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家具给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家具工艺和艺术的辉煌成就。中国传统家具源远流长,随着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商、周和三国时期“席地而坐”的矮形家具,演变到隋、唐、五代到北宋而定型“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  相似文献   

2.
我国从宋代开始,人们由席地而坐全方位地过渡到垂足而坐,作为具有承前启后之势的宋代家具,真正开启了使中国人普遍垂足而坐的时代。因此,宋代家具研究对于中国家具文化的探求来说有着起承转合的重要意义,这在《中国宋代家具》一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3.
唐朝时期虽有部分人逐渐接受了高坐家具,但高型家具的发展普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直到宋朝,空前自由的社会环境推动着中国家具形制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开始真正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进行转变。现以宋代社会环境为视点,分别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宋代社会文化对高型家具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亚池  何燕丽 《家具》2008,(3):91-95
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始于1937年,从美国人Robeit HE Lswerth的《Chinese furniture》与德籍教授古斯塔夫,艾克撰写《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到中国王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作进一步深入的总结和探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这些研究成果大体上都是简要性的通史概说,大多以收藏心得和鉴定经验为内容,以明式家具为焦点,并将明代与清代家具合为“明清家具”或“红木家具”一体通论。近年来,出现了向区域性家具的研究和收藏的趋势,如《清代广式家具》、《明清苏式家具》中陈述了家具在传统文风下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家具与中国古老的文明有同等进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众多辉煌。有明—代,中国家具登上历史的巅峰,时至今日,明式家具的优秀设计思想仍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清末以降,中国家具江河日下。改革开放给予中国家具的腾飞又一次机会二十多年来,我们的业者创造了世界家具发  相似文献   

6.
罗威  周小凌  徐伟 《家具》2015,(2):78-83
从人类进化到直立行走以来,就开始寻找坐下来的地方。椅子,作为家具的代表,在经历了几千年文明的洗礼之后,已经不只是提供坐的工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承载人类文明及其变革的信息载体之一,受地理位置、文化特点、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最能体现一个时期的家具发展状态与设计理念。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举例探讨了西方社会椅子发展的几个关键转折点,从古代椅子的发展简史和现代椅子的经典案例两个方面加以总结。旨在归纳出西方椅子发展脉络和设计演变,从而反映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希望对未来的椅子设计和发展提供一些历史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在诸多主客观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与总体特征。家具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塌塌米供人席地而坐,椅使人保持一种垂足而坐的姿态,吧凳让人有一种闲适如同“站立”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家具就是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设计一把椅子就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推而广之,我们设计一组新家具就是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如休闲方式、学习方式、进餐方式……  相似文献   

8.
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家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要对传统家具进行创新设计。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创新设计,旨在倡导把握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神实质,设计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神韵的现代中式家具。  相似文献   

9.
传统家具生产在我国家具行业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其特殊性就在于传统家具生产本来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这个民族生产制作家具延续了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基本形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生产制作方式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被割裂了。等到机会来临,传统家具生产再次恢复的时候,这个“国粹”在整个家具生产中已不再是主流。  相似文献   

10.
《家具与环境》1999,(4):20-22
中国古代家具的材质可分为硬质木材和软质木材两大类,硬木就是咱们常说的紫檀、黄花梨、红木之类,而“软木家具”在古家具行里的传统叫法,是“柴木家具”—作为烧柴之木所制成的家具,这称呼透着鄙视。不过,仅以木质本身论家具水平的高低极不明智。从历史上来说,硬木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家具主要是“柴木家具”,王侯将相概不例外。另外,现存的中国古家具中,“柴木家具”的数量也远远超过硬木家具,其做工流派,材质选用,远比硬木家具复杂。因此本着为这些久为忘却的家具正名,不妨用“中国乡村家具”这一名称来涵盖中国古代的软质木材家具。  相似文献   

