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蒙古地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建筑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显著。本研究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2个典型村落为例,从地形环境、村落布局、建筑形式、空间结构、材料及装饰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比较研究。研究认为,在民族聚居地地域性特征是影响建筑的显性因素,对建筑的形制、规模、形态有决定作用;民族性特征则相对隐性,在“精神”层面影响建筑内涵。  相似文献   

2.
以滇西北不同地区藏族民居调研为基础,比较分析各村落自然人居环境对建筑空间形态、适宜技术和材料影响,及宗教、民俗、审美习惯对室内布局、建筑装饰和色彩等作用,揭示了地域环境特点鲜明,则民居自发适应自然能力明显,藏族文化特征淡化;反之,民居应答外部自然需求淡化,藏族文化特征突出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3.
李晓菲 《南方建筑》1997,(2):56-57,6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对文献需求量的增长,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把图书馆建筑事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全国水平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还处在相对落后时期,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半数以上的县、市没有图书馆、在已有的图书馆中,馆舍面积不足500M’的占90%,其中相当一部分不足100M‘。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落后的现状,仅从国内发表的有关图书馆建筑的论文情况就不难看出。据统计建国以来,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关图书馆建筑内容的论文约730篇,其中论述与建筑的…  相似文献   

4.
地处藏彝走廊的滇西北地区是我国民居建筑最具多样性的地区之一,井干式建筑则是其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的类型之一.本文以该地区怒、傈僳、普米、独龙、藏、白、纳西(及摩梭)、彝等民族的井干式民居建筑为对象,从空间布局、建造体系、文化象征3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多民族之间的比较分析.这3个维度以各自不同的形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滇西...  相似文献   

5.
单军  吴艳  冯晓波 《华中建筑》2012,30(6):157-161
该文以滇西北偏远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地天主教堂的形成和演变问题为引导,选取云南滇西北迪庆州德钦县燕门镇茨中天主教堂、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重丁天主教堂和贡山县棒当乡迪麻洛村白汉洛天主教堂作为典型案例比较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章对比分析了三个教堂在天主教传统及教规、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异同,总结出影响偏远地区教堂建筑的三类因子:I类-“人-神”相关的文化传统因子;Ⅱ类-“人-地”相关的地区性因子和Ⅲ类-“人-人”相关的民族性因子。  相似文献   

6.
李明融 《四川建筑》2004,24(5):24-25
全球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城镇的景观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需要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对传统城镇的景观形态地区性加以研究。都江堰地区的建筑形态不仅与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地形条件和地方性建筑材料)相关,也和地方文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7.
朱晓虎  庞弘 《四川建筑》2011,31(3):40-41
以上海世博会各国国家馆的建筑设计为契机,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心理,国民的传统思维习惯以及中国当代建筑教育体制的问题出发,探讨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承担者,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及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4)
旅游城镇化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滇西北地区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呈现旅游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但集聚经济发展较弱,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从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受资源环境约束较大等特征,提出滇西北地区应通过旅游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城镇布局逐步合理化,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群,增加就业,尽快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实现推进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唐任杰 《建筑知识》2013,(11):2-2,4
新媒体在21世纪席卷全球所有领域包括建筑。它把建筑师和大众在极短的时间内都放在全球化语境下,带来前所未有的优点也同时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特别对地区性文化。本文基于这个角度,以新媒体为切入点,浅探它对地区性建筑的影响并尝试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民族性与地方性—建筑文化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千里 《四川建筑》1995,15(3):7-10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是建筑文化的固有特性和重要维度,尽管这一维度是隐匿的,但它与形成我们生存其间的整体环境直接相关,因此,它必然成为建筑创作重要的依据和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人居环境景观格局特征及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坚  梁彦杰  周盛君 《华中建筑》2010,28(3):137-139
滇西北人居环境在长期与自然适应磨合的过程中,其景观格局具有典型的山地立体印迹。在大分散、小聚合的总体特点中,显现为水平层面的同模式,垂直层面的柱模式。对于该区域人居环境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的分析,将总结其人居环境建设经验,学习尊重环境自然规律,避免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盲目建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王祎婷  翟辉 《华中建筑》2015,(3):195-199
井干式民居是傈僳族传统民居形式之一。云南傈僳族传统的井干式民居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地区,它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该文对位于滇西北地区同一纬度下的三个不同傈僳族村落(即怒江州贡山县迪甲村、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和德钦县霞若乡施坝村)的井干式民居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与对比,总结出其传统井干式民居异同的特点,并且初步分析产生其异同点的原因,为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样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山 《华中建筑》2002,20(4):93-97
该文在回顾了小乘佛教的缘起,传播及发展特点之后,从佛寺的选址,形制布局和佛殿,佛塔的外观造型等方面比较了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和内地汉族地区的佛教建筑以及东南亚地区小乘佛教建筑的渊源关系,并据此认为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乃是傣族群众在结合具体地域条件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后独具风格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李宁  付朝华  唐璞山 《规划师》2008,24(9):39-41
云南省楚雄市青龙河滨水景观的园林小品设计运用演绎法,对彝族文化要素进行挖掘、梳理、衍生及重构,创新了民族文化中的要素,并将其运用到园林小品的设计中。设计注重民族性与现代性、共性与个性的互融,增强小品的场所识别性,创造出富有民族性、地域性及时代性的彝族特色园林小品。  相似文献   

15.
滇西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剑川地区为代表的滇西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是云南较为成熟的匠作体系之一。由于历史、地域及人口分布等原因,使白族成为了滇西北剑川匠系中匠群的构成主体。论文全面解析了滇西北剑川匠系的历史成因、传统师承,列举了历代著名匠师及其建筑作品,同时厘清了当代滇西北剑川匠系的传承发展模式。这一传承上千年的古老匠作体系是汉族及白族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其营造技艺作为活体技术仍在城市及乡村的建筑营造活动中使用传播,至今维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建筑匠作体系中难能可贵的鲜活案例,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鄂西北的南漳县境内至今存留着大量的堡寨聚落,这些堡寨在历史上曾对保卫乡里、庇护乡民发挥过积极的防御作用。从整体到局部对南漳堡寨聚落的形成原因、形式类别、结构特点以及建筑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堡寨聚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彭鹏 《新建筑》2010,(5):18-21
街道是华北山地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聚落的骨架。街道的物质构成主要包括界面、户入口、岔路口、构筑物等。街道空间的物质构成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先认识其客观实有,才能在此基础上研究其背后的建筑意义,再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8.
彭然 《华中建筑》2009,27(8):182-187
该文通过对鄂西北山区现存传统戏场建筑具体实例的考察,研究了该地区戏场建筑的建筑形制、装饰问题以及其观演空间的营造手段,并提出呼吁:要注意保护和利用现存的珍贵戏场建筑,不要让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天天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少数民族乡土聚落作为少数民族的精神标识,承载了独特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基因,研判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大有裨益。【方法】在厘清福建省乡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其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结果】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呈“七核三带”的“川”字形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水系密度、文化因素呈正相关,与交通密度呈微弱负相关,与经济因素呈总体负相关、局部正相关之势。【结论】生态环境与多重文化相互适应、交互耦合是促进乡土聚落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鉴于此,提出乡土聚落的发展路径,为福建省乡土聚落的保护传承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