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型触头动熔焊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面考虑了触头熔焊的决定性因素熔焊倾向和熔焊力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触头动熔焊数学模型。计算了单金属和银基复合触头材料的熔焊倾向和熔焊力 ,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2.
在直流纯电阻负载、24 V、20 A条件下,对同一种工艺方法、不同添加剂及含量制造的AgSnO2触头材料进行了相同操作次数的模拟电寿命试验,对整个试验中电弧能量、燃弧时间及熔焊力做了实时监测,并测量了试验后动、静触头的质量损失。对各组模拟电寿命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添加剂在电弧作用下对AgSnO2(12)触头材料的烧损会产生不同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合适的添加剂可以有效降低AgSnO2(12)触头材料的烧损量和熔焊力,提高触头材料的电寿命。  相似文献   

3.
采用化学法制备掺杂微量添加剂的AgSnO2(16)触头材料,使用模拟试验装置在30 A交流阻性负载下进行模拟电寿命试验、温升试验、耐电弧侵蚀试验和熔焊力试验,考察了高氧化物含量对AgSnO2触头材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SnO2(16)触头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而且还具有较好的抗熔焊性能和耐电弧侵蚀性能。  相似文献   

4.
知识窗     
热稳定性  thermostability触头在规定温度和保温时间条件下 ,能保持外型尺寸不变 ,表面无龟裂、起泡及低熔点金属渗出的特点。耐损蚀性 erosion resistance泛指触头抵抗电弧侵蚀、机械磨损和化学腐蚀因素所引起的触头材料损失的能力。损蚀量试验 loss measurement of erosion在规定条件下触头受电弧、机械和化学作用后损失量的测定。抗熔焊性 welding resistance触头抵抗电弧等放电焦耳热所引起的触头表面熔化、触头间凝结而能正常断开的能力。抗熔焊试验 welding resistance test在规定条件下 ,测定触头熔焊次数及粘着次数的试验。熔焊力…  相似文献   

5.
电触头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接触器的可靠运行。利用电接触触头材料综合参数测试仪对交流接触器触头材料的性能进行测试。通过试验架台模拟触头在闭合、开启过程中触头的动态变化,得到了打开、闭合时的燃弧能量、时间曲线,接触电阻、弹跳次数和熔焊力曲线。通过试验确定各种因素对交流接触器触头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复合触头材料的电磨损和熔焊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造方法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本文以标准触头材料Ag—C和Ag—CdO作研究对象,采用了粉末冶金法、内氧化法以及纤维技术,使材料获得一定的组织。在专门的试验装置上测量了研制的新型触头材料在接通过程中的熔焊特性,以及分断过程中的电磨损。由试验结果得出:凡密度高、有纤维状包含物(纤维垂直于触头面)以及含弥散硬化物的触头材料其性能特别优良。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容量触头材料试验与测试系统,在低压交流50Hz、220V、15A、纯阻性负载条件下,对分别采用混粉、化学和雾化工艺制备的添加WO3.、Bi203.、CuO或In203微量添加剂的8种AgSnO2触头材料进行了45000次连续通断试验,并对试验过程中的燃弧能量、熔焊力、燃弧时间、静触头温度和接触电阻等参数进行了测量;采用电子分析天平称取了试验前后动、静触头的质量,采用SEM和EDS观察和分析了8种AgSnO:铆钉触头试验后的表面形貌与特殊区域的微区成分;探讨了制备工艺和微量添加剂对AgSnO:触头材料抗电弧侵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开关电器触头熔焊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描述了开关电器触头熔焊的物理本质,分析了触头熔焊的影响因素,例如触头弹跳特征、触头极性、触头材料性质(包括热力学性质、力学性质和冶金学特征等)、电弧能量和电弧效应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触头熔焊机理。  相似文献   

9.
银基触头材料熔焊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研究了AnNi10,AgNi0.15和AgSnO2不同配对触头在直流灯负载下的熔焊性能,分析了熔焊区形貌特征和成分分布,结果表明在直流灯负载条件下,触头的熔焊性能主要取决于阳极材料,受阴极材料影响小。AgNi10材料在大电流下的抗熔焊性不如AgNi0.15和AgSnO2。熔焊区焊接点分面于熔往事同接触区四周。焊接点的断裂为韧性断裂,断口呈韧窝状,触头材料的韧性越好,抗拉强度越高,则熔焊力越大,材料的抗熔焊性越差。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一个试验装置上所得试验结果、从金相和冶金的方法上来进一步加深对静熔焊现象的了解。研究对象是具有不同氧化物质量和颗粒大小的 AgSnO_2触头材料。试验电流Ⅰ在5~10KA 之间,电压和熔焊力由测量得到。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触表面,从而得到接触点的特性(大小,表面平整度,组成,外形),并将材料在垂直触头表面方向上的热硬度和拉伸特性与电的和金相的结果相比较。根据试验结果和材料的物理特性,我们建立了一个模型,可用来计算接触点的温度。  相似文献   