11.
《家具》2006,(5):17-17
中国家具与中国古老的文明有同等进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众多辉煌。有明一代,中国家具登上历史的巅峰.时至今日.明式家具的优秀设计思想仍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家具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什么叫“中国传统家具”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中国传统家具”,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到明代中期,已趋完备,因此,一般来说,明式家具和中国传统家具几乎可以划上等号。当然,乾隆之后的清代家具也是中国传统家具,但是,由于太堆砌,最终僵化,因此我们还是以明式家具为代表。 什么叫”明式家具”呢。《江苏工艺美术》99年10月第6期对明式家具的定义是:“明式家具指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家具自汉代、唐朝开始就具有了中华民族风格的家具,外国家具设计专家称唐代为“中国艺术的黄金时代或全盛时期”。宋代人才倍出,群星灿烂,家具设计更加完美,到明代中国家具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国内外家具  相似文献   

14.
在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中国家具的发展表现出了独特的发展历程,并在起居方式方面,由"席地而坐"向"垂腿而坐"的转变中完成了由低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特点、文化因子、美学理想和审美追求。今天的家具设计师要充分汲取传统设计的文化精髓,将传统的美学特质与西方的设计理念更好地融为一体,进而创造出更适合中国的新的具有独特"东方神韵"的现代家具设计!本文对于中国古代家具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人文背景及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家具是一种人类的物质文明。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曾构建过辉煌的古典家具文明。在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中国家具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将构建起中华现代家具文明,它将是适合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中华现代家具文明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并吸收全人类家具文明的优秀成果,自立于世界家具文明之林。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成为世界家具王国是历史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资源保障等优势的分析,并综合中国经济与中国家具产业现状,指出中国实现从“家具大国走向家具王国”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看到有关呼吁家具设计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章,而对此有些不解的是:家具生产厂家又屡屡推出似乎是自己设计的“仿古家具”、“民族家具”。到家具市场上测览一遍,看到的也无非是中式家具与当今的现代家具。那是不 是一些专家、学者不看实际,而闭着眼睛杜撰一些无意义的文字呢?如果我们从更深的一层意义去考虑, 答案也许不辩自明,那就是我们究竟应该从民族传统文化中继承什么予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家具的制造,自唐末元朝日臻成熟,于明朝达到鼎盛阶段。因当时家具线条极为流畅优美,深涵文化艺术于内,遂成为中国家具典范,后人称“明式家具”。清朝乾隆以后,家具雕饰日渐繁杂,故被人称为“清代家具”。1911年后,人们将雕工繁杂的清代家具与线条简洁的明式家具,合称为“唐木家具”。又因唐朝以朱红为尊,材质以大红大朱者为上品,故又称其为“红木家具”。相沿至今。 据有关专家认为,雕琢精美、浑然天成的明式家具,用材甚考究。最高档者取材紫檀、乌心石、花梨等木料,并用中国古法生漆绘饰;其次者为杞梓木、铁力木、乌木、酸枝等;一般者则为樟木、楠木、黄杨、山榆等。一般而言,材质优劣是判定家具品质档次的先决条件。紫檀与黄花梨是最“雅静”的木材,各具特色,难分伯仲。紫檀因颜色沉深、质地细密坚  相似文献   

19.
创意家具作品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家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时代,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美的追求随着物质的满足,已不单单限于简单的使用功能,人类已经不自觉的逐渐步入一个对"美"具有更高要求的时代。由此,人们对家具的态度也从原来的满足坐的功能转向了更为深入的层面。不但要求家具实现其基本的"坐"功能,也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思想等附加价值。市场的需求必然使家具设计产生新的发展趋势,家具产品的仿生、趣味性便是  相似文献   

20.
王翠琳 《家具》2003,(4):46-48
在谈到中国明式家具的成就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造型完美.注重材质、工艺考究.雕饰精炼,而作为专题研究,就不能只从表面形式上看它的价值,而要寻求它的精神内涵.文化脉络,而任何文化艺术都是与它的社会基础,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明式家具以“物化”的形志反映了人们在精神,物质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