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独乐寺山门的辽代鸱尾及其背后的兽头是现存于国内建筑原位上的最早实例。背兽造型立体且塑造细致,是典型的辽代风格,对于理解中国建筑屋顶形象的构成机制和屋顶构件的演变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2.
丁垚  刘东洋 《建筑师》2014,(6):73-83
2013年5期的《建筑学报》发表了天津大学建筑史研究者丁垚老师的"发现独乐寺"一文。该文围绕着关野贞与梁思成等人"发现"独乐寺这个辽代建筑的过程,编织起一段颇具场景感的中建研究史来。文本以对谈的方式。再度回放了一次该文的思考、积累、打磨和写作的过程,并针对建筑史的意义以及书写命题。给出了作者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独乐寺山门的辽代鸱尾及其背后的兽头是现存于国内建筑原位上的最早实例。背兽造型立体且塑造细致,是典型的辽代风格,对于理解中国建筑屋顶形象的构成机制和屋顶构件的演变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4.
花信 《中华民居》2012,(8):89-96
在京津交界处,有一座名叫蓟县的小县城。蓟县古称渔阳,春秋时期称为无终子国,战国称无终邑,秦统一全国后,各朝开始在此设立郡县,加以管辖。悠久的城邑历史,也让这座总面积一千五百多平方千米的小县城拥有了为数众多的遗址:夏商遗存,西周遗址,汉墓群。唐宋元辽墓葬,清王爷陵和太子陵等古遗迹遍布全县。堪称是文物大县。辽代千年古刹独乐寺安居其中,俯察众生。  相似文献   

5.
独乐寺蕴含基于文化理念和整尺思维的一体化设计模式,将院落规划、建筑空间设计和塑像布设通盘考量,以十一面观音面长(1.338m合4.5尺)作为基准长统摄像、阁、寺各级尺度,使各部分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设计时令观音心部位于阁心并作为原点,综合运用方格网、同心圆、放射线等手段实现核心要素的对位关联,形成具有空间互动性及文化内涵的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建极向心”宇宙观、“数形义合一”营造思想、“型范”思维和人本理念。  相似文献   

6.
独乐寺蕴含基于文化理念和整尺思维的一体化设计模式,将院落规划、建筑空间设计和塑像布设通盘考量,以十一面观音面长(1.338m合 4.5 尺)作为基准长统摄像、阁、寺各级尺度,使各部分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设计时令观音心部位于阁心并作为原点,综合运用方格网、同心圆、放射线等手段实现核心要素的对位关联,形成具有空间互动性及文化内涵的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建极向心”宇宙观、“数形义合一”营造思想、“型范”思维和人本理念。  相似文献   

7.
整数尺法是东亚早期的一种木结构建筑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推测这种方法曾应用于我国宋辽迄前的一些遗构。该文从整数尺法的角度对辽代遗构独乐寺山门1960年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栋建筑当初可能曾以1尺=29.05cm的营造尺尺长进行设计和施工,而整数尺寸控制现象表现在平面柱网、立面尺寸、剖面尺寸、用材尺寸、斗栱尺寸以及构件尺寸等各个方面,该文深入挖掘了独乐寺山门的建筑设计细节,对认识整数尺法这一古代建筑设计方法和丰富辽代尺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花信 《中华民居》2012,(8):97-103
清朝皇帝的专属驿站——独乐寺行宫 独乐寺行宫,坐落于独乐寺景区的东北角,也称乾隆行宫,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是清代皇帝祭拜东陵时的小憩之处,也是天津地区仅存的一处行宫,清朝乾隆皇帝到过独乐寺几十次,此后的历代皇帝亦在此歇息.因此,在独乐寺及独乐寺行宫都保存有大量的清朝皇帝御笔,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9.
肖旻 《建筑创作》2008,(5):145-146
自本社承编陈明达先生遗著《蓟县独乐寺》于去年8月正式出版以来,陆续收到建筑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的反馈意见,从不同角度对该书予以评价,不啻为一个涉及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多方面问题的书面笔谈系列。为此,本刊拟自本期起陆续刊载期中有代表性的文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南华寺     
《中外建筑》2012,(10):116
  相似文献   

11.
肖冰 《华中建筑》2011,29(12):8-11
该文是作者“梁思成研究的回顾”系列研究的一部分,文章分为“梁思成热”、“各时期相关研究特点”、“台湾学者的研究”等,文中重点回顾了关于梁思成的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对不同时期学者的研究背景、研究成果等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能够借助前人的方法及成果去辅助理解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理论,使人们更加客观、理性的去...  相似文献   

12.
邹永华 《华中建筑》2001,19(4):12-13
该文从建筑文化观建筑环境观,建筑教育观和全社会的建筑学等方面阐述了《北京宪章》的精神可追溯自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思想,通过比较表明梁先生隽永卓越的远见。  相似文献   

13.
袁鹏  解旭东 《华中建筑》2008,26(11):199-202
梁思成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时期第一代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的代表,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学术思想中的相关部分对当代建筑师和规划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文通过介绍并分析梁思成先生关于北京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相关工作,试图揭示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one of the earliest attempts to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a building tradition and incorporate it into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se efforts were put forth by Liang Sicheng (1901–1972),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Chinese architects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in China, informed by the strong collective intention to honour the Chinese pas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is collective intention that is still shared nowadays by architects and architectural theorists. This article examines in depth the evolution of the different ways Liang used the building past and constructed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traditions in different crucial stages of his architectural career in the 1920s and 1930s. It uses architectural drawing as both the research subject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Three of Liang’s representative drawings from these crucial professional stages are juxtaposed and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is evolution using the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method.  相似文献   

15.
翟炼 《建筑与文化》2016,(5):179-181
本文从回顾“梁思成现象”的发展过程,对朱涛历史写作的分析,以及媒体的作用等几个角度探究“梁思成现象”的内在原因并得出初步结论:梁思成现象反映出建筑学与媒体间的断裂,关于梁思成的历史写作是建筑历史写作的一部分,梁思成现象的背后动因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16.
金磊 《华中建筑》2007,25(1):86-87,100
该文从追溯建筑学家梁思成建筑创作观出发,探讨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从而提出基于中国建筑文化根基的现代建筑创作的理念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实物互证、文本注释、版本校勘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梁先生对《营造法式》研究的目的和历程,梳理其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赖德霖 《建筑师》2009,(1):22-30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针对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提出了”建筑可译论”。他相信将西式建筑中的构图要素替换为相应的中式要素,就可以将建筑转变为中式风格。本文探寻19世纪以来,在梁思成理论表述之前中国就已经存在的”西译中”建筑实践。作者认为,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一个曾经同时被中国和西方建筑史视为边缘的领域及其对于两个学科所具有的同等重要性。它在对一种看似混杂的建筑现象进行解释的同时也将厘清若干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线索。此外,它还试图引发人们对于“建筑可译性”在实践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些问题包括:对应词汇的选择及其与社会文化和专业的语境的关系,翻译所导致的语义转变,以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差别所导致的“非互换性”。更进一步它还将质疑欧洲中心主义和现代主义史学中的”折衷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19.
吉国华 《时代建筑》2007,7(5):66-7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现代建筑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然而在“一边倒”的政策下,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中断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文章探讨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的相关口号、输入途径以及梁思成的诠释,最后总结了它对中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肖冰  孙林 《建筑与文化》2016,(4):186-187
结构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建筑思想,一直都对国内外建筑理论及设计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梁思成“技术理性观”进行了回顾,并分析总结了其成因,进而深化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认识,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