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碳化二亚胺法(EDC法)将2,4-D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及卵清蛋白(OVA)偶联,合成免疫原2,4-D-BSA和包被原2,4-D-OVA,采用紫外扫描(UV)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进行鉴定;用2,4-D人工免疫抗原(2,4-D-BSA)免疫BALB/c纯系小鼠,采用间接ELISA测定多抗血清效价、阻断ELISA鉴定其抑制。结果表明:BSA与2,4-D偶联后,波峰出现右移,表明偶联成功;SDS-PAGE电泳中BSA的泳动速度大于2,4-D-BSA,表明2,4-D已与BSA成功偶联;6只小鼠血清效价均达到了1:1.28×104,且1号小鼠多抗血清敏感性最好,半数抑制IC50为72.48ng/mL,表明成功获得了高效价、特异性好、亲和力较高的鼠源抗2,4-D多克隆抗体血清,为2,4-D残留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获得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新型瘦肉精盐酸可乐定(Clonidine hydrochloride,CLO)鼠源多抗血清。方法:以CLO的衍生物盐酸阿可乐定(Apraclonidine hydrochloride,ACLO)为半抗原,采用戊二醛法将ACLO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鸡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偶联,合成免疫抗原CLO-BSA和包被抗原CLO-OVA。采用紫外扫描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其偶联效果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抗血清。利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鉴定其免疫学特性。结果:合成的人工抗原免疫效果较好,所获小鼠多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12 800以上,其中3号小鼠敏感性最好,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82.75 ng/mL,与其他几种常见的瘦肉精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9%,特异性良好。结论:通过戊二醛法成功合成了高免疫原性的CLO人工抗原,并获得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CLO鼠源多抗血清。  相似文献   

3.
赭曲霉毒素A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羟琥珀酰亚胺酯(N-hydroxysuccinimide NHS)法将赭曲霉毒素A(OT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了免疫抗原OTA-BSA,采用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法将赭曲霉毒素A(OTA)与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制备了包被抗原OTA-OVA。紫外扫描和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初步表明偶联成功。用OTA-BSA分10μg/只和50μg/只两个剂量分别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高效价的特异性多克隆抗血清,效价可达1∶104,抑制效价达14.7ng,证明偶联成功,并显示低剂量免疫可以提高小鼠pAb的敏感性。本研究为OTA单抗的制备及其免疫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盼  郑海涛  何计国 《食品科学》2012,33(1):200-203
目的:合成格列本脲人工抗原。方法:采用对氨基苯甲酸法制备半抗原,将半抗原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通过碳二亚胺法偶联制备免疫原(Gli-BSA)和包被原(Gli-OVA),利用紫外扫描进行抗原的化学鉴定,通过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抗血清进行生物鉴定。结果:制备了Gli-BSA、Gli-OVA的人工抗原,经紫外光谱扫描,偶联比分别为4:1和17.7:1。免疫小鼠后获得抗血清的效价均达到32000以上,半抑制质量浓度为10μg/mL。结论:成功合成了格列本脲人工抗原,并获得了格列本脲抗体,为格列本脲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黄丽  潘科  孙远明 《食品科学》2005,26(9):494-497
用克喘素(C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合制备的分子结合比为13.2:1的克喘素免疫原CL13.2-BSA分别免疫Balb/c小鼠、昆明鼠、SD大鼠,制备多抗血清,采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法检测,并进行多抗血清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昆明鼠产生多抗血清的效价和特异性均低于Badb/c鼠和SD大鼠:SD大鼠能够产生效价高、特异性好的抗体,线性检测范围为0.01ng/ml-1μg/ml,且SD大鼠具有自身产血量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制备强力霉素(Doxycycline,DC)人工抗原并获得免疫学特性良好的DC鼠源多抗血清。本试验采用琥珀酸酣法在DC分子上引入羧基基团,然后采用改进碳二亚胺法(EDC)将其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人工抗原,经紫外扫描(UV)和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其偶联效果,以30 μg/只的剂量(人工抗原)免疫4只BALB/c小鼠,并对所获鼠源多抗血清采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鉴定其免疫学特性。结果表明,人工抗原偶联效果良好,免疫的4只小鼠多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12800,且均有抑制效果,其中4号小鼠产生的多抗血清效果最佳,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4.75 ng/mL,与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3.4%、3.8%、3.0%,与其他兽药及载体蛋白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3%,特异性良好。本试验成功合成DC人工抗原并获得免疫学特性良好的DC鼠源多抗血清,为后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两种方法合成司帕沙星人工抗原,并制备相应的鼠源多克隆抗体。方法:用混合酸酐法和DCC法将半抗原SPFX与BSA偶联制备免疫原SPFX-BSA,通过DCC法制备人工包被原SPFX-OVA,采用紫外光扫描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鉴定与分析。免疫小鼠后,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多抗血清效价,阻断ELISA,鉴定其抑制价和特异性。结果:UV和SDS-PAGE鉴定结果初步表明SPFX人工抗原成功合成;动物试验表明,4只小鼠多抗血清效价均在3.2×104以上,其中1号小鼠IC50值为163.87 ng/mL,与其他竞争物无明显交叉反应,抗体特异性良好。结论:两种偶联方法均能成功合成人工抗原,制备出鼠源抗SPFX多克隆抗体,其中混合酸酐法能明显提高完全抗原的合成和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8.
