丙烯的工艺特点,开发出适用性更强的聚丙烯催化剂AY-1000.通过性能表征并与现有催化剂对比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聚合活性,氢调敏感性和优良的颗粒形态.上业应用的结果也表明AY-1000催化剂操作性能优良.更适合于间歇本体聚合装置中聚丙烯的生产.  相似文献   

18.
上海华谊本体聚合技术开发公司经过近两年的项目建设、联动试车于近日试生产成功本体法ABS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生产技术。 由于本体法ABS产品采用连续本体聚合工艺,具有投资省、生产效率高、“三废”排放少、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其产品性能优于通用ABS树脂。本体法还可生产高耐热、不  相似文献   

19.
赵起超 《化工进展》2003,22(11):1225-1228
从分子设计入手,通过选择适宜的催化剂,调整工艺参数、聚丙烯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控制聚合物中的乙丙橡胶量及结构,在连续本体聚丙烯装置上成功开发出了刚韧性平衡的嵌段共聚聚丙烯。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聚丙烯生产水平的提升及装置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逐渐增加了聚丙烯生产效益。结合当前聚丙烯生产装置的实际应用状况,可知其对SPG工艺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而在相关的装置使用中出现了生产瓶颈问题,影响着装置的稳定运行。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确保SPG工艺聚丙烯装置生产作业的高效性,应从多个方面对聚丙烯装置工艺的指标设置合理性及工艺技术应用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加强对各种生产瓶颈问题的有效处理,为SPG工艺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基于此,本文就SPG工艺聚丙烯装置生产瓶颈及工艺优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