11.
50Hz和400Hz下Ag基合金电触头材料的电弧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压、阻性、小电流负载下,用研制的小容量、可变频ASTM电触头通断测试系统获得了50Hz和400Hz下Ag基合金电触头材料的燃弧特征值和熔焊力,用电光分析天平、SEM和EDAX测量与分析了AgNi、AgC和AgW电触头材料的的质量变化、表面形貌与微区组分。研究表明,在低压、小电流条件下,400Hz时CAgC4、CAgW50和CAgNi10三种Ag基合金材料的抗熔焊性和抗烧损性均优于各自在50Hz下的性能。400Hz下,第二组元不同的Ag基合金电触头的抗电弧侵蚀能力不同。其中,CAgC4的喷溅最严重,耐电弧侵蚀能力最差,CAgNi10次之,CAgW50最好。  相似文献   

12.
试验并探讨了CuCr触头材料密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影响CuCr触头材料密度的各种因素,找出了一种无须破坏产品的检测CuCr触头材料密度的方法,即,通过测试CuCr触头材料的电导率来确定材料的密度,从而确保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对比研究了热挤压银石墨(AgC)材料与单片压制AgC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和电性能。结果表明,热挤压AgC材料在密度、电阻率和金相组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具有更优良的耐电磨损、耐电弧烧损和抗熔焊性能。AX继电器型式试验结果表明,用热挤压AgC材料代替纯Ag作为AX继电器的前触点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长的电寿命,可更好地满足铁路信号AX继电器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孙财新  王珏  严萍 《高压电器》2012,48(1):82-89
电接触材料在工作过程中会受到机械磨损、环境腐蚀及电弧侵蚀,其中,电弧侵蚀对电接触材料影响最大,它是影响接触材料的电寿命和可靠性的最重要因素。笔者对采用熔渗法制备的CuCr50与电弧法制备的CuCr45电接触材料分别进行DC 50 V,20、30、40、50 A的电接触试验,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在电弧侵蚀后的形貌,对这两种材料在直流、阻性负载条件下的电弧侵蚀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uCr45与CurCr50在DC 50 V,20、30、40、50 A条件下,材料都由阳极向阴极转移;之后归纳出电弧侵蚀后两种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最后分析了两种材料的燃弧能量与熔焊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内氧化法工艺制备了不含添加剂及分别含添加剂CuO或TeO2的3种AgSnO2In2O3触头材料。应用模拟继电器试验设备检测了这3种材料在AC230 V、25 A阻性负载条件下的电寿命、熔焊力、电弧能量、燃弧时间、质量侵蚀率等相关电性能参数,并对检测结果及试验后铆钉触头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不含添加剂的AgSnO2In2O3材料相比,添加剂CuO对材料的电寿命影响不大,而添加剂TeO2明显提高了材料的电寿命;含添加剂的两种材料的熔焊力和电弧能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它们的质量侵蚀率却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超临界机组主蒸汽阀门阀体穿透裂纹缺陷的处理及焊接修复过程,分析了裂纹的产生原因及材料焊接性,并据此制定了焊接修复工艺.焊后检测表明采用该焊接修复工艺,可以获得无损检测、硬度金相合格的补焊焊缝,同时采用的锤击及热处理工艺可以较好的控制焊接残余应力.  相似文献   

17.
17CrNiMo6钢齿轮轴的堆焊式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太原第一热电厂300MW机组磨煤机减速箱齿轮轴的堆焊修复和对17CrNiMo6钢的可焊性分析,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堆焊工艺,为同类钢材轴的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8.
电阻焊接在低压电器触点组件的焊接生产中应用广泛,其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器产品的质量。在低压电器触点组件的焊接过程中,电极材料的正确选择是获得最佳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针对一些特殊的触点组件,必须根据其特点设计相应的焊接工艺,这样才能既保证焊接质量,又能使触点组件的其他功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挤压型银石墨触点具有抗熔焊性和导电性良好、接触电阻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保护电器中。触点与触桥的焊接质量是影响其工作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分别对不同规格银石墨触点的焊接工艺进行探索,摸索出一套可靠、稳定、高效的焊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