实验采用碳二亚胺法将卡巴氧代谢物喹喔啉-2-羧酸(QC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采用用混合酸酐法将其与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分别将其作为免疫原(QCA-BSA)和包被原(QCA-OVA)进行抗血清的制备及ELISA实验。经过多次动物免疫及EILSA实验,结果表明,获得了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合成并鉴定了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人工抗原,通过动物免疫生产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的鼠源AFB1多克隆抗血清。方法:采用N-羟琥珀酰亚胺酯(N-hydroxy-succinimide NHS)法将AFB1分别偶联于载体蛋白BSA和OVA上,分别合成免疫抗原AFB1-BSA和包被抗原AFB1-OVA,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SDS-PAGE进行鉴定,通过动物免疫实验获得鼠源多抗血清,并使用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的方法对多抗血清进行了鉴定。结果:结果表明半抗原AFB1分别和载体蛋白BSA及OVA偶联成功;免疫的6只小鼠效价均达1×10-4以上,3号小鼠多抗血清敏感性最好,半数抑制浓度IC50(50% inhibitive concentration,IC50)为8.199ng/mL。结论:实验成功合成了AFB1人工抗原,并生产了高效价、高敏感性的鼠源多克隆抗体血清,为AFB1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伏马菌素B_1兔源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伏马菌素B1(FB1)人工抗原,制备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FB1兔源多克隆抗血清。方法:采用EDC法制备人工抗原,将FB1分别偶联于载体蛋白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上。通过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抗血清,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血清效价,间接竞争ELISA鉴定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2只新西兰兔生产的多抗血清效价在1∶1.28×105以上,其中,2号多抗血清敏感性最好,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7 ng/mL,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成功制备了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FB1兔源多克隆抗体血清,为建立FB1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芦笋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酮得率为指标,利用纤维素酶协同乙醇提取法从芦笋中提取黄酮,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液料比50∶1(mL/g)、酶添加量0.20%、乙醇体积分数38.90%、酶解时间1.50 h、酶解温度50.0 ℃、pH 5.0时,芦笋黄酮最高得率为3.99%。当样品质量浓度达到100 μg/mL时,芦笋黄酮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6.08%,芦笋黄酮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9.42%。小鼠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20 μg/mL芦笋黄酮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提高16.85%,丙二醛(MDA)含量减少2.49%。以D-半乳糖法亚急性衰老小鼠为模型,高剂量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液SOD活力分别提高11.69%和27.62%,MDA含量分别减少38.04%和37.95%。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配备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测定明日叶根、茎和叶中4 - 羟基德里辛(4-hydroxyderricin,4-HD)和黄色当归醇(xanthoangelol,XAG)的含量。样品分析选用Halo C18色谱柱(4.6 mm×150 mm,2.7 μm),流动相为0.1%甲酸(A)-甲醇(B)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370 nm,柱温为40 ℃。4-HD、XAG在0.945~18.900、1.048~20.960 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样品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13%、2.52%,方法的重复性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70%、103.05%。经检测明日叶中4-HD的分布规律为:茎(149.16 μg/g)>根(122.42 μg/g)>叶(1.24 μg/g);XAG的分布规律为:根(144.28 μg/g)>茎(75.17 μg/g)>叶(1.21 μg/g)。4-HD和XAG在根和茎中的分布显著高于其在叶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建立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白酒中两种异嗅物质--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的方法,并对前处理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前处理条件为:100 μm 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50 ℃、萃取时间20 min、NaCl添加量1.5 g、解吸时间5 min;该方法简便、快速,对于二甲基二硫(R2=0.999 1)和二甲基三硫(R2=0.999 5)具有良好的线性,其检出限分别为0.04 μg/L和0.06 μg/L,相对标准偏差均不高于3.98%,加标回收率在93.17%~112.07%之间。该方法适用于白酒中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两种异嗅物质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龙眼肉多糖进行乙酰化修饰最佳工艺研究,采用乙酸酐法制备乙酰化龙眼肉多糖,以取代度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研究乙酰化龙眼肉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龙眼肉多糖的最佳乙酰化条件为:乙酸酐-多糖物质的量比(投料比)10.2∶1、反应温度42 ℃、反应时间30 min。该工艺条件下龙眼肉多糖乙酰化取代度达到0.443。乙酰化龙眼肉多糖能够清除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以及H2O2诱导的红细胞溶血,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702.41、646.04 μg/mL和380.11 μg/mL,表现出比未修饰龙眼肉多糖更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大果榕果实的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以采自海南保亭七仙岭的大果榕果实为实验材料,用体积分数65%的乙醇提取大果榕果实多酚,采用Folin-酚法测定总酚含量。对获得的大果榕果实多酚进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OH)清除率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果榕果实多酚含量较高,达1.92 mg/g(以干质量计),其对DPPH自由基、ABTS+·和·OH均具有显著的清除活性,且呈质量浓度依赖性,IC50值分别为141.25、91.20、45.71μg/m L;大果榕果实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且呈现明显的质量浓度依赖性,IC50值为102.33μg/m L;同时大果榕果实多酚对乙酰胆碱酯酶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4.9 mg/m L。研究结果表明大果榕果实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
合成功能单体N,O-双异丁烯酰乙醇胺(N,O-bismethacryloyl ethanolamine,NOBE),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以硅胶为载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EGDMA)为交联剂,制备乙氧酰胺苯甲酯(ethopabate,ETP)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ETPNOBE物质的量比、ETP-EGDMA物质的量比和致孔剂种类3 个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3 个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致孔剂种类>ETP-NOBE物质的量比>ETP-EGDMA物质的量比;当致孔剂为乙腈、ETP-NOBE-EGDMA的物质的量比为1∶2∶20时,所制备的ETP-MIPs印迹效果最佳。Scatchard模型研究发现存在两类结合位点,高亲和位点与低亲和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Kd和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分别为Kd1=1.608 μg/mL,Qmax1=1.101 μg/mg;Kd2=0.109 μg/mL,Qmax2=0.172 μg/mg。  相似文献   

17.
胡雨欣  郑舒  何早  罗芳  刘霞 《食品科学》2016,37(13):162-167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羧基化磁纳米粒子,分别对磁纳米粒子-沙门氏菌多克隆抗体复合物(免疫磁纳米粒子)的偶合条件和免疫磁纳米粒子富集分离肠炎沙门氏菌的条件进行了优化,为肠炎沙门氏菌的富集分离和检测提供一种更为快捷、高效的方法。结果表明,当51.7 μg/mL羧基化磁纳米粒子与碳二亚胺/N-羟基丁二酰亚胺(0.4 mol/L/0.1 mol/L)、1.0 mg/mL的多克隆抗体的体积比为1∶2∶2时,37 ℃水浴加热40 min,两者的偶合效果最佳。应用上述优化条件制备的免疫磁纳米粒子吸附104 CFU/mL肠炎沙门氏菌,当两者的体积比为4∶5,孵育时间为40 min时,免疫磁纳米粒子对肠炎沙门氏菌的吸附效率可达到94.36%。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罗非鱼皮Ⅰ型胶原蛋白的抗原性,为进一步研究罗非鱼皮Ⅰ型胶原蛋白生物相容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对分离提取的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进行鉴定,共免疫ICR小鼠3 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分别于每次免疫后第7天测定小鼠产生的总胶原蛋白抗体,并在第21天测定小鼠血清中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结果:罗非鱼皮胶原蛋白样品是Ⅰ型胶原蛋白。所有经罗非鱼皮Ⅰ型胶原蛋白免疫的小鼠体内均产生抗体,3 次免疫后罗非鱼皮Ⅰ型胶原蛋白抗体质量浓度范围为160.50~164.25 μg/L,小鼠IgG、IgA和IgM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424.81~437.59 ng/mL、46.86~49.53 μg/mL、1.81~1.89 ng/mL。结论:罗非鱼皮Ⅰ型胶原蛋白对ICR小鼠呈现较弱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9.
加速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便面中栀子黄色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中  葛水莲  杨明建  张元 《食品科学》2016,37(10):208-212
建立一种检测方便面中栀子黄色素的加速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萃取方便面,以甲醇为萃取剂,在1 500 psi和50 ℃静态循环提取2 次,用乙腈饱和的正己烷溶液除脂。采用XBridgeTM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藏花素和藏花酸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中的检测波长为441 nm和427 nm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藏花素和藏花酸在1.0~20 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回收率(n=6)在83.64%~94.8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92%~2.13%,方法的定量限和检出限分别为0.5~1.0 μg/g和0.05~0.20 μg/g,本方法快速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准确可靠,是一种适合测定方便面中栀子黄色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肉鸭表皮组织中的松香酸含量进行检测。肉鸭表皮组织中的松香酸用乙腈提取,经C18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进行检测。色谱柱:反相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0.003 mol/L磷酸溶液-甲醇(8∶92,v/v);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40 nm。结果表明:方法线性范围为0.1~10 mg/L,检出限为0.10 μg/g,定量限为0.33 μg/g。在0.5~50 μg/g的添加范围内回收率为82.2%~88.0%。实际样品分析结果显示,松香脱毛处理的肉鸭表皮中松香酸含量高达14.52 μg/g。本实验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可用于肉鸭表皮组织中松香酸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